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神经外科尿崩症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神经外科尿崩症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3-12-14浏览次数:22527

   作者:吴有琳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广西河池,546300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疾病合并尿崩症的护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16例合并尿崩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 15例尿崩症状均得到控制,1例因多器官衰竭自动出院。 结论 通过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电解质的变化,准确全面了解病情,及时监测尿量、尿比重,为早期诊断和治疗尿崩症,对原发颅脑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颅脑损伤,尿崩症,护理

  神经外科疾病中尿崩症的发生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加重病情或死亡。国内报道脑死亡患者大部分都合并有尿崩症,出现尿崩症是脑死亡的先兆[1],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因此,重视对尿崩症的临床观察,及时有效的治疗,对疾病的预后起到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8-63岁,平均年龄46.7岁。广泛性脑挫伤4例,额颞挫伤并硬膜下血肿2例,合并有颅底骨折3例。鞍区肿瘤术后7例。GCS评分3-5分4例,6-8分4例,9-12分9例。保守治疗3例,手术治疗13例。尿崩症的出现伤后或术后2-13天。24小时尿量4800-7100ml,平均6200ml;尿比重检测均在1.000-1.00.5 之间;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血钾、低血钠、高血钠。尿常规化验正常,尿糖(一),尿蛋白(一)。肾功能正常,血糖正常。均采用垂体后叶素治疗,12例治疗2-5天好转,3例用垂体后叶素治疗症状反复,改用鞣酸加压素治疗, 1-3个月症状得到控制,1例广泛性脑挫伤患者因多器官衰竭,病情危重放弃治疗出院。
  2 病因分析

  2.1颅脑损伤并发尿崩症与脑挫伤、颅底骨折及 脑组织在颅腔内大幅度移动使垂体柄直接受损,导致储存于垂体后叶的抗利尿激素(ADH)来源中断,引起严重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体内ADH不足而发生尿崩症。
  2.2鞍区肿瘤术后尿崩症产生有研究认为[2],可能与手术损伤垂体后叶、垂体柄和下丘脑核团 (视上核和室旁核)导致抗利尿激素的贮存释放和生理性调节因素有关。
  3 护理

  3.1严密监测出入量 记录24h出入量,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监测尿比重,通过尿量和尿比重的变化可以直接了解尿崩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同时尿量也是了解水分丢失量及确定补液量的可靠指标。另外注意观察尿颜色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尿比重的改变。正常尿量60-100ml/h,若尿量>200 ml/h,持续3~4 h,或24 h>4 000 ml,或应用20%甘露醇3 h后尿量仍明显增多,而且尿颜色逐渐变淡如清水,尿比重<1.005,常提示尿崩症的出现,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2防治水电解质紊乱 尿崩症的主要表现为多尿、口渴和多饮[3],对于昏迷或意识模糊的患者多尿为表现。如果观察不到位,极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如高钠、低钠、低钾血症,表现为表情淡漠、极度虚弱、发热、谵妄、昏迷甚至死亡。及时补充和调整水电解质的用量是预防水电解质紊乱的关键。护理上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及尿量的改变,如果原有意识障碍程度加重、反应迟钝、呕吐、抽搐伴多尿等表现,应立即抽血做生化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补充调整。早期可通过静脉补液,能进食者可采用经口和经静脉联合补液,补液以保持出入量的平衡为准则。对高钠患者每天口服或从胃管鼻饲温开水200 ml/次,间隔2~4 h1次;低钠患者采用输液配合口服补液,即输液为5%GS+10%氯化钠注射液30-50ml qd,同时给予盐水分次口服或从胃管鼻饲,不可给含糖饮料,以免引起渗透性利尿加重尿崩症[4]。应注意饮水量及输液速度,防止水中毒和脑水肿的发生。在药物控制尿崩症的同时,每日少监测肾功能及血生化1次。本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经及时发现,及时补充调整,在尿崩症控制后,水电解质恢复正常。
  3.3体温失调的护理 由于下丘脑损伤引起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导致中枢性高热或体温不升。严密观察热型及持续时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如头置冰枕,降温毯等,使体温迅速控制在37°C以下,以减轻脑组织耗氧量,体温不升给予保暖。
  3.4做好皮肤护理。尿崩症患者因失水而出现皮肤干燥、弹性降低,因此特别注意皮肤的护理每日温水擦浴1-2次,忌用碱性肥皂。昏迷病人每2h翻身1次,并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预防褥疮的发生。
  4 讨论

  颅脑损伤及鞍区肿瘤术后并发尿崩症为垂体柄内视上核垂体束及丘脑下部视上核和室旁核受损引起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有学者认为垂体柄破坏>85%时,可出现部分尿崩症,随着血肿吸收,水肿消退,微循环改善,度过急性期,功能可逐渐恢复。如果>95%,神经联系被切断即可出现完全性尿崩症,可导致垂体后叶的萎缩,造成终身ADH缺乏[5]。本组15例考虑为不完全性尿崩症,1例因尿崩症尚未控制而出院,无法判断完全或不完全性尿崩症。经过认真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尿崩症并及时治疗,15例尿崩症均得到有效的控制。治疗期间,发生水电解质紊乱也能得到及时的补充。无一例因水电解质紊乱而使原发病加重,也不出现褥疮等并发症。因此认为,护士掌握尿崩症、高钠、低钠等的临床表现及各种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和治疗原则,对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随时调整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为医生提供准确及时的医疗信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尽快恢复到良好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龙连圣,王伟明,李夏良.脑性盐耗综合症6例[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2):132.

  [2] 石祥恩,王忠诚,黄文宇. 颅咽管瘤全切术后水钠平衡紊乱的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4.

  [3] 刘备强,张恽.颅脑损伤后脑性盐耗综合症[J].浙江创伤外科,2002,(7):61.

  [4] 壬超辉,徐德保,于玉兰.实用专科护理丛书.神经内科外科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2-133.

  [5] 张兴中.颅脑外伤并发尿崩症11例.中华创伤杂志,1999,1:65.注:吴有琳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