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白细胞检验

白细胞检验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3-06-15浏览次数:27492

  作者:李月英,隋夙彤  作者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市儿童医院,150010

  【摘要】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关键词】 白细胞,免疫,检测
  一 白细胞检验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1)静脉血:成人(3.5~9.7)×109/L

  (2)末梢血: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1.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高值与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1.病理性增多 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
  2.病理性减少 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二 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核左移:见于感染、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伴白细胞总数增加的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减少的核左移,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如伤寒、中毒性休克的白血症。
  (2)核右移: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2.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中毒颗粒(toxic granules):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2)空泡变性(vacuoles):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
  (3)核变性(degeneration ofnucleus):临床意义同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
  (4)杜勒体(D6hle bodies):是疾病严重的标志,有时伴中毒颗粒出现。
  (5)棒状小体(Auer’s bodies):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6)Peulger-Hu?t畸形:即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亦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治疗后。
  (7)Jordan异常:即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形成,见于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增多症。
  (8)Mary-Hegglin畸形:即中性粒细胞胞浆内蓝斑形成。见于猩红热、球菌感染及某些烧伤早期病例。
  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 淋巴细胞形态异常称异形淋巴细胞,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I型(空泡型)、II型(不规则型)、III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各种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风疹、原虫、螺旋体感染等;疟疾、过敏性及免疫性疾病等。
  三 血小板检验
  (一)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 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后、脾脏切除后。
  2.减少 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药物刺激等;破坏增加见于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小板消耗过多见于DIC。
  (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参考值】
  9.4~12.5fl

  【临床意义】
  MPV需与PLT变化结合分析才有临床价值。
  1.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骨髓造血功能损伤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减少;当血小板在周围血液中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增大:血小板分布异常致血小板减少时, MPV正常。
  2.MPV增大是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一个较早期指标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时,MPV与PLT同时持续下降;造血功能抑制越严重,MPV减少;当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增大常先于PLT升高。
  (三)血小板比积(PCT)

  【参考值】
  男 0.108%~0.272%   女 0.114%~1.282%

  【临床意义】
  PCT与PLT与MPV正相关,所以PLT、MPV的增减可使PCT发生变化。
  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血小板减少症等。
  【参考文献】
  [1]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8.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00.

  [3]张新友,许瑞莲,吴铬,等.以全血细胞减少或高白细胞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5(9):1189.

  [4]孙丽明,李世雪,张运智,等.长期生存的白血病8例分析[J].临床内科学杂志,2005,22(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