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神经外科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

神经外科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3-11-16浏览次数:23187

   作者:侯建红,王雪妹,卢爱琴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15300

  【摘要】 研究了神经外科患者人工气道护理的方法。对73例神经外科术后气管切开患者实施系统化人工气道管理。设立气道管理小组,进行系统的呼吸道护理、气管套管护理、感染控制、营养支持、健康教育。73例患者中三例昏迷患者咳嗽反射消失,未实施堵管,1例切开局部出血,5例他科带入耐药菌者现痰培养显示耐药菌培养转阴。其他患者加强护理后均顺利拔管,康复出院,无并发症。系统化人工气道管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节约社会资源、增强护士职业自信并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关键词】人工气道 小组护理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一般由交通事故、跌落伤等引起,病情危急、发展快、变化快,随时有发生脑疝导致死亡的危险。气管切开可以保持气道通畅、排出分泌物,保持机体氧供,是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做好气管切开后人工气道管理是预防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护理措施。2009年4月,我科成立了人工气道护理小组,对气管切开患者的人工气道进行系统化管理,取得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入住我科的脑外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73例,其中男68例,女5例,年龄28-69岁,平均(54.1±9.7)岁,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3-11分,均无呼吸系统基础疾病。
  2 人工气道的系统化管理

  2.1 成立气道护理小组

  2.1.1 小组人员分布情况

  我院从2006年对护士实施分层使用、按级上岗。科室实现三级管理制度,即护士长-护理组长-专科护士、全科护士、轮转护士。对护士进行综合考核,选取符合标准的护士担任神经外科护理组长(基本要求为大专以上学历,护师职称,专科工作3年以上),气道护理组分为3小组,护士长担任气道护理总组长,三位护理组长担任小组长,每组各有一名专科护士、及其他层次护士。以保证应用小组模式24小时给予相同质量气道护理。
  2.1.2 培训及考核

  护理部设导管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及科主任担任理论授课,理论包括:呼吸道的解剖、生理,呼吸道的管理。共8学时。操作培训包括:紧急气道开放术、呼吸气囊应用、经口鼻吸痰、气管切开局部换药、更换金属内套管、气囊测压法、叩背法等。培训结束进行考核。三组12名护士均通过考核。
  2.1.3 工作职责

  气道护理小组护士的职责如下:①每日评估患者人工气道情况和全身情况;②和床位医生共同探讨患者气道管理方案;③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气道护理方案;④制定落实功能锻炼方案,解决患者需求;⑤制定并完善气道护理操作流程:如气囊测压流程、气切换药护理流程等。⑥带教护生气道护理知识。
  2.2 人工气道管理

  2.2.1 呼吸道的护理

  2.2.1.1 气道评估

  应用自行设计的表格,每班评估气道情况。
  内容包括气道情况及全身情况。气道评估内容有:气管切开局部情况、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气管切开时间、气切套管气囊压力、痰液性质、量、湿化液的量、呛咳反应、患者自主咳嗽咳痰情况。全身情况重点评估患者营养状况、体液情况、有无并发症、痰液培养情况等。本组一例切管切开局部出血患者,经气道护理小组护士在中班评估发现局部出血,立即与值班医生及时局部缝合,加强局部观察,及时换药,患者愈合出院。
  2.2.1.2 持续气道湿化 持续主动湿化,应用氧气驱动喷射雾化吸入器向气管套管处持续湿化[1]。将喷射雾化器通过T型接头与氧气管道及气管套管连接,在雾化器内加无菌生理盐水持续雾化,每次加水量约为10ml,根据病人痰液性质及量、体液情况调节氧气流量,一般选择氧气流量为4L/min,湿化量可达每小时6ml,痰液为Ⅲ度时,湿化氧流量调整至6~8L/min,每小时湿化液体量8~12ml,可增加沐舒坦15mg雾化吸入q8h。此方法不受体位影响,患者耐受性好。
  2.2.1.3 定时叩背、吸痰 由气道护理小组成员负责翻身、叩背q2h。根据评估随时给予吸痰,指征为:①听到痰鸣音或哮鸣音;②气管套管可见分泌物;③呼吸困难及气道压力增加;④不明原因指脉氧指标下降。吸痰前先叩背,或应用叩背机叩背30minBID,吸痰时注意:①采用全程低负压,0.01-0.02MPa;②脉氧低患者可以不中断氧气雾化,从雾化器中孔吸痰;③避免吸痰前向套管内注入生理盐水,可能将外部污染痰液、痰痂带入气道深部导致肺部感染。④吸痰时应旋转提拉吸痰管,预防局部吸力过大致气管黏膜损伤。
  2.2.2 气管套管管理

