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手法整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8例

手法整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8例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3-09-26浏览次数:24617

   作者:陈仕流,程崇金  作者单位:636250 四川开江,开江县人民医院骨伤科
  【关键词】 手法整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内、外髁之上2cm以内的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是肘部常见的严重损伤,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约占全身骨折的7.5%,占儿童肘部骨折的60%[1]。自2001年1月-2005年12月,本科室采用手法整复和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68例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小3.5岁,大13岁,平均8.8岁;左侧21例,右侧47例;伸直尺偏型20例,桡偏型15例,屈曲尺偏型13例,桡偏型12例,无移位者8例;伤后就诊时间短30min,长7天。
  2 治疗方法

  2.1 整复手法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患肢稍外展,手心向上,一助手握患侧上臂,另一助手握患者手腕部,徐徐用力,顺势持续拔伸牵引。先纠正尺、桡偏,术者用双手扣挤手法,对掌挤压或错向用力,可闻及骨擦音。尺桡偏移位纠正后,再纠正前后移位。伸尺型骨折者,术者以双拇指指腹抵于尺骨鹰嘴部,余指重叠环抱断端上部与拇指对向用力后拉,拇指用力向前推挤骨折下端向前,同时嘱助手在牵引之下缓缓屈肘;屈曲型骨折者,术者以双拇指指腹抵于肘窝,余指环抱于断端上部,如前将远端向右方推挤,并嘱下助手徐徐伸直肘关节,术者与助手密切配合,动作连贯,一气呵成。
  2.2 固定方法

  用小夹板固定,背侧夹板应超肘关节,上起腋横纹上方,下至腕部,前侧夹板上起肱骨大结节,下至肘窝下方;内外侧夹板下应超肘尖,内外侧压垫用二点加压法,以保持骨折断端的良好位置。上臂夹板用扎带上、中、下三道即可。扎带之松紧度应适宜。伸直型骨折者,肘关节屈曲30°~50°位固定。屈曲型骨折者,将肘端伸直150°~170°固定,并用纱布悬吊于胸前。嘱患者进行握拳、伸指等锻炼,早期3天,后期7天复查1次,并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随时调整夹板松紧度。有无张力性水泡,应及时处理,以免防止感染。4周左右解除外固定,积极主动锻炼肘关节,但严禁暴力被动活动。
  3 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68例中49例解剖对位对线,占72.6%,17例功能对位对线,占25%,2例用手法医治失败住院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占2.9%,随访1年,携带角明显减少或者消失8例,肘内翻3例,余基本恢复正常,总优良率达95.6%。
  4 讨论

  4.1 解剖与损伤机制
  肱骨远端扁而宽,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有一薄层骨板相隔,该处又是肱骨自圆柱形向下转变为三棱状的形状改变部位,为应力的薄弱点,其肱骨下端内、外踝之上约2cm处,为松质骨和坚质骨交界处,故此处易发生骨折,本组病例皆发生在儿童跌倒,以手拳或肘关节后侧着地,肱骨髁上为应加的着力点所致。
  4.2 治疗问题

  (1)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阅读X线片,了解致伤机制,分析骨折类型、程度。精心设计佳方法,用力均匀,切忌粗暴,手法掌握要领,动作连贯,争取一气呵成。(2)整复中应注意矫正尺桡侧移位,偏斜移位,不必再强调前后对位,此可自塑形且不影响功能。(3)肘部血管比较丰富,复位后初约1~5天,注意张力性水泡,抽取水泡内液,防止感染。(4)后遗症问题,肱骨髁上骨折的后遗症较易发生,其常见有肘内翻畸形、缺血肌挛缩、神经及血管损伤。笔者认为良好地对位、对线是关键,争取达到解剖对位,尽量避免尺侧移位,必要时可稍微向桡侧偏移,二点压垫合理使用也起到预防作用。
  4.3 手法复位

  强调两助手相向缓慢牵引,牵引时前臂置旋后位以矫正远端的旋前移位,因为骨折后前臂常置于胸前引起远端内旋,而前臂旋后牵引利用屈肌群及旋前圆肌对内上髁的牵拉,前臂伸肌群对外上髁张力的减少,而纠正远折端能旋前移位[2],否则遗留旋转移位而难达解剖对位,因受外伤暴力影响,前后移位和侧方移位常同时发生,因此在整复时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并且在纠正前后移位与侧方移位时,一定要掌握手法要领,动作连贯,一气呵成,达到同时完成手法复位。
  本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程短、费用少、疗效好,并发扬了中医正骨手法,避免了手术感染及手术内固定之弊。
  【参考文献】
  [1] 袁邡.中国手法治疗骨折彩色图谱,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荣建新.手法整复治疗严重移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国骨伤,2000,13(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