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功能性成像技术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功能性成像技术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09-08-23浏览次数:79529

作者:杨明,马志庆,谭薏,魏征 

【关键词】  功能性成像技术;SPECT;功能性MR1;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穴位进行疾病治疗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赞同,但用现代医学来解释针灸经络现象的观点仍存在较大的分歧,特别应用西医现代解剖学技术尚无法看到经络的存在。按照西医的理论,机体的所有功能活动都是由脑的相应功能区来支配完成。各种大量实验研究资料表明,针灸的作用正可能是与神经中枢的调节有密切关系。针灸对机体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灸刺激激发穴位深层感受器的神经末梢,然后沿着外周神经向中枢发放冲动,传入的冲动经各级神经中枢整合和调制,再经神经或神经体液途径作用脏腑器官而实现的。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科技将针灸的治疗效应客观化、可视化,已成为针灸与国际接轨的一大热点问题。
       
  功能性成像技术主要指SPECT、PET、功能性MRI(fMRI)。SPECT、PET属于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利用放射性药物选择性地分布于特定的器官或病变组织的特点,将放射性药物引入患者体内,在体外描记放射性药物在体内分布图的方法。可以显示人体某一系统、脏器和组织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特别是能够提供活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脑在代谢和中枢神经递质与受体功能的信息;功能性MRI是根据神经元兴奋后局部氧耗与血流增幅不一致,用BOLD效应机制成像,间接显示神经元活动,把神经活动和磁共振成像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目前人们所掌握的无侵入、、可精确定位的人脑功能的研究手段,因此SPECT、PET、fMRI在研究针灸疗效的信息传导规律和机制、经络的实质、穴位的特异性等方面具有其它研究手段无法取代的优势。
       
  我国的SPECT临床应用技术发展较快,特别是在脑神经系统的应用取得很多成果。SPECT类似PET也是一种直观、的功能影像技术,同样适合研究针刺疗效的人体信息传导规律和机制。因此,SPECT仍然是现阶段研究针刺原理的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
   
  PET的出现是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重大进展。与SPECT相比,PET有比较高的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但其昂贵的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在针灸学领域的应用。虽然PET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但有关针刺原理研究的报道并不多,主要是研究针刺状态下不同的观察对象其脑葡萄糖代谢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在生理状态下,针刺不同经络穴位对中枢系统起不同的调节作用,针刺的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在病理状态下(主要指缺血性脑血管病)能改善局部葡萄糖代谢率, 提高脑组织的功能,与SPECT所得结论基本一致。毋庸置疑,PET在脑科学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需要指出的是,PET空间分辨率不足,目前用于临床的示踪剂很有限,而且很多由示踪剂所显示的脑内变化实际上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的知识水平。因此,尽管PET成像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从分子、基因水平研究针刺原理的可能性,但其结果仍有待于检验。

  fMRI在医学研究应用虽刚起步,但已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成为研究视觉、认知、记忆和运动功能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利用fMRI技术进行脑功能活动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中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应用fMRI在人脑功能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成果,有关针灸作用机制的fMRI研究也有相关报道。临床上常采用光明、外关组穴治疗青少年近视、视神经萎缩等视觉紊乱疾病,但相关机制还不清楚。方继良[1]等用盲法随机分别针刺13例正常人左侧太冲、丘墟和假穴,手法采用捻针和不捻针,利用1.5 T MRI仪行全脑功能成像,用SPM99b分析图像。结果发现只在真穴捻针针刺时有更强的激活效应,真穴捻针时可能对皮层神经活动有较特异的作用,而假穴未观察到此种现象,推测这可能是针刺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邱明国等[2]通过穴位电针刺激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初步研究,观察电针刺激光明、外关组穴时对人脑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索穴位电针刺激的治病机制。电针刺激右侧光明及外关穴可使受试者双侧大脑枕叶距状沟附近的视觉皮质及顶下小叶皮层区fMRI信号显著增加。结论:特定的功能组穴与相应皮层兴奋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fMRI影像技术结合SPM分析是研究电针作用机制的一种有效方法。肖叶玉等[3]采用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技术了解针刺足三里穴时脑的反应,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植物神经中枢和颞叶变化,与中医经络学说认为足三里穴有治疗胃肠疾病和改善精神及睡眠状态的作用密切联系。针刺足三里穴时能引起双侧特定脑皮层的反应,但以同侧为主,表明经络独特感传道的存在,且与周围神经不尽相同,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功能性MRI在研究脑功能方面显示出较强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功能性MRI还不是一项非常成熟的研究工具,存在着一些有待优化和扩展的问题,同时,大脑本身工作的复杂性以及针灸效应的广泛性决定了仅根据功能性MRI信号的改变来推断针灸作用机制及腧穴的功能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用医学影像学进行针灸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医学影像学在针灸学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一整套科学严谨的方法学,有些研究结果相差较大,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其研究结果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证实,同时,医学影像技术自身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相信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逐步完善,功能性成像技术必将在针灸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继良.捻针时真、假穴不同中枢激活效应的脑功能MRI[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2):1281-1282.

  [2]邱明国,王 健,谢 兵,等.电针刺激光明、外关组穴fMRI脑功能成像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9):1970-1971.

  [3]肖叶玉,吴仁华,裴仁全,等,针刺足三里穴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