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行业资讯 > 站在国际医学影像论坛展示“中国因子”

站在国际医学影像论坛展示“中国因子”

文章来源:锐进医疗器械信息网发布日期:2012-04-09浏览次数:38996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医学影像学?大概有不少内行人士甚至某些外行人都能脱口说出X射线、CT、MR等等一些“洋词儿”,并把相关概念讲上两句。但是,如果要问到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医学影像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重要性将会怎样?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之间有什么关系?那么,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而李坤成是能把上述问题表述清楚,并能提出独到见解的专家之一。

  命运的选择

  初识李坤成,觉得他不像什么医学专家。他朴实无华,与人打交道时谦恭有礼。在一般人面前,他很少谈论复杂的医学话题,更不会卖弄莫测高深的专业术语。如果跟他聊聊日常生活方面的事,什么菜涨价啦,停车难啦之类,他倒是毫不陌生,而且能颇有兴致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而,假如你注意到他那专注的目光,他那仿佛随时都在对某个疑问进行“透视”的眼神,以及当你注意到他身上那淡淡的消毒水味道时,你或许会猜出他是个医生。

  的确,这个不太像医生的人能够走进医学殿堂,有点像命运开了个玩笑。要不是命运的安排,年轻时的李坤成极有可能成为一个企业家。上个世纪70年代,中学毕业后的李坤成当了工人。在同一拨进厂的工人中,这小伙子聪明,踏实,干啥都灵,与众不同。很快,他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被提拔到工厂的领导岗位,当上了“代理厂长”。因此,1977年高考恢复时,李坤成报考的是机械制造方面的专业,那时他大的愿望就是当一个出色的企业管理者。但当时的学校讲究“个人服从组织”,要求“志愿服从需要”,于是,根据他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统一安排,作为考生的他被“调剂”到医学专业去了。

  人的命运真是很奇怪,当初学校的那一次“调剂”,断了一个年轻工人将来当厂长的梦想,却成就了他在中国医学影像学探索上的发展之路。当李坤成走进大学校门时,等待他的是艰苦漫长的学习过程。在学校的5年时间里,他刻苦读书,勤奋思考,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从对医学一无所知,一步一步逐渐探索出进入那神秘世界的路径。寒来暑往,5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走出了中国医科大学的校门。那时,按他的成绩,按他的爱好,李坤成十分向往当一名眼科大夫。然而,命运的安排再次扭转了他的人生轨迹,毕业之后的他再次“服从组织”,被分配当上了一名影像科医生。

  “影像科医生”,听起来似乎不错,实际上在不少人看来,虽然也穿件白大褂,但影像科的医生好像跟治病没多大关系。有不少病人,见到影像科医生叫“师傅”,似乎他们就是普通技师。难道医学影像学真的无关紧要吗?干这行究竟能干出什么名堂?从不服输的李坤成又一次开始了学习。他先是经过3年苦读,取得硕士学位。然后又告别夫人和刚刚9个月大的儿子,来到北京攻读博士学位。在那几年里,夫妻两地分居,仅有的一点点工资除了吃饭、买书,都花费在往返于北京和沈阳的路上了。

  对于勤奋的人,命运之神总会给予眷顾。让李坤成感到幸运的是,求学之路上他遇到几位好老师。中国医科大学的陈炽贤教授在李坤成面前打开影像学知识的大门,让他次认识到影像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中国医科大学的何方显教授,不仅带他完成了硕士学业,同时教给他重临床、重实践的道理,并系统攻读了神经放射学和CT诊断学。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刘玉清教授,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李坤成追随刘教授左右,潜心学习心血管影像学和磁共振成像(MRI)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受益极深。还有首都医科大学的李铁一教授,他慧眼识人,李坤成于1994年受聘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主任,而后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名师出高徒,正是在多位国内放射学和医学影像学专家的精心栽培下,李坤成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成为有着丰富实战经验,专长心血管影像学和神经影像学的专家。

  命运究竟是什么?李坤成的回答是:命运从来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人生主动的选择。

  展示中国的“影响因子”

