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行业资讯 > 开创内镜医学新天地

开创内镜医学新天地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发布日期:2011-04-01浏览次数:55095





李兆申(中)在指导科研。

  科技群英谱

  3月8日,上海。中央军委为李兆申教授荣立一等功庆功大会,在第二军医大学举行。

  在鲜花与掌声面前,二军医大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教授,显得非常平静。他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我个人的,是属于消化内科这个团队的。”

  自2005年以来,李兆申和他的团队在6年时间里,斩获了包括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高水平科研成果10项。因他的成绩突出,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这位有30多年军龄的军医,用他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他的心声:“成绩只代表过去。作为一名军医,我的目标是建功未来战场。”

  把内镜微创技术做强做大

  李兆申,河北宁晋人,个儿不高,话不多,满脸洋溢着微笑,是个典型的性格爽直的北方汉子。

  多年来,消化道良、恶性肿瘤,出血,胆胰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上世纪90年代初,内镜微创技术在国外刚刚开展,李兆申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新技术将会为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带来无穷益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内镜微创技术做强做大”。

  此后,李兆申带领课题组,对内镜微创关键技术并结合内镜消毒质控、附件国产化研发进行深入全面的临床应用研究。10多年来,他们制定了上海市消化内镜清洗与消毒指南,被卫生部在全国推广应用;率先在国际开展内镜与腹腔镜联合切除上消化道良性肿瘤;创造内镜下取出异物小患者(出生24小时)和取出各种异物多两项世界纪录;在国内牵头制定了应激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诊治建议,由中华医学会在全国推广;建立了结石十二指肠乳头扩张、切开取石、机械碎石及支架引流等多种胆总管结石内镜治疗方法;打破了一直以来胰腺疾病是内镜治疗禁区的观点,率先开展了胰腺疾病内镜诊治系列研究。

  在内镜中心的胶囊内镜室,一个患者将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吞服下去,过了不久,医生就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全面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准确诊断……

  这个看似有点科幻色彩的内镜治疗技术,在李兆申和他的团队潜心研究下已成为现实,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李兆申告诉记者,他们与企业合作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胶囊内镜系统,已在62个国家和地区的418家医院应用。该成果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英国和意大利的消化内镜专家,分别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述评,对李兆申在胶囊内镜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赞扬。

  精心培育高素质人才梯队

  前不久,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全国医院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中,李兆申领衔的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在该学科领域排名第三。

  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科室,一跃成为全国“探花”,凝聚了李兆申多年的心血与汗水,而他引以自豪的,就是拥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科技英才。

  “为什么没有把好的技术握在自己一个人手里,而是放手和鼓励科室专家去多学先进的医疗技术?”

  对此,李兆申说:“一个临床科室的领导,不能一味强调个人拥有全面技术。不敢把技术放手的领导,就会成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

  李兆申在高起点上选好学科发展方向的同时,根据科室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帮助他们选方向、定课题,10多名科室人员每人指定一个或多个研究课题,真正做到人用其才,才尽其用。

  李兆申非常注重青年人才的培育,经常对的青年骨干给予重点帮扶,对特别的破格为副教授、副研究员,有的李兆申还专门从科主任基金中予以资助。SCI文章发表后,除医院奖励外科室还追加奖励,有计划地选派青年医生赴国内外知名院所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不断提高青年人才的学术起点和创新精神。

  如今,消化内科英才济济、人才辈出:48岁的金震东副主任,是国内超声介入领域的专家;46岁的邹多武副主任,是内镜和胃食管反流病学专家;杜奕奇副教授,38岁,主攻胃肠疾病,在胰腺癌早期诊断已声名鹊起;廖专博士,30岁,主攻慢性胰腺炎和胶囊内镜研究,已在消化学界显山露水……

  长海医院院长孙颖浩、政委夏阳对记者说,消化内科已经形成30至50岁区间的3个宽度梯队,其中40岁至50岁的中年“中坚”梯队,35岁至40岁的中青年“冲锋”梯队,30岁至35岁的青年“夯基”梯队。每一个梯队都有3至5人的厚度储备,个个能够独当一面,掌握一到两门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并在各自的领域成绩卓越。

  去年8月,亚太地区规模大、技术先进的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在长海医院落户。许多国外专家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看后赞不绝口:“这是我们见过大好的内镜中心。”此外,该中心还为包括美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内培养进修生800多名,已成为我国内镜学人才的培训基地。

  目标永远锁定未来战场

  在李兆申的心中,时时牢记一名军医的职责,无法割舍对官兵的热爱。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在医教研工作的线,用实际行动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1998年9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洪水灾害。时任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的李兆申,毅然放弃到奥地利参加世界胃肠病大会的机会,戴上医疗队队长的袖标,奔赴抗洪线。在灾区20多个日日夜夜里,李兆申和他的战友们冒着高温酷暑,背着30多公斤的医疗器具在帐篷间巡诊,走遍了长达10公里的大堤上的1000多个帐篷,被誉为“生命堤上的红十字方队”。李兆申还被卫生部评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为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需要,前几年李兆申就主动挂帅承担了全军“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野战内科学学科建设工作。李兆申重点选择了北起浙江宁波,南至广东汕尾的浙闽粤3省14市93县(区)、面积10万平方公里的东南沿海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内科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研、卫生和防疫资源配置、基层官兵心理和生理疾病防治措施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

  李兆申还组织了10余名专家到某部与战士同吃同住一周,对战士训练情况、心理素质和常见胃肠病进行认真调查。回来后,他与学校护理系心理教研室制定了一套心理训练科目,为基层部队心理训练如何走科学化、规范化道路给出了科学指导。

  几年中,李兆申和他的团队走遍了陆、海、空等多军兵种部队,在高温条件下的驱逐舰上,在崇山峻岭的发射场上,在硝烟弥漫的演习地上,到处留下了他的身影。经过不懈努力,他和团队完成了东南沿海战区野战内科学相关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两年前,李兆申又敏锐地将野战内科学工作重心,由东南向西北地区倾斜,分别在阿勒泰哨卡、喇拉昆仑哨卡和塔克拉玛干部队开展高寒、高原、沙漠野战内科学科研工作,重点解决这些极端恶劣环境驻军官兵内科常见疾病和特有疾病的防治难题。目前,他们通过与乌鲁木齐总医院等部队医院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3年至5年努力,我们会在解决西北边防官兵内科疾病防治上取得突破。”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