  2.2.2.1 套管固定方法 应用气管切开套件中附带的固定带固定套管,固定带应用魔术搭扣固定,方便调节松紧;不易卷边,柔软舒适;一次性套管每月更换套管一次,由医生更换,气切小组护士协助并记录。在气囊处做好导管标识。
  2.2.2.2 气管切口换药 气管切口处换药常规每日2次。应用复合碘棉签8根消毒切口处[2],无菌纱布采用“Ⅰ”字形,遵气切换药流程处理。采用“Ⅰ”字形纱布可减少套管柄摩擦皮肤的机会,从而减少感染几率[3]。同时可避免剪切纱布线头脱落而落入内套管的风险。
  2.2.2.3 气囊压力测定 应用PORTEX专用套囊测压表每8h测气管套管气囊压力一次,制定气囊测压流程并执行。正常成人气管黏膜的动脉灌注压大约在40.8cmH2O,套囊压力过高,损伤气道黏膜。压力过低,使气道漏气和口咽部分泌物误吸。目前套囊测压放气法使气囊压力维持在25-35cmH2O[4]。
  2.2.2.4 金属内套管消毒 金属内套管每日更换2次,与切口换药同时进行。污染内套管放置于1000mg/L含氯制剂内浸泡30min,取出洗净,送供应室采用环氧乙烷灭菌包装后备用。
  2.2.2.5 堵管管理 我科根据患者情况采取堵管方法,肺部无并发症、自主咳嗽反射良好可直接堵管,应用无菌纱布12-16层覆盖在套管口上,胶布固定。方法简单易行。咳嗽反射不明显患者采用逐级堵管方式,堵管前更换较原套管小2-3号的套管[4],一般由10号-8号-6号-4号逐级更换,训练咳嗽反射至堵管。堵管期间继续评估患者呼吸及咳嗽情况。本组除3未昏迷患者(一位昏迷2年,一位昏迷5个月,一位昏迷3月)未实施堵管,其余患者均顺利堵管、拔管,无不适。
  2.2.3 感染管理

  2.2.3.1 洗手和一次性用品管理 手卫生是切断各种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我院院感管理科制定手卫生指南,我科每月进行院感培训,督促医护人员遵守,应用洗手液或3M快速手消毒液遵循六步或7步洗手法洗手。采用一次性吸痰管,特殊感染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雾化吸入罩每日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一次。吸引瓶采用一次性负压引流装置,2000ml容量加入8片含氯制剂,吸满后有效氯为2000mg/L,浸泡30min后剪破引流装置,液体倒入马桶。所有一次性物品应用后放置于黄色(感染性)垃圾袋内。由医院统一处理。
  2.2.3.2 口腔护理 术后每日应用0.02%氯已定溶液口腔护理Bid,特殊感染Q8h。可清除牙菌斑及口腔一些细菌、分泌物,预防误吸导致肺部感染。
  2.2.3.3 特殊感染 痰液培养检出特殊感染细菌患者,给予单间病房接触隔离,床头及病历放置显著标识,垃圾应用双层黄色袋包装。医生查房及护士操作均后到该病室,常规洗手。患者应用吸痰盘及病室抹布、拖把等物每日1000mg/L含氯制剂浸泡。根据痰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定期痰培养观察效果,3次痰培养阴性解除隔离。本组病人中他科带入鲍曼不动杆菌(耐药)5例均转阴治愈,未发生交叉感染。
  2.2.3.4 体位 术后满8小时即抬高床头15-30°,侧卧时双侧应用翻身枕使患者在侧卧30-45°时始终保持抬高床头15-30°,减少胃内容物返流,有利于咳嗽及肺部分泌物排出。
  2.2.3.5 环境 我科气管切开患者均安置于装有紫外线消毒机房间,每日紫外线消毒机动态消毒2次,每次1小时,定时开窗通风,病室每日湿式打扫。限制探视。
  2.2.4 营养支持

  患者术后恢复需要良好营养支持,遵医嘱给予肠内营养,主要为营养液(如能全力等)、匀浆膳(本院营养室根据病情配制),应用一次性营养袋输注可避免营养液污染。采用恒温加热器保持营养液温度在38-40℃左右。遵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原则输入。营养支持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血糖、电解质情况,及时调整营养液浓度、量等。并观察处理腹泻等并发症。本组73例患者均得到良好营养支持,14例出现腹泻,经暂停进食、鼻饲药物等处理后均治愈,一般在拔除气管套管后3-7天内拔除胃管,进口进食。
  2.2.5 健康教育及训练
  健康教育教育包括心理、饮食、套管知识、语言康复训练等。应用口头宣教、护士操作演示、观看宣传册等方法。分为三步:①气道护理小组护士演示并协助患者咳嗽及深呼吸训练、发音训练每日三次;学习饮食知识2学时,套管知识1学时;②在护士指导下,家属或患者能完成以上训练并复述相关知识;③家属或患者能独立完成以上训练。护士应及时评估健康教育及训练完成、实施情况,给予协助、指导。本组患者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气道管理小组的积极教育帮助下均完成以上训练。
  3 心得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的急症手术,术后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危重患者由于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受损,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不能有效的清理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故行气管切开可减轻呼吸道死腔,增加有效气体交换量,改善脑缺氧症状。因此,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中十分重要,但气管切开也增加了护理难度,要求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必须具有认真负责、细致周到的工作作风,才能保障气管切开患者获得预期目标。气管切开的患者,由于呼吸道失去了上呼吸道加温、湿化和屏障作用。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系统化人工气道管理运用了现代医学模式,由评估患者气道及身心情况开始,掌握人工气道护理的每一环节,从呼吸道护理、套管管理、感染控制、营养支持、健康教育等方面实践整体护理。有效提高了人工气道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因此,合理的护理和治疗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前提,此种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用小组模式促进了护士学习及工作积极性、协作性,使年轻护士快速成长为具有专科能力的技术能手,优化了护理流程,并使气管切开患者24小时得到同质量的气道护理服务。在重视基础护理服务的今天,各家医院正在打造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小组模式符合医院、护士、患者三方面的需求,将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贵艳玲,胡俊玲,邵静. 喷射雾化器持续雾化对气管切开气道湿化作用的研究[J].医学信息 内·外科版,2009,22(3):227.

  [2]冯丽芳,刘英. 复合碘棉签在气管切开造瘘口皮肤消毒中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0):1161-1162.

  [3]王玲,胡霜,杨玉娟. 气管切开术后两种不同换药方法的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23.

  [4]邱海波. ICU主治医师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6-227.

  [5]朱红,叶向红,方红梅. 喉癌术后患者人工气道的系统化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5):43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