  1895年,德国物理学教授威廉·孔拉德·伦琴,在进行阴极射线管研究中发现一种未知电磁波,伦琴将其命名为X射线,这个“X”是未知的意思。X射线的发现不仅是一次物理学的进步,也是医疗诊断技术的一场革命,开创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先河。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医学影像学在X射线这一科学的偶然发现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CT扫描机问世和计算机的技术进步,医学影像学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目前在现代化医院中,影像学科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科室,影像科医生以健康管理为背景、以病人为中心,在医学队伍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正如X射线是由外国人发现的一样,一百多年来,在医学影像学领域中从理论到临床实践,从设备到技术,几乎完全是外国人的天下。无论是在孙中山先生或鲁迅先生学医的时代,还是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提供医疗援助的时代,医学影像学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先进的、极为奥妙的学问。有一个例子可能有些尴尬:尽管美中两国医学交流历史悠久,但直到改革开放之时,去美国大学讲学的中国医生没有一个是搞影像学的,而刘玉清院士1978年率先到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讲学开中国医学专家在国际大学讲学的先河。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影像学者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很少,被引用者更是凤毛麟角。

  尽管中国的医学影像学在基础方面还比较薄弱,在某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包括李坤成在内的一些中国医生用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告诉国外的同行,中国医学影像学的临床经验和水平不仅不落后,甚至领先于世界水平。

  这里有个真实的故事。2000年,李坤成参加由原北京市科技干部局选派的“首届北京市高素质人才培训班”,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学习。按计划,李坤成主要跟随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放射科主任、美国医学影像学专家Robert R. Lukin教授学习如何管理放射科,并参与神经放射专业医师的工作。刚到美国,绝大多数美国导师都参加大学举办的欢迎仪式,把中国学者接到科室,而Lukin教授避而不见,仅仅派了教学秘书作代表。在学习的初阶段,美国教授对李坤成表面彬彬有礼,实则冷淡,讨论病例时也不把来自中国学者的意见放在眼里。面对美国同行的误解,李坤成不以为意,他认真观察,虚心学习,该提问该请教时不卑不亢,遇到某些问题该发表意见时,他当仁不让。有一天,在分析讨论一个病例时,美国教授和几位医生诊断为椎管内原发肿瘤,而李坤成明确指出那是腰椎间盘脱出,脱出的间盘组织完全游离在椎管内的不同诊断意见。当时在场的几位美国医生都表示难以相信,但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李坤成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令美国教授和几位医生对他刮目相看。此后在另一次“会诊”中,面对一个病例,两国医师的诊断意见再次出现不同:美国医生认为是神经脱髓鞘疾病,而李坤成则诊断是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淋巴瘤,这次美国医生把李坤成的意见写入诊断报告,经进一步活检病理结果又一次证明李坤成的诊断意见正确。通过这两个病例,来自中国的“Dr.Li”赢得了美国同行发自内心的尊重。

  在那之后,李坤成作为访问学者先后4次应邀去美国讲学。2007年12月,他应邀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作“CT全脑灌注在急性中风中应用”的专题讲座,成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继他的博士导师刘玉清院士之后第二位在哈佛大学讲学的大陆医学影像学专家。2010年12月,他分别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3次做特邀报告,并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中心聘为客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此外,他还多次应邀出国,在芬兰、瑞典、韩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讲学。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其他一些国家,李坤成的讲学给外国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引用的病例及其分析,他对影像学理论和前沿技术的熟练掌握,他在影像学发展方面的探索性研究,让人赞叹,让人敬佩。

  有资料表明,至2011年底,李坤成作为作者和通讯作者完成SCI论文75篇,高影响因子14.292,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00。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影响因子”表示一篇论文被引用及传播的某种程度,是检验论文学术价值的重要指标。国际学术界,一篇论文的影响因子为3,表明具有影响;达到5为具有较大影响;影响因子超过10,即为有重要影响。同时,他发表统计源论文550余篇,撰写或主编专业著作11部,其中《比较神经影像学》和《心血管磁共振诊断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再版,《全国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MRI医师)上岗证考试辅导教材》和《中华影像医学-心血管系统卷》均具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前者已成为国内同行的案头书。他在医学影像学方面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认可。2009年,曾经很轻视中国影像学医生的欧盟同行,居然委托李坤成培养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博士毕业的博士后。

  从唯西方学者的马首是瞻,到给洋博士后当老师,这是一步巨大的跨越。对此,李坤成看得很轻淡。他说,中国人多,医生接触的病例自然多,实践经验自然丰富。而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只要肯钻研,只要功夫深,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内行人都明白,李坤成未免太谦虚了。面对同样的病例,面对同一幅影像资料,并不是谁都能做出正确的医学判断。而能够站在国际学术界的论坛上展示中国的“影响因子”,为中国医生赢得尊重,更是考验功力、见真本事的事情。必须承认,在李坤成成功的背后,有几分天才,有几分汗水,更有几分敢于在国际医学影像学的舞台上为国争光的豪情。

