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业界动态 > 老年病防治 运动处方价值何在

老年病防治 运动处方价值何在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23-07-31浏览次数:61
提及老年健身,有的人会首先想到日行万步坚持打卡的活力老人,或是“闪转腾挪”于健身器械间的强健老人。其实,即使是已出现功能衰退的老人,依旧能从科学健身中获益。7月24日—30日是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期间,记者来到街头巷尾,走进医疗机构,体验科学健身如何助力老年健康。

运动成为老龄生活的重要组成

  在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李晶的诊室里,当她询问老年患者是否有运动习惯时,往往得到的是不假思索的肯定回答。

  随着健康老龄化的观念渐入人心,运动成为老龄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健步道上、广场上、公园里都活跃着老年人的身影。《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老年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已达48.0%。

  《调查公报》显示,在老年人参加的运动项目中,健步走占比将近一半,达41.6%。这与李晶的观察一致,“老年人往往执着于某一种运动项目,却忽略了多元运动的概念”。

  “更多老年人仅把运动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并未意识到它作为治疗手段的作用。”李晶说,运动干预因其接受度高、成本低廉、实施难度低、适用场景广等特征,呈现出的治疗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一个弹力带,一个矿泉水瓶,都可以作为运动器材;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将有助于减缓肌肉和骨质流失、减少损伤、提升身体柔韧性、提升身体平衡能力,预防和延缓失能发生。”李晶说。

  今年6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联合发布《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该《指南》包括运动原则、不同类型运动的效果和计划、运动过程中的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等在内的18个临床问题和32条推意见。

  “《指南》既对老年人运动的细节问题予以解答,比如进行抗阻运动时,不同肌群的训练顺序如何安排;也更注重中国老年人的偏好,突出本土化特点,比如在的有氧运动中,将气功、八段锦、太极等纳入其中,提供了多种选择。”李晶说。

  李晶解释说,一份科学、适度、有效的老年运动方案,需兼顾力量、心肺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的锻炼。与此同时,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老年人,运动干预方式不尽相同,需识别运动潜在风险,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科室所收治的老年患者,均需接受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由多学科诊疗团队开具运动处方。以常见的肌少症为例,强度较低的健步走,并不能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更有效的运动干预方式是抗阻运动。因此,没有专业评估,就难形成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

  运动处方就是一份个体化指导方案,在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社会需求后,为其规划出适宜的运动项目、强度、频次、持续时间,以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

  然而,运动干预不似打针吃药,需较长的治疗周期,完全依靠综合医院尚存难度。在李晶看来,有效的运动干预需满足3个条件:面对面训练,以提高运动干预的依从性;小组式训练,以提高运动干预的针对性;集中式训练,以提高运动干预的周期性。

  “这3个条件恰恰可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组织力和执行力。由居民们熟悉且信任的全科医师执行上级医院所开具的运动处方,或是未来运动干预的主要途径。”李晶说。

卧床老人同样可从运动中获益

  运动获益并非活力老人的专属,即使对于卧床老人,合理运动仍可产生延缓失能的干预效果。

  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科曾收治了一名年近九旬的老人。“乳腺癌中晚期、慢性白血病、肺动脉高压……”该科病房副护士长张洁边细数老人的病症边回忆道,“收住院时,这位老人整个人瘫软在病床上,与人交流也很淡漠。”

  经一段时间的对症治疗,老人闯过了鬼门关,但仍无法下床活动。这时,多学科诊疗团队介入,为老人制订康复方案,开具运动处方。而家属并未抱有更高期望,开始为老人置办失能老人专用的升降护理床

  随后的3个多月里,康复治疗师陪伴在老人身边,指导她进行康复训练。张洁的手机里留有老人康复治疗期间的视频。视频中,老人略显吃力地抬举着迷你哑铃,含糊不清地喊着口号。“抬举哑铃是上肢抗阻训练,配合‘抬,举,抬,举’的口号,目的是同步锻炼心肺功能。”张洁解释。

  随着运动干预的开展,老人的躯体功能日渐好转,家属为老人出院所准备的辅具,也从护理床换到轮椅,临出院时,换成了助行器。“老人已能在助行器辅助下独立行走。”张洁说,老人的躯体功能改善后,家属的照护负担也相应减轻。

  运动干预不仅作用于躯体功能的好转,更作用于治疗信心的增强。张洁对因肺部重度感染而极度消瘦的文老记忆尤深:“他总揣着一个小本,随手写几笔住院随记。”

  入院没多久,文老就记下一句随感:“痛苦生活不如欢乐死去,人都有这样的过程,你不能……”

  “没写完整,多半是体力不支,但意思基本也能猜到了。”张洁深知,老人所流露的消极情绪,缘于躯体功能每况愈下。

  待文老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多学科诊疗团队介入,运动干预提上日程。“文老非常虚弱,他的康复训练是从简单的胸腹式呼吸开始。”张洁介绍,进行胸腹式呼吸时,康复治疗师轻轻触碰文老两侧的胸廓,让文老感受胸腔的位置,引导他吸气、呼气,通过胸腔有节奏地扩张和缩小,达到锻炼心肺功能的目的。

  从胸腹式呼吸到抗阻训练再到负重训练,文老在半年多的运动干预中逐渐恢复着躯体功能。“某天,护士们发现,文老又在小本上划划写写。”张洁告诉记者,这次文老写下这样一句话:“生命不止,运动不息。”

在基层探索体医结合服务模式

  正如李晶所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提供运动干预的优势,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探索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上午9时刚过,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许宝华已开始指导老人操练起来。许宝华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选择运动项目,设置运动强度、频次。

  “依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慢病运动康复门诊开诊以来,已为周边居民提供1300人次的运动干预和指导。”许宝华介绍,前来就诊的患者年龄多在55岁以上,他们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或运动损伤。

  65岁的杜先生在立式踏车上挥汗如雨。年轻时,他酷爱暴走。几个月前,他出现腰腿疼痛、麻木等症状。到中心康复医学科就诊后,经1个月的治疗,症状逐渐消失,他也认识到疼痛、麻木的元凶就是此前过量且不均衡的运动方式。如今,他在慢病运动康复门诊做进一步的运动干预。

  “老年健身有几个常见误区,包括过度运动、忽视热身及拉伸、把日常劳动与健身锻炼混为一谈以及缺乏对自身身体状况的了解而盲目运动等。”许宝华介绍,科学、安全和系统是老年健身的前提。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老年人要将健康评估和监测贯穿始终。

  许宝华对杜先生的身体指标、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进行全面评估后,为他开具了营养处方和运动处方。其中,运动处方强调强体力、增耐力,每周进行2~3次抗阻训练;建议有氧运动采取步行、踏车等运动方式,每周5次,每次30~40分钟;运动处方注明,运动训练前后,要做5~10分钟的热身及拉伸。

  “以前知道运动有益,却不知如何科学运动、不伤关节。现在几次系统运动下来,走路都比以前轻快了。”杜先生说。

  在北京市东城区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场老年趣味运动会拉开帷幕。投壶、弹力带、乒乓球、太极球,中心全科医师郑慧娴和同事们根据参赛老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定制了一系列玩法简单、娱乐性强的运动项目,引得老人赛出了“精气神”和“年轻态”。

  “中心每两周举办1次运动干预活动,每次约有20位老人参加,绝大多数为轻度或中度失能的老人。”郑慧娴介绍,这些老人在身体、认知、社交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衰退,因此中心所选择的运动偏重于锻炼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以帮助他们恢复身体机能,延缓失能进展。

  “比赛结束后,老人们可把弹力带、太极球等健身器材带回家,按照医嘱自行训练。”郑慧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