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市场分析 > 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规模超百亿,繁荣的市场背后,也滋生了乱象

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规模超百亿,繁荣的市场背后,也滋生了乱象

文章来源:贤集网发布日期:2022-07-12浏览次数:42
在疾病尤其是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健康管理意识日渐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当下,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已被认为是两大朝阳赛道。


其中,消费级基因检测作为健康管理重要手段,展现出了巨大的前景。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转化率正在持续提升。2020年,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的累计消费者为1210万,2016年-2020年,进行基因检测的中国消费者数量以69.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1.672亿名。





癌症筛查作为能够改变生命轨迹的技术,其市场空间同样广阔。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中国癌症死亡人数300万,占全球癌症死亡总人数的30%。2020年,中国胃癌、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和肝癌五大高发癌种的筛查市场潜力约为2015亿元。


布局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赛道已成为基因检测行业大势所趋,美因基因正是国内少有的在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均有出色表现的企业。


基因检测的普及,正在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然而,商业价值起飞的背后,基因检测乱象也正在蔓延。


从“检测外包”到“促销回扣”,从“报告造假”到“隐私裸奔”,基因检测背后的灰色江湖,如何收割新一轮韭菜?


1、一体化能力,造就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标杆企业


详细梳理美因基因招股说明书,可以从中发现,上中下游全方位一体化布局,实现基因检测价值链全覆盖,是其能够在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两大赛道独占鳌头的核心要素。


上游: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研发,产品组合丰富


在服务和检测项目选择上,美因基因立足严肃医疗,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依托前瞻性市场洞察力,研发健康管理类基因检测项目。


健康管理类项目属于刚性需求,虽说起步较慢,但具有可重复消费特点,天花板更高,可构建完整闭环,提供临床意义解读服务和个性化干预措施,满足客户健康管理诉求,还可积累基因型数据、表型数据、体检数据,形成全方位、多组学数据库,赋能新药研发。


美因基因正在面向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医疗健康场景,提供市场急需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基因检测和健康管理项目快速落地,能够提供89种具有高商业化和盈利能力的多元化产品组合,其中约90%为自主研发,涵盖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等疾病。


旗下产品包括ApoE基因检测、叶酸代谢能力评估、帕金森病风险评估、全面癌症风险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基因检测、Septin9结直肠癌筛查检测、RNF180/Septin9胃癌筛查检测、个人全基因组检测、成人全外显子组测序等。


中游:低成本、高通量、自动化生产体系,有力控制成本


性价比是触发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市场爆发的关键。虽说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价格已经由数千元降至数百元。但想要实现“普惠”,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性价比,降低终端价格。





美因基因构建了低成本、高通量、自动化的生产体系和综合技术平台体系,日检测能力高达5万次,能够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提供高通量、自动化、多场景基因检测解决方案。


目前,美因基因自主研发了血液核酸免提取技术、血浆cfDNA提取和硫化技术、血浆miRNA提取技术、多重PCR建库测序技术、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和建模技术。


同时,美因基因拥有严格的内部质量管理系统,检测结果与行业黄金标准之间的一致性高达99.9%,可提供具有高准确度和成本效益的检测服务,推动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大范围普及。


依托有力的成本控制,美因基因净利润及毛利率数据表现亮眼,是业内稀缺能实现持续盈利的企业。2020年公司消费级基因检测项目毛利率为69.8%,癌症筛查项目毛利率为80.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下游:全渠道销售,与超1300家医疗机构合作


在下游,美因基因已经构筑了全渠道销售网络,建立了广泛的客户群体以及优质的客户结构。


凭借品牌优势、产品定位优势、成本优势,美因基因收获了众多医院及体检中心的认可,公司已经和众多三甲医院达成合作,预防医学龙头企业美年大健康也是公司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依托与医院、体检中心的深度合作,美因基因成功占据了线下预防医学重要流量入口。


现在,美因基因已经与国内超过300个城市的超1300家医疗机构合作。此外,线上平台、保险公司、健康管理中心等也是公司重要销售渠道。


2、基因检测“五宗罪”


基因检测的普及,从遗传疾病的辅助诊断到辅助生殖,从肿瘤伴随诊断到癌症早筛早诊,从新冠检测到催化引爆的病原微生物NGS测序(新一代测序)。


然而,繁荣的市场背后,也滋生了乱象。





1)乱象一:基因检测的滥用,首当其冲。


当下,基因检测在很多肿瘤诊疗、感染病原确定、生殖遗传疾病的确定中被视为必要程序。


但由于基因检测费用相对较高,医保无法覆盖,造成钱花了,却并不是所有病人都会从基因检测分析中获益,反而给病人增加了经济负担。


放眼望去,除北京外,全国其他省份都没有将基因检测纳入医保。


这种院外模式的中空地带,自然就滋生了操作的漏洞。


在严重依赖个体缺乏监管的模式之下,回扣自然成为好的促销手段。


仿制药“带金销售”的范例,完美地嫁接到基因检测的行当之中。


国内名列前茅的三甲医院,早已经被基因检测公司的销售层层包围。


基因检测的“医药代表”,普遍拿出30-50%的回扣给到具有决策能力的医生和科室。


“推广-使用-回扣”极易形成正循环,过度使用的无序竞争环境就不可避免的落地生根。


2)乱象之二,检测外包。


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全国基因检测相关企业年注册量均在1500家以上,现存基因检测相关公司达到8720家。


