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分析

文章来源:重庆医学发布日期:2014-10-16浏览次数:15211

          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 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109例T2DM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A组)反菲斑块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年 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压(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尿酸(SL-Ai、血脂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 A组年龄、BMI、FBG、HbAlc、收缩压、TC、TG、LDL-C、SUA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收缩压、LDL-C、SUA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收缩压.LDL-C.SL-A在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2型;动脉硬化;颈动脉;危险因素 
          糖尿病大血管事件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因此,如何早期发现并干预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脲、脑动脉及其他 部位粥样硬化的程度和范围,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概 率。胡。且颈动脉表浅,易于检测,因此是超声检测大动脉硬 化中的常用部位胡。本文通过对109例2型糖尿病( T2DM)患者的单因素及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影响T2DM患者颈动脉
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预防心脑血管 事件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在本院就 诊的T2DM患者109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糖尿病急性并发症;(2)合并严重心、肺、肝、 肾、脑等并发症;(3)严重急、慢性感染;(4)妊娠;(5)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A组)和非斑块组(B组)。A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 龄(68. 96±8.35)岁,病程(7. 49±2.47)年;B组64例,男36例,女28例,年龄(61. 41土12. 28)岁,病程(7. 85±2.78)年。 
          1.2方法
          1.2.1临床资料采集 询问病史及体查,记录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身高、体质量、血压等,计算体质量指数(BMI)。 
          1.2.2实验室检查 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窒腹血糖 (FBG)及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尿酸(SUA)、血脂。 
          1.2.3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采用德国西门子的SONOLINL G60 S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9 Hz, 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前及侧方,检测双侧颈总动脉根部、 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观察血管走行、管壁光滑程度、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斑块部 位、大小、回声及形态特点。测量IMT值,将颈动脉IMT≥1.5mm判定为斑块形成(A组),IMT<1.5 mm为非斑块(B组)。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lO.O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i±s表示,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 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Z2检验。根据分组标准将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为因变量,以病变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 gistic回归分析(Back Wakl法)。P<O. 0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结 果 
          2.1 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发生率 109例T2DM患者共检出合并颈动脉斑块45例,发生率为41. 3%。
2.2 两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A组年龄、BMI、FBG, HbAlc、收缩压、TC、TG、LDL-C、SUA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颈动脉斑块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糖尿病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为变量,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LDL-C、SUA进入方程,说明年龄、收缩压、LDL-C、SUA是糖尿病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3讨 论 大血管病变是T2DM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病理改变 为粥样硬化及粥样斑块的形成。超声显像技术是近年来无创 性诊断和评估血管壁病变的有效方法,是了解动脉硬化的窗 口H3。IMT的增加是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既代表粥样硬化 的程度,也是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IMT测 定为早期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客观指标。目前有关导致IMT增加主要有年龄及BMI、血糖、HbAlc、血压、血脂等危 险因素‘刀。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年龄.BMI、FBG、HbAle、收缩压、TC、TG、LDL-C、SUA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Logistic回性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LDL-C、SUA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血糖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氧化应激发生,从而加速大血管病变的进展;血糖控制不良与心源性猝死、心血管 事件相关,并增加脑卒中及心力衰竭致死的风险。本研究结 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不断升高,胡大一等报道,80岁以上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可达。随着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也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成程度正相关,提示血压升高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因素;收缩压的升高可致 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反应性降低,血管内皮收缩因子增加,同时动脉血管平滑肌增生,胶原纤维增生,致血管内膜增厚。左慧 芬等:”j报道.控制血脂水平对预防T2DM患者发生血管并荔 症有重要意义,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血脂代谢紊乱可使动巨 IMT增加,且平滑肌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与侵入动脉壁的TCTG、LDL-C等脂质发生反应形成动脉粥样斑块。 
         

 

          本研究纠 果还表明,SUA的升高可使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蔼尿酸血症已被证实是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雨 T2DM大血管病变具有明显相关性,Rotterdam等,5 3亦豆示血尿酸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和所有心血管事件的猁 立危险因素。可能的机制有:SUA增多时氧自由基生成增爹 并参与炎症反应,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聚篥和血栓形成;析 出的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血管壁,引起局部炎症,直接损伤血管 内膜;高尿酸血症促进LDL的氧化和脂质的过氧化,促进斑殃 形成。 
          综上所述.T2DM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收缩压、 LDL-C、SUA有关。因此,临床上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糖尿 病患者应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同时行颈动脉斑块的检测,以 便指导临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为T2DM患者的一级、二级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粥样硬化
的发生、发展,降低大血管事件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李洪梅,张军,张雪冰.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的 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 (12):919-921. 
          [2]鞠巍,时艺珊.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5): 547-549. 
          [3]汤银江,韩维,李艳华,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31(6): 511-513,574.
          [4]赵东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糖尿病颈总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LJ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 (10): 1766-1767。 
          [5]赵立军,魏朝晖,杨艳.等,健康成年人血脂异常状况的分 析[Jl.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171-171.
          [6]孙红岩,王禹,沈东,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性探讨[Jl.疑难病杂志,2009,8(6):323324.
          [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 血脂异常防治指南L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 390-419.
          [8]彭欣,银浩强,徐蓉娟,等.2型糖尿病颈动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指标与糖尿病合并症及并发症的相关性[Jl.安徽医药,2012,16(2):187-189. 
          [9] Drechsler C.Krane V.Ritz E, et al. Glycemic control and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diabetic hemodialysis patients
[Jl. Circulation.2009, 120( 24): 2421-2428.
          [lO]胡大一,王家宏.我国血脂异常防治现状[J].中国实用内 科杂志,2009,29(1):2-4.
          [11]陈彩霞.路永坤,鲍玉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 写血清CRP. IL-6、T\F-n水平的关系[Jl.山东医药, 2011,ol(13):62-63.
          [12]左惠芬,李秀梅,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在预防血管并
发症上的临床意义[Jl.现代预防医学,2011,38 (11): 2174-2175. 
          [13]邓微,杨彬,杨宇,等.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胰岛素
样生长因子一1的检测及其与脂代谢的相关性分析[Jl.中 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 (13):2021-2023,2026.
          [14]黄强,杨振青,滕险峰,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 及相关因素分析[Jl.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33 (12): 1139-1140.
           [15] Rodrigues TC, Maahs DM,Johnson RJ, et al. Serum uric acid predicts progression of subclinical coronary athero sclerosis in individuals without renal disease[J]. Diabetes Care, 2010 .33 (11): 2471-2473.
          [16]麦赤,寿涛,刘华,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 脉硬化相关性探讨[Jl.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10
(10):634-635. 
          [17]刘晓红,李恰霏,来春林,等.高血压不同并发症患者血浆 内皮素变化及辛伐他汀干预对其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9):800-803。 
          (收稿日期:2014-04-28修回日期:201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