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政策法规 > “1+17”政策能否促温州社会办医再前进

“1+17”政策能否促温州社会办医再前进

文章来源:news.hxyjw.com发布日期:2013-06-24浏览次数:27410

  浙江省温州市龟湖路169号是一幢五层小楼,这里是全国家民营医院——温州华侨伤骨科医院的所在地。1989年成立之初,曾因为其民营身份在社会上引起不小争论。“医院成立时,我都没想到民营医院现在会发展如此迅猛。”76岁的创始人王永达感叹。

  据温州市卫生局统计,截至2012年,温州市有民营医院61家(综合性医院16家、专科医院45家),占全市医院总数的56.48%,数量上已超过公立医院。

  2012年8月,温州出台了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1+11”政策文件,而后又不断补充具体细则。近日,支持社会办医的第十七个细则正式出台,对社会办医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进行合并,并有一系列帮扶措施,对民营医院的支持力度再次加大。

  有市场有资本
 

  民营医院为啥不“招人”?
 

  目前,温州的民营医院总数已经过半,但实际上,发展空间仍然很大。数据显示,温州民办医院床位仅占当地总床位数的15.46%,业务收入、诊疗人次、住院人数分别占医疗总量的6.53%、7.08%、10.92%,与公立医院差距很大。从实力上来说,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不在同一水平,但在公立医院相对薄弱的学科有所建树,如精神科、妇产科、烧伤整形、手足外科等,能成为公立医院的有力补充。

  跟全国各地一样,温州老百姓也面临“看病难”。根据温州市卫生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温州平均千人床位数是2.85张,千人医生数是2.31人,千人护士数是1.77人,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4.03张、2.5人、2.12人。在温州,医疗资源的供给还远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

  “提升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是温州解决‘看病难’的当务之急。必须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同时扩大开放医疗投资、生产和供给领域。”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说。如果只依赖公立医院,由于公共资源的有限性,“看病难”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而温州有着发达的市场经济和相对宽裕的民间资本,如果能鼓励资本向医疗领域流动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就能大大缓解公立医院的就诊压力。

  温州确实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2012年9月14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温州作为国家社会资本办医联系点城市,为全国医改工作积累经验。

  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既能缓解“看病难”,又能终倒逼公立医院的改革,对完善医疗体制有着深远的意义。《温州市卫生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新增床位2.2万张。其中,民营医疗机构新增床位数至少为8000张,相当于目前民办医院床位数的2倍;并使公立医院与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比例达到3∶1。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温州一方面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大对政府性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新增、扩建一批县级公立医院,并加快推进以“管办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医院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推进社会办医,温州首批推出16个社会资本办医重点项目,拟引进社会资本55亿元,可新增床位5000张,其中14个项目涉及新建或扩建医院。

  土地、人事政策松绑

  社会办医障碍进一步解除

  要推进社会办医,不仅需要民间资本大量进入,同时也需要政策和制度上的大力支持。“社会办医的推进不是一帆风顺的,要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相关政策必须不断升级完善。”温州市市长陈金彪说。

  从2004年至今,温州关于民办医疗的政策规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2004年,温州出台了《温州市民营医疗机构审批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成立温州民营医疗协会。2012年8月,温州出台了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1+11”政策文件。在申请到联系点城市后,温州又补充出台了包括本次养老保险在内的6个操作规范文件,终形成“1+17”政策细则。其中,“1”是指《关于加快推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17”指涉及社会资本办医的土地、融资、人才、医保、奖补资金、联席会议制度等配套政策。

  “在‘1+17’政策中,以土地、融资和人才政策为核心。”温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吴尚斌说。

  土地问题一直是制约社会办医规模的一大瓶颈。从1992年创办开始,因为没有土地, 温州和平整形医院一直靠租赁房屋维持经营,经历了5次搬迁。平均每3年搬迁一次的频率,对医院发展非常不利。2009年,和平医院在温州瓯海区的南白象地区看中一块土地,跑了几年却因制约太多,迟迟无法落户。直到“1+17”政策出台,温州市开始主动促成项目上马,医院终以3000多万元购得27亩土地,项目投资近6亿元,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今年6月即将动工。副院长周健很兴奋:“结束了漂泊的日子,医院的规模化经营指日可待。”

  据吴尚斌介绍,在土地方面,营利性民办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有偿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而对非营利性民办医疗机构,更是开了由政府划拨供地这一大突破。

  在人才方面,温州打通了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之间的流动壁垒。这种变“身份管理”为“资格管理”的新模式,为公立医院富余医生资源流向民营医院扫清了后的政策障碍。目前,温州卫生局正联合当地社保部门,组织批民营医院医生按照公立医院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

  根据政策,公立医院在编医生转到民营医院后,若想回公立医院,办理简单手续即可。在这之前,医生资源更多是由民办转入公立。美中不足的是,这项政策目前只在温州施行。吴尚斌举例说,当一名温州医生调动到东北的民营医院,他的事业单位保险将无法接续。

  此外,温州还出台专门政策,促成了5家公立医院与13家民营医院结对帮扶。通过“牵手”机制,发挥了公立医院人才、学科、设备等优势,充分利用民营医院的闲置资源,同时也提升了民营医院的管理、诊疗规范和服务能力。

  能否吸引大投资?
 

  资本市场还在消化政策
 

  温州社会办医兴起已有20余年。上世纪90年代刚刚兴起之时,几乎所有民营医院都患上“急于求利”的毛病,违规操作、虚假宣传、“没病变有病、小病变大病”的情况时有发生,民间办医的总体格局是“低、小、散、乱”。当时,曾经有学者调查温州市民对民营医院的印象,50位市民中超过六成认为“民营医院社会公信力差,不值得信赖”。

  当初这些举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朝一夕难以消除,至今依然有不少人对社会办医领域的“不诚信”现象表示担忧,“看病跟着医生跑,公办医院是”的就医观念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依然根深蒂固。民营医院要发展,就必须先打破老百姓的旧观念。

  温州市民营医疗协会会长、康宁医院院长管伟立认为,经过无序竞争的洗礼,目前民营医院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民营医院认识到,一方面是消费者的口碑,一方面是政府越来越紧的管控,诚信经营前途广阔,而赚黑钱、赚快钱只有死路一条:“品牌效应、服务意识与承担社会责任,是民营医院需要的几大要素。”比如温州市手足外科医院,常年收治工伤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患者经济条件有限,医院每年都会产生近80万元“死账”无法收回。执行院长李军称,即使亏本经营,也要坚持以救治病人为先。

  政府虽然出台了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但并不是所有的领域投资者都愿意涉及。“1+17”政策文件中,突出的是温州对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鼓励。除了土地划拨,还规定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回报机制: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从收支结余中提取以总投资为基数的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2倍利息作为回报;机构歇业,举办者可获得资产增值部分10%的一次性奖励。这明确了非营利性民办医疗机构的两块收入来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但是,首批16个社会资本办医项目全部是营利性,甚至现有的13家民办非营利性医院,也有部分在申请转制为营利性医院。

  温州市卫生局社会资本办医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赵翚分析,民办非营利性医院一般由公益慈善组织开办。企业开办非营利性医院,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而是作为中间环节参与产业经营。温州民间以中小型资本为主,投资者往往抱着短期投资、快速回本心态,很难参与到公益性质更强的非营利性办医领域。

  吴尚斌说,医院一般需要7年到11年才能产生效益,前期需要大量不间断的投资,使得一些投资者望而却步。如今,新政刚刚出台,资本市场还需要时间进行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