这么多的基因检测公司,当然不可能都具备真正的检测能力。


受限于设备投入、技术和人才,不少的公司只具备局部或单一方向的检测能力。


甚至乎,不少公司只是 “销售代理”的空壳公司。


它们只需要负责“拿单”,再转给有检测能力的大机构,赚取差价。


药品销售代理制的模式,再一次完美地复刻到基因检测公司。


例如,国内真正具有全方位新型分子检测手段(包括mNGS)做病原诊断的公司只有几家龙头,包括华大因源、微远基因和金匙医学等,但市场上,揽收病原诊断业务的基因公司多如牛毛,随便一家三甲医院,候选名单至少5家以上。


此外,随着基因检测业务的不断细分,不同基因检测公司的业务专长不尽相同,单独一家很难覆盖所有类型的检测,还保证行业领先的检测水平。


“结盟”自然就成为不少基因检测公司的选择。


例如,迪安诊断是一家专注于提供仪器、试剂、耗材、软件等产品的检测公司,在肿瘤筛查和病原检测领域实际上没有太先进的检测技术,但它具有广泛的销售网络,它基于自己销售优势揽收了不少基因检测的单子,再外包给像微远基因、燃石医学等龙头企业,中间赚取20-30%不等的差价。


业务单子的相互输送,一方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为维权带来新的难度。


更有甚者,“三道贩子”、“四道贩子”比比皆是。


所以,在网上某就医问询平台,同一个肿瘤分型基因检测业务,不少患者或家属公开报价范围在8000元到20000元不等,价格偏差极其大。


3)乱象之三,贩卖焦虑。


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发挥了基因检测公司的“主观能动性”。


它们开始贩卖焦虑,向非适应人群拓展,逐步从医疗级向消费级进军。


目前市场上提供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有祖源分析、遗传特征相关,有跟易感疾病、健康风险、营养代谢、运动能力相关的,也有针对减肥人士和孕妇的,甚至还有酒精代谢能力、防雾霾抗污染力、儿童天赋等方面的检测。


两毫升唾液就能检测,解密身体奥秘,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各式各样的广告,简直是夺人眼球,层出不穷。


4)乱象四五,报告造假、隐私泄露。


据了解,目前不少基因检测项目的毛利率均在90%以上。


暴利之下,谁都想分得一杯“羹”,自然也就诞生各种各样的套路。


由于目前基因检测大多没有行业标准,通过什么数据库比对,依据什么标准判定,基于什么方法解读、检测结果的权威性等等,大多公司含糊其辞。


大部分的检测报告只有简短的几行字,或者几个简单的数据,其余大部分是固定模板,消费者基本难以识别真伪。


此前有新闻报道,某宝基因检测公司客服答复:“每个公司的测评和数据分析不一样,但大致都能反应一个人的基因特征”,因而,不少公司为了更大的暴利,就胆敢铤而走险,报告造假。


另一方面,捆绑销售、信息共享也层出不穷。


保险公司、保健品公司、医疗美容机构等目前都会有一些基因检测的捆绑业务来提高他们所谓的权威性,这也逐渐成了营销的核心模式。


不够严谨科学的基因检测,正在沦为不恰当的工具和不合规的营销手段。


3、百亿“大饼”待瓜分


根据《中国基因测序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测算,2020年我国基因检测市场规模达158.6亿元,消费者规模达859万人。


预计到2022年,中国的基因检测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将达到200.6亿元,消费者规模将为2984万人。


2020年至2025年期间,中国基因检测市场规模复合增速预计保持在20%以上。


亦即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46亿元,消费者规模将超过5156万人。


随着基因测序行业的高速发展,助推着临床诊断、药物、个体化治疗、消费、农业等领域发生巨大变革,行业关注度随之越来越高。


此外,基因检测作为健康管理的先进手段和新兴方向,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基因检测在健康管理市场中的比重正在逐步加大。


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基因检测逐渐成为各大医院、体检中心的必备检测项目。


可以预见,未来基因检测的渗透率会越来越高,基因检测的应用即将步入爆发期。


或许,基因检测将可能成为医疗板块下一个现象级的应用。


4、渗透率较低,有极大机会诞生一家超大型企业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到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要达到79岁,全民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并提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恶性疾病的早期发现。


疾病防治关口前移已经成为共识,全球正在进入“预防大于治疗”时代。相信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成本将越来越低,价格有望降至血尿常规检测水平。


随着成本降低和市场教育逐渐成熟,以及基因大数据的积累,将有越来越多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具备明确的临床意义,成为临床诊疗、健康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的价值和优越性已经受到国内外企业的普遍认可。海外,23andMe、Ancestry等以祖源检测而声名大噪的企业,也正在积极开发健康管理类检测项目,Grail已成为全球泛癌种早筛独角兽。国内也已有多家企业投身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赛道。


可以看见,23andMe、Ancestry、Grail等企业在基因检测和健康管理行业的坚定布局已经获得丰厚回报。23andMe市值超过36亿美元;黑石以47亿美元收购Ancestry 75%的股份,创下了黑石单笔收购大金额纪录,也使Ancestry估值成功超过60亿美元;Grail被因美纳以80亿美元收购。


但现阶段,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渗透率仍然较低。2020年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渗透率仅为0.8%,远低于美国8.8%的渗透率;2019年中国结肠癌筛查的渗透率为16.4%,远低于美国60.1%的渗透率;2019年,中国胃癌筛查的渗透率为21.6%,低于日本43.0%的渗透率。


这意味着,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还有广阔的空间,有极大机会成长出一家超大型头部企业。


要注意的是,未来,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将呈现高度集中化态势。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均具有低客单价、高流量特点,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成本越低,规模化能力越强,因此规模化和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企业间的关键竞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