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地尔硫卓治疗不稳定心绞痛48例临床观察

地尔硫卓治疗不稳定心绞痛48例临床观察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3-07-19浏览次数:26658

   作者:姚黎英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第三医院内科,辽宁鞍山,114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地尔硫卓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4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地尔硫卓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地尔硫卓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是62.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地尔硫卓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可提高疗效。
  【关键词】 不稳定心绞痛,地尔硫卓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梗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症,是发生心脏事件的高危对象。50%的急性心梗是由不稳定性心绞痛发展而来。因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是至关重要的。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尔硫卓治疗不稳定心绞痛4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对象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8例,均为住院患者,参照《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选择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8-70岁,病程1.0—10年。合并高血压10例,糖尿病6例,均除外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心绞痛发作时常规心电图均有ST段压低,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心肌酶谱正常除外急性心梗。4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为24例,地尔硫卓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为63.36岁,病程3.0—14.5年。对照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53—80岁,平均年龄63.72岁,病程:3.2—13.6年。两组年龄、性别、病史无显著差别。
  1.2方法 2组患者均常规口服消心痛、阿司匹林,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心绞痛发作时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合贝爽:无发作以地尔硫卓100ug/min静脉滴注,每5min递增10ug/min,至150ug/min维持;如心绞痛正发作则首剂10mg静注后维持静点,并递增剂量至200 ug/min,持续用药48h,后1次/d。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每日心绞痛发作次数,观察用药前后2组患者心率、血压、心绞痛时长及频率和心肌耗氧指数(RPP)、静息心电图,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血尿常规,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用药前减少≥80%,静息心电图原有缺血ST段恢复>0.1mv或恢复到基线;有效:心绞痛发作程度和次数减少50%-80%,心电图ST段恢复0.05-0.1mv或T波恢复正常;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程度减少<50%或无变化,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无变化。
  1.5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显著性差异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地尔硫卓组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2.5%。2组比较,地尔硫卓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异常心电图变化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比较
  


 

 

  注:两组比较心电图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RPP变化 两组治疗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无心梗发生,对照组有2例发生心梗。
  3 讨论

  不稳定心绞痛是临床常见并需及时处理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其发病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狭窄的基础上出现了斑块不稳定或(和)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导致心肌缺血与耗氧失衡。变异性心绞痛是不稳定心绞痛的特殊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局部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冠状动脉痉挛是其发病原因,钙拮抗剂可缓解痉挛[2],地尔硫卓是治疗变异性心绞痛的有效药物。地尔硫卓是一种钙拮抗剂,临床作用有以下几点:(1)阻滞血管平滑肌钙内流,扩张小动脉,从而降低血压和周围血管阻力,同时钙拮抗剂对冠状动脉有直接扩张作用,还可以解除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改善血流灌注,增加侧支循环。(2)通过改善心室舒张期顺应性,降低心室舒张末期压,从而减轻心内膜下冠状血管的灌注压,有利于心内膜下的心肌灌注。(3)通过抑制钙内流,从而对窦房结和房室结产生抑制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耗氧。以上资料研究表明,常规用药加用地尔硫卓能使不稳定心绞痛发作减少,时间缩短,心电图改善,且用药安全,不存在耐药问题,因此地尔硫卓可以作为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1):75.

  [2]刘唐威,李浪.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诊断与危险分层.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年1月第28卷第1期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