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声像图特征及误诊分析

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声像图特征及误诊分析

文章来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发布日期:2014-02-14浏览次数:20952

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IGM)是指乳腺的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小叶的肉芽肿病变,是临床上少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在乳腺良性病变中发生率仅占1.8%。然而其临床及影像诊断率低且常误诊为乳腺癌。由于病变累及的范围与病理发展过程的不同,造成声像图上的多种表现,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其各分型声像图特征,探讨超声误诊原因,以期提高超声对IGM的诊断率。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007年9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且术前超声检查后,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IGM患者26例,均为已婚已育女性,年龄24-56岁,平均(35. 20±8. 15)岁。所有病例均为发现乳腺肿物就诊,其中伴皮肤红肿、疼痛、乳头溢液l例,皮肤窦道伴疼痛1例,皮肤发红伴破溃l例,乳头内陷伴疼痛1例,乳腺疼痛1例,乳头溢液1例,同侧乳头内陷3例。

2.仪器与方法
采用Aloka SSD SSOO、Aloka al0、Sequoia 512型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7 5-13 MHz。患者取仰卧位,对乳腺做放射状、反放射状及纵、横、斜切面全面扫查,观察记录病灶部位、大小、纵横比、内部回声、边界、形态、边缘、周围有无高回声晕,有无点状强回声与后方回声等。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病灶血流丰富程度,总结其声像图特征并 参照DursunM等研究分为3型:结节型(<3cm)、团块型(≥3 cm)与表现为窦道开几于皮肤或 呈管样低回声的窦道管样型。后检查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

结 果

26例IGM患者均单侧发病,仅l例位于乳晕区.单发多见(24/26),小为0.5 cm×0.8 cm, 大可弥漫至整个乳房。超声表现为低回声高达96.1% (25/26),仅1例呈高回声。IGM各分型超言表现见表1。各分型声像特征如下:结节型(图1)多位于腺体浅层85 7% (6/7),回声不均,后方回声增强.m供较少。团块型(图2)多形态不规则,呈蟹足毛刺征表现的高达61 5% (8/13),内部回声不均,血供较丰富,46 1% (6/13)伴腋窝淋巴结肿大。2型的共同特征为大部分病灶内呵见小囊状或管状无回声区。窦道管样型(图3)仅占23 .0%(6/16),不均质低回声区伴蜜道开口于皮肤或呈管样低回声为其超声特征,部分酋腔内可见高回声点,随加压移动。本组共8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且均为皮质均匀性增厚伴淋巴门型血流。

26例IGM超声检查结果仅30. 8% (8/26)诊断为炎症,误诊率高达69. 2%( 18/26),其中50%(18/26)误诊为乳腺癌。团块型与结宵型误诊为乳腺癌的误诊率分别为46. 1%、42. 8%,而窦道管样型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痛或癌占33 3%(2/6)。


讨 论

IGM又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特发性肉芽肿睦乳腺炎等,目前病因学不清,可能与妊娠泌乳、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文献报道,绝大多数IGM患者均为经产妇,并有近期怀孕生产史,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育龄期女性单侧孤立性乳腺肿块,常伴发皮肤炎症,可致同侧乳头内陷和皮肤娄道形成。本组患者均为已婚已育女性,平均(35. 2土8. 1 5)岁,发现乳腺肿物就诊,部分病例可见皮肤红肿、疼痛、同侧乳头内陷和皮肤窦道等,与文献报道一致。 IGM病理特点是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呈多灶性分布的非干酪样肉芽肿和局限在小叶的微脓肿,好发于除乳晕区外的乳腺其他部位。本组仪1例位于乳晕区。由于病变累及范围和病理发展过程的不同,形成声像图上的多种表现,对其声像图加以分型有助于诊断。国外文献关于ICM的超声分型多较复杂,而国内研究仍较少。IGM为特发性炎症,病情反复,部分可突然急性发作,炎性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形成脓肿、坏死、窦道或溃疡,在国内既往IGM分型中未见报道。笔者就本组资料的声像图特征,将其分为结节、团块型和窦道管样型等3型,其中结节型多位于腺体浅层,回声不均,后方圆声增强,血供较少。团块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可呈蟹足毛刺征,纵横比<0 7,回声不均,多血供丰富和伴腋窝淋巴结肿大。此2型共同的特征性征象为结节或团块内部小囊状或管状无回声区,病理证实是病灶内嗜中性白细胞及坏死组织形成微脓肿的超声表现。窦道管样型超声下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区伴窦道开口于皮肤或呈管样低回声,可能是炎症较晚期或急性发作期的改变。IGM具有显著的复发趋势01,因而正确的术前诊断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本组资料显示超声病
理符合率仅为30%,其中误诊为乳腺癌高达50%(13/26)。结节型与团块型易误诊为乳腺癌,管样型易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癌。本组资料误诊率高于文献报道,可能与多为术后的资料来源有很大关系。

从本组病例的声像图表现分析IGM误诊原因是:

(1)IGM大多呈结节型和团块型,两者呈低回声,形态多不规则,2型中边缘呈毛刺或蟹足征高达50%(10/20),与乳腺癌恶性征象相似。团块型多数血供丰富,与乳腺癌血供无明显区别。窦道管样型中呈管样低回声的病例声像表现不具特征性,部分超声下未能见到随加压移动的高回声点等炎症征象,超声表现 与导管扩张相似,可能因其内透声差、周边血供丰富而祓误诊为导管内瘤或癌。

(2) IGM临床上多以无痛性肿块就诊,质硬、表面不光滑,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有轻度粘连,可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特征酷似乳腺癌。

(3)本病发病率较低,超声医师认识和重视不足。 但从本组资料看出ICM与乳腺癌表现不同的是:IGM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平均(35. 2±8 15)岁,明显小于乳腺癌的好发年龄;声像图上IGM纵横比多<0.7,后方回声均无衰减,几乎无点状强回声和高回声晕,与典型乳腺癌恶性超声征象(周围高回声环、纵横比>0. 77、沙粒样钙化和后方衰减)有明显区别。乳腺癌声像图中的蟹足较细,固其浸润性生长方式与周围组织结构中断而ICM的蟹足少而粗,可能是炎症向周围腺体内疏松脂肪间隙蔓延的表现,与周围组织结构相延续。更具特征性的是IGM病灶内的小囊状、管状无回声区,是病灶内嗜中性白细胞及坏死组织形成徽脓肿的表现,区别于乳腺癌肿块内部单发的由于坏死液化所致的无回声区。此外,本组肿大的腋窝淋巴结均形态规则,皮质均匀陛增厚为反 应性增生,有别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表现(L/S<2、偏心增厚型皮质、周边型血流)。 综上所述,为提高诊断符合率超声医师应当加强对1GM的认识,临床上遇刭疑似病例时应仔细探查其声像图表现,并与典型乳腺癌征象对比,重新认识IGM形态上的不规则和毛刺蟹足征并且仔细辨别其内部小囊状或管状无回声区,后仔细观察其腋窝有无淋巴结肿大及淋巴结形态.并与典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征象对比。必要时可于术前行肿块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若针吸细胞学检查为炎性细胞,有助于与乳腺癌鉴别。

结 论

IGM好发于育龄经产妇女,超声易误诊为乳腺癌,但其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详细检查,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提高本病的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