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肾脏、对侧肾上腺占位性病变,伴腹腔淋巴结肿大

肾脏、对侧肾上腺占位性病变,伴腹腔淋巴结肿大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08-02-18浏览次数:86448


【关键词】  淋巴瘤  循证医学 病例讨论

  The Masses of Kidney and Opposite Adrenal Gland with Lymph Node Enlargement in Abdominal Cavity // LI Wen-yu, MA Dong

  Key words: lymphoma;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linical case conference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Medicine Oncology, Cancer Center, Guangdong Provincial People s Hospital, Guangzhou 510080, China

1病历摘要

  庄×(P182321),男性,51岁,因“发热伴双侧腰痛1月余”入院。患者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呈弛张热,高39℃,伴寒战,无咳嗽咳痰,无夜间盗汗。同时感双侧腰部胀痛不适,疼痛无向它处放射,无尿频、尿急、尿痛,未见肉眼血尿。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状况尚可,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等无特殊。体查:T 37℃,P 80次/分,R 20次/分,BP 130/80 mmHg,Wt 69 kg,H 168 cm,体表面积1.8 m2, PS评分为1。神清,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叩诊音清,呼吸音清晰,未闻干湿罗音。心率80次/分,心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有轻叩痛,双输尿管无压痛。肠鸣音5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13.60×109/L,HGB 127 g/L,PLT 371×109/L。

  尿常规:WBC+/HP,RBC++/HP,PRO+。

  肝功能:LDH 416 u/L(高于正常值)。
  
  肾功能:BUN、CREA正常。

  肿瘤标志:CA125、CA199、CEA正常。

  外院CT示:左肾上腺区见一类椭圆形等低密度肿块,大小约8×6 cm,边缘不光滑,与左肾分界尚清,轻度不均匀强化。右肾轮廓饱满,密度不均,可见点状高密度影,右肾实质内可见两个类圆略低密度灶,大小分别为4×3 cm、2×3 cm,与周围肾实质分界不清,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肠系膜、左肾旁见大小不一结节影,腹膜后可见肿大淋巴结。肝、胆、脾、胰未见异常,见图1。

2  讨  论

  张   华(肿瘤内科主治医生):患者右肾、左肾上腺病变,伴腹腔淋巴结肿大,右肾静脉癌栓,我的诊断考虑原发性肾癌,伴肾上腺及腹腔淋巴结转移。

  马   冬(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多个部位侵犯,为恶性病变。左侧肾上腺的病灶大,约8×6 cm大小,无症状;右肾癌极少转移左肾上腺,左肾上腺病变可能为良性病变。所以,可能诊断为右肾癌伴腹腔淋巴结转移。

  李文瑜(肿瘤内科主治医师):左肾上腺病灶大,加上患者一般状态好,PS评分1分,考虑肉瘤的可能性大,伴腹腔淋巴结转移;假设左肾上腺大病灶是转移癌,转移癌病灶长大到8×6 cm大小,患者的一般状态应该非常差。所以诊断为:左肾上腺肉瘤伴腹腔淋巴结转移;但右肾病灶不能解释。

  吴一龙(肿瘤学教授):临床诊断思维应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即对病历特点的总结,演绎法即将所作出的结论用以解释患者的全部临床表现。本病例特点:患者男性,一般状态好,伴有发热、LDH升高,影像学上表现为多部位病变。如果归纳为肾脏或肾上腺的恶性肿瘤,如何解释发热和LDH升高的现象?如不能解释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即需对诊断提出质疑。归纳、演绎这种临床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纠正临床工作中思维的偏差。

  林   锋(肿瘤外科教授):看过患者的CT片后,我的感觉患者可能是淋巴瘤。为什么?首先,病变比较广泛,肾恶性肿瘤转移到对侧肾上腺、肾上腺恶性肿瘤转移到对侧肾脏的几率非常低,不考虑肾、肾上腺原发肿瘤。其次,后腹膜肿瘤,主要考虑两种病变,间质瘤及淋巴瘤。但间质瘤的CT片常呈鸡蛋壳样强化,可多发、单发,而该患者强化不明显,可能性不大。而患者的CT片上肿瘤灶相对乏血,病变广泛呈区域性改变,且一般状态好,淋巴瘤诊断可能性大。后的诊断,需依赖病理。

