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检测的分析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检测的分析

文章来源:英才论文网发布日期:2013-03-19浏览次数:29252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ABPM)波动规律及范围。方法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42例老年高血压病Ⅰ、Ⅱ级患者的动态血压。结果 Ⅰ级高血压病患者SBP波动均值为50mmHg,DBP波动均值为28mmHg;Ⅱ级高血压病患者SBP波动均值为58mmHg,DBP波动均值为35mmHg。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均值SBP和DBP呈双峰双谷状,各时间点上的平均SBP与DBP均高于正常老年人组,Ⅱ级高血压病患者表现尤为明显。结论 血压变异性高低对判断高血压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动态血压
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以24h连续监测血压,了解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已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等方面。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更易导致心、脑血管病变和心力衰竭,了解并掌握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24h血压波动规律及范围,有助于早期发现高危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降低老年人的病死率[1]。本文对42例老年人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波动规律及范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8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高血压病Ⅰ级23例,Ⅱ级19例。高血压的诊断按照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根据心电图、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等,进行临床分级、分度。
1.2 24h动态血压监测方法 本组受检者在作24h动态血压监测前,1周内未服任何抗高血压药物,或自行停服抗高血压药物1周以上。24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美国PMI公司-5000A型)。受试者均检测右上臂血压。测试时间上午8~9时至次日上午8~9时。调定白昼(上午8时~下午10时)每隔30min,夜间(下午10时~上午8时)每隔60min自动充气测压1次。记录并贮存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值。受试者保持日常工作和生活起居。嘱受试者自动测试时,右上肢保持静止状态。
1.3 数据处理 24h动态血压监测的原始数据,统计分析下列参数指标:24h平均收缩压(24hSBP)与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夜间白昼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比值(n/dSBP,n/dDBP)。计算每2h血压均值,画出表达24h内血压随时间变动的曲线。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统计数据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显著性使用F与t检验。P<0.05定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SBP及DBP波动的范围,Ⅰ级高血压病患者SBP波动均值为(51±3.9)mmHg,DBP波动均值为(28±1.9)mmHg;Ⅱ级高血压病患者SBP波动均值为(58±4.9)mmHg,DBP波动均值为(35±2.6)mmHg。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均值SBP和DBP呈双峰双谷状,各时间点上的平均SBP与DBP均高于正常老年人组,Ⅱ级高血压病患者表现尤为明显。血压高峰在8~10时之间,第二高峰在16~20时之间,且收缩压的第二高峰明显高于高峰,12~14时和0~4时为明显低谷状。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随访已经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着明显地昼夜节律性变化。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心源性猝死、脑卒中特别容易发生在清晨和上午, 与一天中其他时间相比,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度高40%,心脏猝死的危险度高29%,各型中风的危险度高49%[2,3]。

本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波动曲线长勺形消失,各时间点上的SBP和DBP均值明显高于正常老年人,Ⅱ级高血压病尤为明显,以16~20时更为突出,且血压昼夜波动的幅度、范围大于正常青年人,说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大。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压力感受器官调节血压的敏感性减退。

孙宁玲等[4]报道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BPV)与靶器官损伤(TOD)呈显著性正相关;我国学者认为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24h的平均血压与靶器官损伤之间的相关系数[5],说明血压变异性高低对判断高血压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老年人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的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策略,对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做好高血压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Weber MA, Fodera SM. Circadian variation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chronotherapeutic appro- aches to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Rev Cardiovasc Med,2004,5:148-155.

2 Kario K, Pickering TG, Hoshide S, et al.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and hypertensive cerebr- ovascular disease. Am Hypertens,2004,17:668-675.

3 张维忠. 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287-288.

4 孙宁玲,喜杨,荆珊,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循环杂志,2006,21:103-105.

5 Kaneda R, Kario K, Hoshide S, et al. Morning blood pressure hyper-reactivity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hypertensive cardiac hypertrophy in a community-dwelling poulation. Am Hypertens,2005,18:1528-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