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1例临床体会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1例临床体会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3-12-10浏览次数:22641

   作者:贺艳阳,焦庆芳,崔丙周,周武涛,王博 作者单位: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处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3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治疗经过及疗效,总结经验。结果 31例患者术后28例治愈,2例显效,1例有效,术后随访完成随访21例,随访时间6-36月,无疼痛复发。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 ITN)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osition,MVD)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为成熟有效的手术方法[1]。我科于2007.10-2011.6应用MVD处理ITN患者31例,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1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0例,年龄32-68岁,平均51.6岁,发病病程4个月-15年,平均2.6年,单侧下颌支疼痛25例,其中左侧11例,右侧14例。单侧上颌支合并下颌支疼痛6例,本组无三支全部受累患者,无双侧同时受累患者,无眼支受累患者。所有患者疼痛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28例患者曾服用卡马西平治疗,疗效渐差;5例患者曾行半月神经节局部封闭或射频治疗,均未能治愈。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患者入院后进一步行三叉神经核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其中30例发现有责任血管与面神经紧密相关,1例未发现明确血管接触。所有患者未发现局部占位病变。
  1.3 手术方法 选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侧卧位,乳突后取直切口约6cm,开颅后探查桥小脑角区,寻找压迫三叉神经根的责任血管,松解血管及神经根之间的蛛网膜,修整Teflon棉团放置于面神经、脑干和血管之间,其中5例回弹力度较大的血管应用悬吊法进行处理。术毕止血,严密缝合硬膜,放回骨瓣并妥善固定,术后正规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均发现有明确的责任血管存在,其中小脑上动脉25例,小脑前下动脉5例,基底旁动脉1例,血管与神经的关系与术前检查基本一致。术后28例疼痛即消失,占90.4%;2例(6.4%)显效,疼痛明显好转,偶有轻度疼痛,可耐受;1例(3.2%)仍需少量服药维持治疗,总有效率。术后1例(3.2%)出现暂时性患侧面部麻木,1例(3.2%)有少许小脑挫伤,无明显相关症状。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病例,无死亡病例。术后完成随访病例21例,随访时间6-36月,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3.1 手术体位及手术入路 手术体位的摆放要使颈部有适当的伸展,头部下垂15°,并向患侧旋转10°-20°,以使患侧乳突位于高位。骨窗的位置向上要达到横窦下缘,外侧尽可能向外接近乙状窦,暴露横窦的外侧段及其与乙状窦的连接部分[1]。良好的骨窗可以大限度的减少对于小脑的牵拉,避免小脑半球的挫伤,同时也减轻了神经根的牵拉程度,减少术后出现神经损伤的风险。
  3.2 责任血管的处理 目前研究表明在三叉神经入脑干之前存在入脑干区(root entry zone,REZ),责任血管多位于此区域,文献表明TN的责任血管多为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约占70%以上,其次是小脑前下动脉,约占5%左右,另外静脉血管压迫和血管畸形等也是较常见的原因[2]。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可大致分为接触、压迫、粘连包绕、贯穿4种类型,其中前三种类型较为常见[3]。常用的处理方式有局部垫片减压法、套圈减压法、悬吊法等。垫片减压法和套式减压法是目前国内学者大多采用的手术方法,也有不少学者应用悬吊法处理责任血管[4],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我科近来也试用悬吊法对责任血管进行处理,疗效满意。
  3.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为术侧面部麻木,可以为暂时性或长期存在,以及脑脊液漏、皮下积液、颅内感染等。导致面部麻木的主要原因为术中对脑干及神经根进行过度的牵拉。术中对神经根的轴向拉力易造成神经损伤而导致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开颅时骨窗未能达到理想的界限也会增加对小脑和神经根的牵拉,容易造成小脑半球的挫伤和神经根症状[5],术中应予以注意。
  【参考文献】
  [1] 姜晓峰,傅先明,汪业汉,等.经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125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11):648-651.

  [2] 吕学明,袁绍纪,张荣伟,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技术要点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1,24(3):163-165.

  [3] 谭林琼,伍益,陈元朝,等.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神经减压术式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9,22(3):169-172.

  [4] 杨德宝,王之敏,蒋栋毅,等.悬吊法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11):661-663.

  [5] 李岩峰,马逸,黄海韬,等.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15(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