  王秋实(放射科主治医师):患者CT结果显示左肾上腺巨大占位、右肾弥漫性病变,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同时发现右肾静脉癌栓,初步考虑为:右肾癌伴右肾静脉癌栓,左肾上腺转移。但经过与临床医生多次沟通,反复阅片:右肾静脉充盈缺损为尾影,不是静脉癌栓;CT片中,平扫病灶密度低,增强病灶不均匀强化,不伴有坏死,伴周围淋巴结肿大。因此更倾向淋巴瘤的诊断。

  马冬:因病灶广泛,手术损伤大,不能手术。在CT诱导下行左肾上腺肿物穿刺活检,采用套管针活检,取得一条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刘艳辉(病理学教授):显微镜下:在纤维组织中见大量异常小圆细胞浸润,细胞形态较一致,弥漫性分布,无器官样排列;细胞核圆形,深染,可见核仁,核分裂相易见;胞浆少淡染。综合上述形态学特征,考虑不是癌,因上皮来源恶性肿瘤细胞常有一定形状的排列,呈片状、块状、条索状、腺样结构。因本例肿瘤细胞弥漫分布,考虑是肉瘤,而且细胞形态一致、核深染、核分裂相易见,肿瘤可能是高度恶性的。从形态学上首先考虑淋巴瘤的诊断,因为是小圆细胞肿瘤,还应与神经源性肿瘤(尤文氏/PNET)、未分化癌、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作鉴别诊断。

  免疫组化可进一步明确淋巴瘤的诊断及分型。本例免疫组化CD20(+++), Vimentin(+++),CD3(-),CD30(-),CgA(-),CK(-),EMA(-),Syn(-)。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是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可根据基因表型、免疫表型(二者相对应)分为GCB样和ABC样两种亚型。GCB样型来源于生发中心,预后好,而ABC样型来源于活化B细胞,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本例加做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cl-6(-),CD10(-),MuM1(+++),CD138(-), Ki67(70%),Bcl-2(+++),提示为ABC样亚型。

  马   冬:目前诊断明确,并经病理免疫组化进行免疫分型,对ABC亚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该如何治疗呢?

  李文瑜:70年代CHOP方案开始应用于临床,随之很快成为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应用广泛的方案,80年代人们开始尝试MACOP-B,ProMACE-CytaBOM,m-BACOD等二、三代强化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但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发现,这些强化三代方案,在有效率及总生存方面并不比CHOP方案优越;而且明显高于CHOP方案,因此近30年来CHOP方案一直是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等侵袭性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作为标准方案,其5年生存率只有40%,这是令人不满意的。

  旁述:提高治疗效果多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原方案的改良;二是增加新药。原有方案的改良有剂量密度、剂量强度的改变: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适合应用CHOP-14方案(间歇14天)化疗;小于60岁年轻、预后好的患者适合应用CHOEP-21方案(CHOP+VP16,间歇21天)化疗,提高10%生存优势。小于60岁年轻、预后差的患者,目前还没有临床试验的结果,但多数学者倾向于应用CHOEP-14方案(CHOP+VP16,间歇14天)化疗。另一方面是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与CHOP方案联合应用(R-CHOP),对年轻人、老年人同样适用,能提高近20%的生存优势,老年人用R-CHOP-14方案,年轻预后好的用R-CHOP-21方案。

  吴一龙:标准方案已有了。临床决策的关键是如何将标准方案具体应用到这个患者身上。这个病人有什么特点吗?

  李文瑜:患者年龄调整IPI(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is index)积分状况,血LDH 416 u/L > 1倍正常值,病灶侵及肾脏、肾上腺,临床分期Ⅳ期,体力状态评分1分,积分2分,属于高中危组,预后差,5年生存率40%。病理分型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ABC组。ABC组预后差,5年生存率30%~40%;GCB组预后好,5年生存率70%。因此无论从临床还是病理特征,都决定了该患者预后差。但ABC组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较GCB组更能明显提高化疗疗效,甚至二组病人的疗效相似。理论上可考虑使用R-CHOP方案。但患者经济困难,不能接受R-CHOP方案化疗;给予CHOEP-14方案化疗,出现Ⅳ度骨髓抑制,故改用CHOEP-21方案化疗。每两个疗程复查腹部CT。已行6个疗程化疗。

旁述:年龄调整国际预后指数

患者≤60岁

Ⅲ、Ⅳ期                          1分

血清LDH > 1倍正常值      1分

体力状态2~4分                1分

……
国际指数,患者≤60岁      5年总生存率(%)

低危          0分                       86

低中危       1分                       70

高中危       2分                       40

高危          3分                       30

  王秋实:治疗前左肾上腺肿物、右肾肿物,左肾旁、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右肾病灶40×30 mm、20×30 mm,左肾上腺病灶80×60 mm。治疗2个疗程上述病灶明显缩小;4个疗程复查腹腔、腹膜后肿大淋巴结消失,左肾上腺肿物34×16 mm,右肾上极肿物22×28 mm;6个疗程复查,左肾上腺肿物33×16 mm,右肾上极肿物21×19 mm。复查PET,左肾上腺葡萄糖摄取轻度增高,SUVmax 1.5,余未见葡萄糖代谢增高。

  杨衿记(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患者经6个疗程化疗,左肾上腺病灶仍有残留,PET未见异常,该如何评价疗效?

