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2-05-24浏览次数:37583

     作者:刘凤英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2005级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近年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它的主要病理基础为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血栓和炎症是粥样斑块破裂的关键环节。许多研究表明,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在粥样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活化血小板的特异标记物P选择素与其配体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PSGL1)的相互作用能影响血小板白细胞聚集过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可成为心血管疾病新的重要的指标。

  【关键词】 P选择素/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bstract: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s a hot point in the research of heart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its main pathologic basis is the rupture of unstable atheromatous plaques and it's afcerwards pathologic changes. Thrombus formation and inflammation play a key role in the rupture of atheromatous plaque. Lots of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form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selectin and it's ligand P 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 can affect the process of the 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ion. 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ion can be used as a new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Key words: Pselection glycoprotein ligand1; 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近年来提出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这一概念,它的病理基础为不稳定的粥样斑块伴发了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病理改变,如斑块内出血使斑块短时间内增大或斑块纤维帽破裂,血小板在局部激活聚集(白色血栓),继而发展形成红色血栓,并有血管痉挛等因素参与。现在很多学者认为炎症是诱发斑块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血小板与白细胞相互反应在ACS的斑块破裂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血小板白细胞聚集(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es,PLA)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

  1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形成的分子机制

  血小板和白细胞活化后分泌的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除可促进血小板和白细胞自身聚集外,还可促进血小板与白细胞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小板和白细胞活化后,其表面的黏附分子表达增加,黏附分子与配体相互结合和(或)通过纤维蛋白原在黏附分子之间的桥接作用形成PLA。血小板活化后,血小板膜表面的P选择素(P selectin, PS)和糖蛋白(glycoprotein, GP)Ⅱβ/Ⅲα的表达增加,血小板通过PS和白细胞表面的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 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的结合形成PLA;此外,血小板FcγRⅡ和白细胞FcγRⅢb免疫复合物相互作用,还有血小板GPIbα和功能性粘附分子C连接到白细胞Mac1形成PLA。然而,有试验已经提示PS/PSGL1的相互作用在PLA中起主要作用[1]。

  2 PS与PSGL1的连接机制

  PS是一种140kDa的糖蛋白,贮存于静息血小板的α颗粒中,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的,其中可溶性PS主要来源于活化的血小板中,是反应血小板活化的特征性标志之一[2]。PS在内皮细胞表面表达后可使血流中的多形核粒细胞在内皮上滚动,并促进其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从而产生内皮损伤,启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PSGL1是一种跨膜的糖蛋白,具有同源二聚体的结构,为PS的配体,表达于几乎所有类型的白细胞表面。体内和体外实验都证明,PSGL1是惟一与PS具有高度亲和性的配体,抗PSGL1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完全阻断血流状态下白细胞在表达PS细胞上的滚动和静止状态下白细胞与表达PS细胞的粘附[3]。

  PS与PSGL1连接与切变力阈值和独立的粘附素有关。Xiao Z等[4]通过检测悬浮液中未活化白细胞与血栓受体活化肽刺激的血小板及与PS之间的异型相互作用,发现出细胞粘附之间的独立的粘附素机制和PS/PSGL1结合的低切变力阈值,这反映了PS/PSGL1连接的相关生理机制。他们观察到单独使用抗Mac1试剂在任何切变力率下都不能改变血小板白细胞粘附率,然而在选择素拮抗剂协同下它破坏了细胞连接。未被刺激的白细胞在粘合素独立规则下紧密连接着PS和活化血小板,这提示单纯的选择素依赖细胞的粘附是可能的。更进一步的,他们还用PS或者PSGL1拮抗剂在各种实验系统的不同切变力下分开了先前形成的血小板白细胞和PS白细胞聚集,包括分析了全血中形成的聚集。这说明连接间的切变力是血小板白细胞和Ps白细胞聚集的连接影响因素。

  3 PS/PSGLl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稳定中的作用

  当血小板与内皮细胞受到刺激后,PS很快分布到内皮细胞及血小板的表面,开始介导炎症早期过程;PS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的配体结合,介导白细胞的锚定、紧接着黏附、聚集和白细胞的“滚动”进入内皮下,并使活化白细胞,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活化的吞噬细胞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并释放各种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γ干扰素等],PDGF可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而TGFβ和γ干扰素则抑制基质合成和促进平滑肌的凋亡。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平衡受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的基因表达的因子自身调控,当平衡破坏就形成纤维帽,终形成粥样斑块。

  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时,血管内皮处于失功能状态,对PS表达增高,PS通过PSGL1与中性粒细胞,使之活化,从而介导炎症细胞黏附聚集在动脉粥样斑块周围,特别是纤维帽肩部,造成局部炎性细胞的浸润性反应和释放大量的组织活性因子:氧自由基、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γ干扰素]、蛋白酶(间质胶原酶、弹力蛋白酶等)、脂质、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 TXA2)、白三烯等,尤其是弹力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x]talloproteinases2, MMPs2)[1],导致结构性基质成分分解,因此加速了纤维帽基质的降解;γ干扰素可以降低平滑肌细胞胶原蛋白基因的表达,阻碍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合成基质减少,无法修复周围的损伤基质;TNFα和IL1可以诱导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表达分泌黏附分子、趋化分子导致局部炎性细胞的聚集,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终导致斑块的稳定性下降、斑块破裂。

  PS/PSGLl的相互作用介导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等细胞间反应;活化血小板、促进血栓形成,参与内皮损伤、介导炎症细胞粘附从而又使脂质沉着,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形成及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了其对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意义。

  4 PL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

  PS/PSGL1的交互作用可以增加血小板白细胞的聚集,并且活化血小板释放MMPs2 [5]。MMPs因其基质溶解作用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血浆中MMPs水平显著升高,而抑制MMPs活性可增加斑块的稳定性[6],显示MMPs的基质溶解作用对AS的不稳定及破裂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和白细胞在局部损伤的内皮细胞处聚集和激活,促进了附壁血栓形成和内膜炎症的发展;另外,聚集体还可形成微血栓阻塞微血管,在再灌注损伤中也起重要作用。在治疗上,选用重组的PSGLIg可以减少球囊损伤后所致的新内膜的过度增生,也可以减少血栓炎性反应、新内膜的增殖以及心脏瓣膜手术后的再狭窄[7]。没食子酸(gallic acid, GA)在体内外均可通过对PS的黏附和拮抗作用,抑制PS调节的炎症反应,在一些病理反应上发挥有益的效果,如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血栓形成以及癌症[8]。他汀类调脂药物除了具有调节血脂作用,还能拟制PS/PSGL1的相互作用,对斑块稳定具有一定作用[9]。Kli[x]nkhardt等[10]将4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患者分为4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者联合治疗或不予治疗,分别在基线水平和以凝血酶受体激活多肽或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刺激后进行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基线水平还是刺激后,与联合治疗组或氯吡格雷组相比,不治疗或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组的血小板白细胞分化抗原62(cluster differentiation, CD62)表达水平明显较高,单核细胞一血小板一白细胞聚集率显著增加。这说明,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患者中PLA明显增高,给予氯吡格雷后可减少PLA形成,而单用阿司匹林则无效。

  PSGLl/PS相互作用,活化并促进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促进血栓形成,参与内皮损伤,介导炎症细胞粘附,导致AS的形成,同时又促使MMPs尤其是MMPs2在AS周围特别是纤维帽肩部的释放,导致结构性基质成分分解,加速了纤维帽基质的降解,引起不稳定性AS的形成和破裂,形成ACS的病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