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行业资讯 > 中国血液制品供需状况行业简析

中国血液制品供需状况行业简析

文章来源:中商情报网发布日期:2014-01-18浏览次数:21595

         血液制品来源单一且不可替代,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和采浆量一直制约血液制品企业发展壮大,抢占浆站资源成了血液制品企业的共识。今年以来,多家企业迈开了整合并购的步伐,行业的拐点或许到来。 
         当前我国的血浆需求量约8000吨,2013年,国内正常运行的的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在145家左右,采浆量预计在4500吨,仍然存在3500吨的缺口。为了避免单采血浆站数量偏少对下游行业带来的影响,2012年初,卫生部发布了《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通知》,鼓励各地设置审批浆站、扩大采浆区域,此项政策的出台有益于单采血浆站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分布。按照当前的审批浆站的条件,企业只要有6个产品,有凝血因子就可以申请设立新的浆站。截至今天为止,多家血液制品获批设立了新的单采血浆站。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的规定,每人每次供浆量为580ml(600g),采浆间隔不得短于14天,也就是多2次/月,采浆频次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美国8次/月、欧洲4次/月)。对于专业的供浆人群而言,年供浆量的大值为14.4kg,对于8000吨的需求量来说,只需要55.56万人进行专业供浆即可,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尽管周期性的献浆已经被科学证明不会危害身体健康,但全国采浆量规模增长速度一直较慢,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下滑,造成血制品整体上供不应求的现状,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医疗卫生安全的质疑;2)传统的献血文化的影响;3)献血营业费偏低。 
         首先,国内单采血浆站的管理曾经几度混乱,献浆者对血站的医疗卫生安全一直持怀疑态度。比如1996年,单采血浆站的违法操作曾给河南省带来一场艾滋病危机;2006年,贵州省多家单采血浆站违规运营,多家血站被卫生部门勒令整顿;2011年,贵州进一步整顿单采血浆站,16家单采血浆站关闭。 
         其次,传统的献血文化一直将贫穷和献血紧密相连,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几乎呈现出完全负相关的关系,以2006年为例,贵州和广西分别拥有25和23给单血浆站,接近全国单采血浆站数量的1/3,贵州省的采浆量接近全国的40%,因此献血文化会一直抑制采浆量的提升。卫生部的数据表明,2010年,西部地区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占比为53%,采浆量占比达62%。 
         在血液制品的成本构成中,血浆成本占比大,约55%—60%,而血浆成本主要由营养费构成。在我国,营养费额度偏小也一直抑制了居民献血的积极性,2006年,营养费为80-85元/次,当前营养费为250元/次,尽管有着不错的涨幅,但依然偏低(主要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外出务工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通过献浆获取收入这条路径形成了压倒性的替代)。因此,血液制品的原材料困境将一直存在。 
         血浆中的蛋白质有二十多种,按照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国外技术先进的血液制品企业能够从血浆中分离纯化的蛋白质约15-24种,国内企业技术相对落后,蛋白提取数量多数在5-11种,其中华兰生物的提取技术成熟,可以提取11种蛋白质;另一方面,国内企业提取的蛋白质的纯度也偏低,单位血浆的产值显著低于国外企业。 
         在我国,多数血液制品进入医保目录,由国家发改委制定高零售价。2013年初,在发改委的新一轮药品降价目录中,血液制品逆市涨价,一方面是因为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则说明了血液制品紧俏的现状。
         尽管都在供不应求、部分依赖进口的范畴内,由于白蛋白的供给远高于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提取技术比较复杂,结合同类产品国内外高零售价及部分产品的进口价格进行分析可知:长期来看,白蛋白降价的可能性较大(短期无降价风险),而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的保价能力较强,甚至存在提价空间。资源、技术、产品价格等多重因素将加速行业的分化,强者恒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