  李文瑜:目前很多实体瘤采用RECIST标准评价疗效,但淋巴瘤依然采用WHO标准评价疗效。并且淋巴瘤疗效评价,有一个独特的标准不确定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uncomfirmed,CRU),指肿块缩小≥75%。CRU与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患者长期生存近似。主要因为淋巴瘤的病灶经化疗后,往往残留一些纤维组织,虽然影像学上有残留病灶,但其中已经无活的肿瘤细胞。所以我们认为患者经6个疗程已经达到完全缓解CR。

  旁述:2007.1版NCCN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指引修订的淋巴瘤疗效标准,增加PET作为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后虽有残留,但PET阴性,仍视为完全缓解。

  马   冬:治疗已经告一段落,疗效评价CR。下一步治疗,再行原方案化疗2个疗程。是否加用放疗?

  李伟雄(放疗科主任医师):首先患者是Ⅳ期,多处结外病变,经化疗后达到CR。如果是Ⅰ、Ⅱ期,即使达到CR,侵犯野也要行放疗;而Ⅲ、Ⅳ期CR后,侵犯野不用行放疗。对于治疗前大病变(大径≥10 cm或大径≥7.5 cm),因容易复发,即使CR,也加用放疗。具体到该患者,腹腔病变在肾上腺,肾的放疗耐受量低,放疗后影响肾功能,右侧肾脏已有病变,左肾再经放疗损伤,容易引起肾功能衰竭,所以不宜行肾上腺放疗。

  吴一龙:2006年2月NCCN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指引中提出,治疗前的大病变,即使CR也应行放疗,循征医学证据为2B级(证据水平B级,低级别证据,但专家取得较一致的意见)。具体到这个患者,权衡利弊,综合评价放疗可能给患者带来的害处和好处,显然弊大于利,故达成共识,不行放疗。

  治疗前通过IPI积分、ABC亚组分型,预测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40%,那么经过上述治疗以后,能否更加详尽评判一下该患者的预后,属于40%,还是60%?

  马   冬:患者除IPI积分、ABC亚组分型预后不良因素外,右肾上腺大病变、尤其是经4个疗程未达到CR,更加预示预后差。虽然患者目前疗效评价CR,但其活过5年的几率极低,不属于40%的那部分患者。

  陆泽生(血液科副主任医师):从上述分析看,患者是高危患者,预后差,治疗策略的安排上是否应在次CR后,行自体骨髓移植?200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随机对照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分二组,一组病人行8个疗程化疗,另外一组行自体骨髓移植。结果发现,高危组病例经自体骨髓移植比单纯化疗组提高5年生存率20%;而低危组病例两者5年生存率无差别。这说明高危病例次CR后应行自体骨髓移植。

  李文瑜:的确对于高危患者,次CR以后是立即行自体骨髓移植,还是复发后再行骨髓移植,一直处于争论状态。目前发表的几篇随机对照研究,因预处理方案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我们一直想做这方面的Meta分析,希望能得出一个结论。期待患者预处理方案的规范及病例数的增加,得出终结论。

  吴一龙:根据2006年2月NCCN临床指引,这类患者不是一定要做自体骨髓移植,只是一种选择。既然疗效不确定,自体骨髓移植带来很多后续问题,如第二肿瘤、费用昂贵等,该患者可以不做移植。

  总结今天的病例讨论,该患者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性(ABC亚型),ⅣBE期,年龄调整IPI积分2分。目前标准治疗1级证据R-CHOP方案,但患者因经济问题没能得到循征医学证据所提供的佳治疗,也就是循征医学具体应用到该患者需要作出调整,CHOEP方案6个疗程化疗,疗效评价CR,再行2个疗程巩固治疗观察。左肾上腺大病变放疗,虽有理论上的益处,但其弊端在这个患者身上也十分明显,故不考虑放射治疗,自体骨髓移植是一个可选项,目前也暂不考虑。

 

 

 

作者:李文瑜  马冬

作者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肿瘤内科, 广州 51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