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恶心与呕吐患者消化内科护理

恶心与呕吐患者消化内科护理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3-05-22浏览次数:28185

作者:肖桂杰
【摘要】恶心是一种欲吐的不适感,常为呕吐的先兆。呕吐是胃内容物或部分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反射动作,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两者可单独发生,也可先有恶心,继而呕吐。目的 讨论恶心与呕吐患者消化内科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对恶心与呕吐患者进行护理。结论 通过护理可以使患者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无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少区吐减轻或停止,活动耐力恢复或有所改善。
【关键字】恶心 呕吐 护理

消化系统疾病十分常见,是指食管、胃、肠、肝、胆和胰腺以及腹膜、肠系膜、网膜等脏器的实质性及功能性疾病,与其他系统的疾病密切相关。但小肠的病变较少见,腹膜、肠系膜及网膜的疾病少见。护理人员应从整体的角度帮助病人恢复和维护健康。
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有恶心与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呕血与黑便。
恶心是一种欲吐的不适感,常为呕吐的先兆。呕吐是胃内容物或部分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反射动作,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两者可单独发生,也可先有恶心,继而呕吐。呕吐分为中枢性的呕吐与反射性呕吐。中枢性的呕吐见于颅内压增高、前庭障碍、药物或化学毒物的影响、代谢障碍等;反射性呕吐多见于胃肠疾病,肝、胆、胰疾病等引起,也可由泌尿、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仔细询问病人恶心与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诱因,呕吐物的性质、量、与进食的关系,必要时将呕吐物送实验室检查。还应注意病人精神状态如何、与呕吐有无关系,有无乏力、焦虑、抑郁及其程度。
2.身体评估 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营养状况、皮肤弹性情况;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及其部位、程度;肠鸣音是否正常。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必要时做呕吐物毒物分析或细菌培养等检查。呕吐量大者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常见护理诊断]

1.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大量呕吐导致失水有关。
2.活动无耐力 与频繁呕吐导致失水、电解质丢失有关。
[护理目标]

病人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无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少区吐减轻或停止,活动耐力恢复或有所改善。
[护理措施]

(一)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1.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有无继续呕吐,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质和量、颜色、气味。若出现持续性呕吐致大量胃液丢失,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时,病人呼吸可变浅变慢。监测和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直至稳定。若出现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血压降低、特别是体位性低血压,说明血容量不足,应准确测量和记录每天的出入量、尿比密、体重,并及时报告处理。动态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例如血清电解质、酸碱平衡状态。
2.生活护理 协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呕吐后及时给病人漱口,清理被污染的床褥、衣被;使用棉签、纱布清洁口腔时,注意避免刺激舌、咽、上腭等,以免诱发呕吐;疑有肠梗阻时,应禁食、禁水并进行胃肠减压。
3.用药护理 遵医嘱口服或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严重水电解质失衡时,主要通过静脉输液给予纠正。口服补液时,应少量多次饮用,以免引起恶心、呕吐。如口服补液未能达到所需补液量时,仍需静脉输液以恢复和保持机体的液体平衡状态;

4.对症护理 呕吐时应协助病人坐起或侧卧位,使头偏向一侧;对昏迷病人尽可能吸尽口腔呕吐物,避免因不慎将呕吐物吸入气道出现窒息。
5.心理护理 针对体液不足的原因,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如何防止疾病复发,指导病人如何消除或减少诱发因素。
(二)活动无耐力

1.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有无呕吐,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状。监测和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准确测量和记录每天的出入量、尿比重、体重,并及时报告处理。
2.生活护理 告诉病人突然起身可能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故坐起或站起时应动作缓慢,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用药护理 按医嘱应用止吐药及其他治疗,促使病人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和体力。
4.对症护理 病人呕吐时应帮助其坐起或侧卧,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吐毕给予漱口,更换污染衣物被褥,开窗通风以去除异味。
5.心理护理 关心病人,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鼓励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自理活动,必要时给予帮助。
[评价]

1.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在正常范围,无口渴、尿少、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等失水表现,血生化指标正常。
2.呕吐及其引起的不适减轻或消失,逐步耐受及增加进食量。能摄入足够的热量、水分、电解质和各种营养素。营养状态改善,活动耐力增加,活动后无头晕、心悸、气促或体位性低血压出现。
参 考 文 献
[1]方妙君,邱秀环,孙肇玢.护理程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45.

[2]邹恂.现代护理诊断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 版社,199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