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的应用与临床意义

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的应用与临床意义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2-02-16浏览次数:40393

作者:刘开琴,李智山,张勤,任瑞平  作者单位:1襄樊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襄樊 441021 2襄樊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对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用反应凝血抗凝、纤溶功能的代表性指标如凝血因子Ⅷ(FⅧ)、抗凝血酶活性(AT:A)、D二聚体(DD)等,对不同的临床病例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 DIC、疑似DIC组、高凝倾向组AT:A、DD等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1),同时DIC组、疑似DIC组FⅧ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各疾病组间各检测指标的异常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 联合检测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改变,对于血栓性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凝血功能,纤维蛋白溶解,出血与血栓性疾病

  目前国内对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常规检测多注重凝血功能的改变,对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纤溶)进行综合性检测以全面了解受检者的状况尚显不足。为此,本文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检测指标,对健康正常人、部分临床病例进行测定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以求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实验室资料。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健康正常人68例,男28例,女40例,年龄8~77岁,中位年龄45.8岁,清晨空腹采血,检测前均未服用与凝血、抗凝、纤溶有关的药物。受检病例均为汉口协和医院2005~2006年住院或门诊患者,共71例,年龄1~82岁,中位年龄36.5岁。资料分为对照组(健康正常人)68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组23例,所有病例DIC诊断符合2000年制定的标准[1];疑似DIC组20例为联合检测异常指标≤3项者,高凝倾向组17例为纤维蛋白原(Fbg)增高,联合检测异常指标≤2项者;血友病组为甲型10例,乙型1例,诊断标准见参考文献[2]。

  1.2 检测方法

  1.2.1 一期法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检测,抗凝血酶活性(AT:A)测定(发色底物法),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验(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纤维蛋白原定量(Fbg),D二聚体(DD)定量[3]。试剂由DADEBEHRING公司提供,实验步骤参照说明书。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应用1%鱼精蛋白注射液,由上海药业生化有限公司提供。

  1.2.2 仪器 日产CA7000全自动血凝仪,Eppendorf 581 0R低温离心机

  1.2.3 标本处理 全血与109 mmol/L枸橼酸钠9∶1比例抗凝,1 h内3 500 r/min离心6 min,取上层乏血小板血浆(PPP),3 h内测定或-20℃保存不超过1周。

  1.2.4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se 2003l软件t检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 果

  2.1 应用上述实验指标检测各受检组结果 见表1。 表1 各受检组结果及比较表示高凝组与疑似DIC组、DIC组比较P<0.05.▲▲P<0.001

  由表1可见FⅧ、AT:A、Fbg、DD,在DIC、疑DIC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两疾病组间DD差异有显著意义;高凝组FⅧ、AT:A、Fbg、DD均较正常组增高;血友病组FⅧ、aPTT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

  2.2 各受检组异常率比较,见表2。 表2 各受检组异常率比较

  3 讨 论

  凝血抗凝、纤溶是人体重要生理平衡机制,其间有非常复杂的联系,人体发生疾病可引起连锁的病理反应,因此对上述生理功能的全面了解在疾病的诊断、发生、发展、治疗监测,预后评价上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1 凝血功能检测的意义 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的发生多由凝血异常所致,多因感染、损伤、肿瘤细胞侵袭等因素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而启动,进而导致一系列病理反应。aPTT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过筛试验,参入内源凝血任一因子或抑制物的异常往往会引起该实验时间延长或缩短,FⅧ是内源途径的重要因子之一,在出血或血栓性疾病有较明显的改变。血友病A、血管性血友病均以FⅧ水平明显缺乏或降低为特征。DIC病例往往表现为消耗性凝血病,在疾病的早、中期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的明显改变。本资料显示,DIC组病例表现有诸多凝血指标的明显异常如FⅧ、aPTT、Fbg的异常,疑似DIC组也表现有同样的异常,且有明显程度上的差别如FⅧ、aPTT、Fbg,同时在DIC、高凝状态组有FⅧ水平增高(9.0%、6.0%),主要是因为凝血酶活化了FⅧ所致。在血友病组可见其异常表现是FⅧ严重减低,aPTT明显延长,PT均正常(资料未显示),这也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3.2 抗凝血功能检测的意义 AT属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除有抗FⅡa和FXa作用外,对FⅨa、FⅪa、FⅫa等都有抑制作用;AT占血浆中抗凝活性的70%以上,其主要合成部位在肝脏,内皮细胞亦有部分合成。故各类肝病致肝功能受损时,AT呈获得性减少[4]。在生理条件下,AT与肝素结合后可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并使凝血因子Ⅱa、Ⅶ、Ⅳa、Ⅴa灭活。在病理条件下,血浆AT的缺乏可导致血栓的形成,有学者报道[5],AT在早期DIC的阳性率为93.8%,而在DIC中晚期,因凝血酶生成障碍,使其消耗减少,阳性率有所下降。本资料显示DIC、疑似DIC、高凝状态AT:A减低的阳性率分别是52.2%、55.0%、11.8%,DIC、高凝状态组各有3例增高(13.0%和17.6%),提示在疑似DIC病例AT:A降低似更明显。

  3.3 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检测的意义 病理性纤溶多发生在凝血激活以后,激活的凝血因子,凝血酶可经多种途径激活血浆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进而溶解纤维蛋白,这也是人体的重要保护机制。DD是纤维蛋白形成后溶解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的重要证据,3P实验是检测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复合物的一项特异性指标。本研究显示,DIC、疑似DIC、高凝状态、疑似DIC组DD阳性率分别为87.0%、35.0%、15.0%,表明3组纤溶活性在程度上有明显差异。DIC组多进入纤溶亢进期,高凝状态组表现为高凝、高纤溶状态,疑似DIC组则处在相对平衡状态;Fbg是凝血反应的中心蛋白,其增高是血栓性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DIC病例以减低表现为主,其原因一是凝血消耗,二是由于纤溶酶对Fbg的水解;高凝状态Fbg明显增高,血友病患者也常增高(27.0%),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凝血活酶生成减少Fbg消耗减低所致。

  3.4 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人体生理功能是一完整的平衡状态,其改变牵一发动全身,凝血激活可同时激活抗凝和纤溶,DIC病程的发生和发展是一典型的表现。本资料显示,DIC病例在凝血、抗凝、纤溶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异常改变,多数指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疑似DIC组则主要表现为凝血抗凝因子的降低,如AT:A、FⅧ、Fbg减低。高凝倾向组主要表现为Fbg增高,纤维单体复合物增多,纤溶活性增强(表2)。血友病则主要表现为凝血因子的缺损,而且以缺乏FⅧ的血友病甲为主(10/11)。综上所述,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明显优于仅单一功能的检测,可为临床提供较为全面的实验数据,在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