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多层CT显示肺结节分叶征及其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分析

多层CT显示肺结节分叶征及其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分析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4-05-10浏览次数:18659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作为无创、快速及经济实用的检测方式,成为肺癌筛选的方法[1]。但是也存在着同病异影和异病同影等交叉现象存在,给肺癌的临床诊断带来较大难度。熟练的掌握肺内肺结节分叶征及其对孤立性肺结节征象,对于进行肺癌及肺部病灶进行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依据。笔者对我院肺结节细分叶和其对于孤立性肺结节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影像科诊断的疑似肺癌病灶患者100例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其中男56例,女性44例,年龄38~69岁,平均(50.2±7.8)岁,病灶直径0.7~102.49999999999999px,平均直径为(1.5±1.7)cm,采用双排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同时结合病理结果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采用GE双排螺旋CT扫描机。 
        1.2.2 方法:患者采取平静呼吸的情况下进行憋气,CT扫描机调整各项参数,120kV,电流为250mA,扫描层厚10mm,扫描时间为45s,病灶部位加用2~3mm的薄层,矩阵为512×512mm。自肺尖到膈顶部进行常规平扫,注意观察病灶边缘的征象,纵隔、肺门的淋巴结情况等。根据患者临床病灶特点,注射60%泛影葡胺100ml,自肘前静脉推注然后进行扫描。 
        1.3 观察指标:观察不同影像学征象的恶性和良性比例情况:主要是深分叶征、胸膜切迹征、血管集中征及毛刺征的良性和恶性比例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建立针对影像学征象良恶性比例的数据库,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进行分析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影像学征象的恶性和良性比例情况:深分叶征、胸膜切迹征血管集中征及毛刺征恶性比例均明显高于良性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孤立性肺结节是直径<75px的肺内圆形或者类圆形的病灶,如果病灶直径<50px则为小结节[2]。孤立性肺结节的脂肪和钙化可以作为肺部病灶良恶性区别性征象之一。其中良性钙化主要是弥漫性、中心性、层状及软骨样钙化,而恶性钙化主要是针尖状、斑点状及偏心性钙化[3]。孤立性肺结节根据密度可以分为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其中磨玻璃样肺结节属于非特异性征象,其可能是炎性病灶、肺炎、腺癌、腺瘤样增生及细支气管肺泡癌等。孤立性肺结节形态学上如果出现毛刺征可以作为恶性病灶的特异性征象,但是有近30%良性病变和结核瘤也可能出现因纤维化和渗出所造成的毛刺征。分叶征是肺部病灶的轮廓不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病灶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多个弧形形状,类似于形成多个结节融合在一起。分叶征的出现是由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差异和生长速度差异引起的,从肿瘤内向外生长血管和结缔组织,从而产生凹凸不平或者切迹现象。肺部本身局部的结缔组织间隔的阻挡。分叶征可以以分叶部分的弧度作为标准,当弦距和距长的比值>0.4可以定义为深分叶,当比值为0.3则为中分叶,<0.2为浅分叶。其中深分叶可以定义为肺癌。当弦距≤4mm,可以作为细分叶。分叶征可以作为周围型肺癌的特征性征象,对于周围型肺癌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血管集中征是主要是肺部的血管由于病灶生长方向不同引起的牵拉和侵犯从而造成一定方向的聚拢,其典型的征象是肺内血管向着孤立性肺结节方向进行移动,肺内有数个血管到达肿瘤边界上。笔者通过分析我院影像科诊断的疑似肺癌病灶患者100例临床资料,观察不同影像学征象的恶性和良性比例情况,结果表明,深分叶征、胸膜切迹征、血管集中征及毛刺征恶性比例均明显高于良性比例。综上所述,肺内结节的深分叶征、胸膜切迹征、血管集中征及毛刺征等影像学征象恶性比例较高,可以作为螺旋CT诊断肺部病灶良恶性的依据,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4 参考文献 
        [1] 胡玉娜,施裕新.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4):567.

        [2] 李惠民,于 红.多层CT显示肺结节分叶征及其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0,9(2):152.

        [3] 栾成明.多层CT显示肺结节分叶征及其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2):6982.

        [收稿日期:2013-08-25 编校:李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