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政策法规 > 刚刚!国家卫健委:将ECMO纳入限制类技术

刚刚!国家卫健委:将ECMO纳入限制类技术

文章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发布日期:2022-04-26浏览次数:189
日前,国家卫健委印发《国家限制类技术目录(2022年版)》(以下简称:《目录》)和《国家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2年版)》(以下简称:《规范》)。调整后的国家限制类技术目录由原来的15项变更为12项,在修订调整的《目录》中,除了将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5项技术删除外,还新增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自体器官移植2项国家限制类技术。

此外,《目录》还明确了国家限制类技术对应的疾病诊断与手术操作编码,规定“未纳入编码中的疾病诊断、手术/操作不作为国家限制类技术进行管理”,其中ECMO是指利用外科切开或者经皮插管途径,通过膜式氧合器在体外将血液氧合,再泵入体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功能支持的技术,对应的手术操作名称有“ ECMO、 ECMO安装术和ECMO撤离术”三项这不包括为维护捐献器官功能而对人体器官捐献人采用的ECMO技术

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763号)废止。为规范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规范》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ECMO技术制定了低要求,并完善了ECMO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的定义、计算公式和意义,便于医疗机构落实和应用。

01

设门槛,开展ECMO技术的低要求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以下简称ECMO技术)对救治心肺功能衰竭、心跳骤停等重症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ECMO技术临床应用迅速增长,但该技术操作复杂,管理难度大,对医疗机构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求高。

《规范》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ECMO技术临床应用都需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又如何保障ECMO技术临床应用的医疗质量安全?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基本要求

《(ECMO)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中要求医疗机构在开展ECMO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要具备卫生健康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ECMO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需要设有重症医学科或重症监护病房,有3名以上经过ECMO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至少2名执业医师。

同时还需要具有开展心功能衰竭D期心脏功能检测、连续心排量监测、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移动式多普勒超声心动诊断、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有创呼吸机治疗的设备设施和能力。

在人员规定上,需要经过ECMO技术相关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医师执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急救医学、重症医学科、儿科、麻醉科或其他与开展 ECMO 技术相适应的临床专业的本医疗机构在职医师。相关专业从事临床工作要在5年以上,且具有ECMO技术临床应用和相关并发症诊断处理能力,ECMO技术负责人还应当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任职资格。对于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需要经过 ECMO 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满足开展 ECMO 技术临床应用所需的相关条件。

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技术管理上如何规定的呢?《规范》中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成立ECMO技术临床应用专家组,对ECMO技术临床应用实施统筹管理,其中专家组至少包含3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且临床工作8年以上、具有 ECMO 技术临床应用相关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授权管理和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ECMO技术诊疗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流程上作出了严格的规范,由此细化到紧急与非紧急情况下的操作流程,此外还健全ECMO技术临床应用监测和评估制度,定期就 ECMO 技术临床应用的病例选择、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不良事件、术后患者管理、患者生存质量等情况和病历质量开展评估。

在器械使用上,也作出了相关规定,要必须使用经国家药监局批准的ECMO技术相关器械,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用器械,还建立ECMO技术相关器械登记制度,保证器械来源可追溯。在开展 ECMO 技术患者住院病历的手术记录部分留存ECMO技术相关器械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接受各级质控中心对 ECMO 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

在培训管理上,《规范》还特别对医师培训、培训机构提出了具体要求。

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了《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下文简称《规范》),这是国家卫健委就呼吸支持技术制定规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组长、危重症学组顾问解立新教授曾参加「规范」的修稿。谈到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他感触颇深:关于ECMO的相关规范和共识,我们在2016年就写过。在此次新冠疫情后,一些地区医院,甚至一些县级医院都开始开展该项技术。

解教授强调,ECMO技术被称为ICU皇冠上的明珠,但ICU是一个团队的技术,是整个一个团队在作战。如果适应证把握不好,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很容易会好事变坏事,甚至危及生命。这项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是很高的,尤其是出血、导管相关感染等一系列的问题。

解教授说,此次规范的出台是国家层面为一项呼吸支持技术制定规范,就是要对这一技术的使用设定一个入门的门槛,让大家在购置设备的时候,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它能干什么?关键的是对机构、对人员能力的要求,包括技术开展的时候,是否到上一级单位进行培训,这些都要有严格的规范。

02

ECMO的前世今生

ECMO的工作原理不难理解:将静脉血引出体外,让血液结合氧气之后,再泵回体内。根据血液回输路径不同,ECMO分为VV(静脉到静脉)和VA(静脉到动脉)两种模式:前者辅助呼吸,而后者将血液氧合以后泵回动脉,绕过心脏和肺脏,这就使得这两个器官,尤其是心脏无法正常工作的时候,ECMO可以辅助呼吸与血液循环,因此ECMO也被称为生命支持技术。

使用ECMO的患者,以VA模式为例,通常都会在大腿根部粗的股静脉内置入导管,把静脉血引出,通过硅橡胶膜的氧合以及加温等工序之后再泵回到另外一侧的股动脉当中。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相比,ECMO无需进行开胸手术并在主动脉上插管,而且是一个密闭环路,抗凝药所需剂量小,血液循环细胞破坏少,且费用更低,所以可长时间使用。

这个看似简单的技术设备,经历了60多年的技术沿革才发展成熟。美国从1970年代开始就在ECMO上重金投入,但治疗成功的重复性不高,只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支持疗效效果较好,ECMO一度不被看好。随着工艺与设备的不断进步,以及行业协会在培训和推广等方面的不断努力,到千禧年之际,ECMO才取得突破,开始大面积推广。

2002年,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ECMO研究室主任李斌飞运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一名重症心肌炎患者,是业内的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例有计划开展这项技术的病例。

力推ECMO的台北市长、台大医院外科医师柯文哲是台湾地区引进ECMO技术的先驱,也对大陆引进ECMO功不可没。在2014年竞选台北市长时,他曾提到去过大陆18次,都是为了指导ECMO运用。

2004年左右,随着ECMO开始在国内少数几家心脏科比较有名的大医院,如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开展,ECMO的病例数量开始逐渐增多。起初时,ECMO治疗要与各种并发症作斗争,死亡率很高。

2009年甲流H1N1在全球的爆发与2013年的禽流感H7N9疫情是ECMO在国内开始受到关注的两个时间节点。甲流期间,一篇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文章显示:病情危重患者尽早转移至具有ECMO支持条件的中心进行救治,可使病死率下降50%。2013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将ECMO纳入呼吸支持的治疗手段,在传统呼吸机无能为力时,使用ECMO。

近10年来,中国ECMO突飞猛进,病例数从2004年的23例一跃至2016年的1234例。2017年中国(除台湾外)233家医院开展了共计2826例ECMO,同比增加129%,开展的医疗机构数量也增加了64%。而同年在国际ELSO(体外生命支持组织)注册的全球ECMO总例数则为9330。

在两年前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抢救中,ECMO也多次被派上了用场。2月6日深夜,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大夫李文亮生命垂危的消息牵动万人心,在抢救他的过程中,一直在使用ECMO。

就本次疫情而言,并不是每个患者都需要使用ECMO,只有在病毒进展快,肺会快速丧失功能的情况下,相当于一个人没有肺的话,就失去了换氧的功能,会造成缺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马上上ECMO。等人体的肺部感染开始恢复了,病发时的缺氧症状得到改善,自身肌体的肺能够承担起机体功能时,ECMO就可以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