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针刺手法在偏瘫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附50例报告)

针刺手法在偏瘫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附50例报告)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08-05-26浏览次数:68916

作者:吴平路,章 琪

作者单位:咸宁市中医医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关键词】  偏瘫


    随着现代神经康复技术的发展,针刺手法如何与偏瘫康复治疗技术结合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观察针刺手法在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04~2006年我院住院病人,参照全国第二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确诊。随机分成研究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对照组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两组病程均为3周。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包括口服阿斯匹林,控制颅内压,控制血压,神经保护剂等,并进行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研究组与对照组均对偏瘫肢循经取穴,上肢如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中渚、合谷等;下肢如委中、三阴交、承山、解溪等。对照组采用电针,每次15min,  日1次。研究组对痉挛肌部穴位采用持久捻转后留针,对痉挛肌的拮抗肌部穴位采用轻柔的捻转手法,间歇行针,  日1次。两组方法均连续21天。

    1.3  评价方法

    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MBI)评定。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对样本率进行χ2检验。

    2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FMA、MBI评分比较分别见表1、表2,可见治疗前两组FMA、MBI评分无显著性差,但治疗后两组上、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且MBI评分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略)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略)

    3  讨  论

    针灸已成为现代神经康复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卒中偏瘫的肢体运动障碍呈痉挛性瘫痪的特点,各种神经促通技术如Rood方法、Bobath技术,核心思想是利用多种感觉刺激法作用于皮肤、关节等感受器,通过感觉反馈环路调节传出纤维的兴奋性,从而改变特异性靶肌肉的肌张力,诱发或协调肌肉运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异常运动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逐渐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如欲兴奋某部位肌肉需用反复快速刺激法,相反,缓慢持续刺激则引起目标肌肉抑制。在卒中偏瘫痉挛期应用抑制性方法使肌肉放松或应用兴奋性刺激于痉挛肌的拮抗肌,通过交互抑制缓解痉挛,诱使肌肉向功能性使用发展。

    卒中偏瘫临床上多采用循经取穴,穴位有一部分位于痉挛肌肉部,一部分位于痉挛肌的拮抗肌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轻柔的捻转手法,间歇术起兴奋作用(相当于对穴位所在肌肉是一种反复快速的刺激,对靶肌肉起兴奋作用),持久捻转后留针起抑制作用(相当于缓慢持续刺激引起目标肌肉抑制)。本研究也发现研究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痉挛肌部穴位使用抑制性针刺手法,痉挛肌的拮抗肌部穴位采用兴奋性手法更符合神经发育规律,有利于提高神经康复的疗效。临床上我们也观察到常用的电针应用于痉挛肌部穴位可以加重痉挛肌的痉挛(相当于反复快速刺激,起兴奋作用),比如电针足三阴交会加重足内翻,给康复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合理的针刺手法更符合神经发育规律,有利于提高神经康复的疗效,值得康复医学工作者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