  站在医学影像学的前沿

  如今,李坤成教授取得的卓越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及相关学科的,并且使他所在的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的学术水平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目前的宣武医院医学影像学部由放射科、核医学科、超声科和医学工程科组成,包括常规X线、CT、MR磁共振成像、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介入放射等影像学设备,具有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工程三结合的鲜明特色。

  李坤成绝不是一个满足于既有成绩的人,他不断地“透视”人生,内心里充满对医学影像学未来的追求。在李坤成的心目中,念念不忘的是一个“大影像”的概念。这其中也涉及医学影像学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趋势。

  所谓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大影像”,还体现在其作用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CT问世为标志,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影像学由传统单一普通X线加血管造影检查,已经发展形成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X线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RI、普通X线检查的数字化成像(CR和DR)以及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多种技术组成的医学影像学体系。与此相应,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手段,医学影像学技术已经由既往“辅助检查手段”转变为现代医学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使诊断更准确、及时。同时由于介入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更可以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化学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三大治疗手段。简洁地说,当今的医学影像学科无可置疑地成为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的价值占现代化大型医院固定资产一半以上,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

  作为一名影像医生,李坤成时刻关注医学影像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发展趋势。他注意到,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已经处于高水平发展阶段,在以计算机为主导的高新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多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型化、专门化、高分辨率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医学影像学检查亦将由“身体检查”水平逐渐深入至细胞、受体、分子和基因检查水平。医学影像学技术的种类还将进一步扩展(例如:激光成像等)。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专用医学影像学设备不断成熟和普及,将使多种疾病的诊断更及时、准确,以获得更好的治疗。因为临床需求,包含两种以上影像学技术的新型医学影像学设备将更受欢迎,1次检查可直接获得有互补价值的两种以上的影像学图像,并使诊断和治疗一体化。此外,医学影像学图像的分析和处理技术的进展,各种新型影像造影剂的问世十分值得期待。如数字化成像将完全取代传统的非数字图像,医院内部所有医学影像学设备将联网,在线大容量数字化图像存储(可能以DVD为主流)将得到普及,医学影像学图像的远程传输更快捷,图像更清楚,使远程放射学达普及和实用阶段。在多种新型造影剂(包括组织、器官特异性造影剂,特定基因表达、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造影剂)被开发、应用后,其优势将充分显现。

  在李坤成的思考中,以“大影像”的概念为基础,按照系统划分影像学科专业,以“医工结合”为突破口,进行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全面改革,将使医院的人员结构和工作模式转变。工程技术人员、医护人员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影像学科的亚专业与各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医学影像学不仅在各种疾病的早期诊断、诊断、鉴别诊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健康管理、重大疾病筛查、评价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法和制定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和康复效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医学影像学的进一步发展将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了解李坤成的人知道,他不仅是医院的医学影像科主任,还担任着多重职务。他是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中央医药卫生专委会副主任,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第12届、13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委、北京国际医药促进会监事长、北京海外联谊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放射专业委员副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北京分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全国委员、数字医学影像工程与技术学组组长;卫生部大型医疗设备专家委员会成员,以及多个专业医学刊物的主编和多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的领导成员。以民主党派人士的身份,他积极参政议政,并曾荣获中共北京市委授予的“为首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统一战线先进个人”称号。又比如,他是一名博士生导师。迄今为止,他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35名、博士研究生22名。 在他的弟子中,有人代表亚洲获得洲际奖学金,有人获教育部人才资助;有的学生论文被国际心脏磁共振学会选为论文;一批学生在他指导下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而他自己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作为学科带头人先后承担多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作为首席专家获得国家科技部“863项目”资助,李坤成教授在其项目的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然而,李坤成自己喜欢的身份,还是影像医生。他说,每当自己看着那一幅幅影像片子和数据资料时,每当自己从那些或清晰或昏暗的阴影、斑点中,从表面相互矛盾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揭示原因,做出正确诊断时,常常有一种“透视”出事物根蒂的畅快感觉。如同柳暗花明,仿佛灵光乍现,那一瞬间的感受蕴藏着无法言说的魅力。

  李坤成这看似玄妙的感受,其实是一种大慈悲。医者医人,站在医学影像学前沿的李坤成,凭借他对事业的热爱,一定能为我国的医学事业、为人民的健康奉献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