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干细胞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

干细胞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2-11-13浏览次数:32574

  作者:李铭,王黎明,周建军,白雯,钟占强  作者单位:710054 西安,解放军第323医院细胞治疗中心(李铭、王黎明、周建军、白雯、钟占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汉裕、刘拥军)

  【关键词】 干细胞 脑血管病后遗症 临床 疗效观察

  脑血管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CVD)是指各种病因使人脑血管发生病变,造成颅内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急性CVD一般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2类。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引起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智力下降,严重者呈植物人状态,甚至死亡。神经细胞损伤后难以再生修复,以致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临床症状难以改善。目前临床治疗CVD后遗症的方法包括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脑代谢、使用脱水剂等药物,但均不能保证病变区脑神经细胞的修复。随着干细胞工程的推进,细胞再生、修复治疗已成为治疗损伤、遗传缺陷、退行性疾病的新途径,我科采用的经外周血单采纯化的CD34+干细胞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选择解放军第323医院细胞治疗中心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患者17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头部CT和MR确诊,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采用干细胞治疗。排除脑积水、癫痫、大面积脑梗死及植物状态病例。男12例,女5例,年龄中位数57岁,病程1~9年。其中脑出血后遗症10例,脑梗死后遗症7例。17例随机分为A、B组,A组:9例,采用自体分选造血干细胞,男7例,女2例,均<60岁,中位数48岁,病程1~7年,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可耐受细胞动员剂及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1]为0~95分,平均50分。B组:8例,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男5例,女3例,年龄均>60岁,中位数67岁,病程1~9年,患者至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一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细胞动员剂及外周血干细胞采集,BI评分0~70分,平均55分。
  2. 干细胞的制备:自体分选造血干细胞制备[2]: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150~300 μg(华北制药生产,批号200903Y21)/d1~3(指第1~3天)皮下注射,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100~120 ml;CD34+干细胞经Clini MACS仪器免疫磁柱分选,获得(1.0~5.6)×107的CD34+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率为85%。将部分CD34+细胞分离液加入细胞保养液(CP-I)中,并放入-80℃冰箱冻存,以备后续治疗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3]:采集新生儿脐带(由三级甲等医院妇产科提供),将脐带剪碎至约1 mm×1 mm×1 mm,经0.1%胶原酶和0.125%的胰酶37 ℃分别消化30 min,先后用100目及200目滤网过滤,去除未消化的组织。过滤后的细胞按1×106/cm2接种于塑料培养瓶,用含DMEM-LG/F12(Sigma,USA),5%FCS(Gibco BRL,USA)的培养基,置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培养,4~5 d后换液,弃非贴壁细胞,以后每3~4 d半量换液。待细胞80%融合,0.25%胰酶(Sigma,USA)消化,按1×104/cm2传代。贴壁细胞常规消化后,以FITC标记的CD105(SH2)、CD44抗体及其相应同型对照标记细胞,流式细胞仪(FACA Calibur型,USA)检测。获得(1.0~5.6)×107的UC-MSC,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率为95%。
  3. 治疗方法:2组17例患者均在局麻下行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干细胞,4 ml/次(细胞数量1×107),1周注射1次,注射4次为1个疗程;其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时,需静脉给予地塞米松2~5 mg。治疗后患者加强功能康复训练。
  二、结果
  1. 治疗结果:治疗后2个月随访1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疗效,主要表现在吃饭、移动、活动、穿衣、上楼梯等方面。A组治疗后患者BI评分提高0~20分,平均11分;B组BI评分提高5~15分,平均8分。年龄小、病程短的患者较年龄大、病程长的患者提高的幅度大;治疗前评分低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A组2例治疗前整体生活能力尚可,治疗后2个月BI评分提高不明显,性别与结果无相关性(图1)。随访17例患者4~22个月,无头痛、发热等不良反应,体力、精神、饮食较前有所好转,能配合适合个体的康复训练,原患有的慢性疾病病情平稳,B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的患者治疗后发现基础病较治疗前在血压、心功能等方面有一定改善,基础用药剂量无增加,并有逐渐递减的趋势。
  2. 安全评估:A组在2次干细胞治疗后,2例出现低颅压症状,补充0.9%氯化钠500 ml 后症状均消失;B组患者治疗24 h后出现低颅压症状1例,给予补充0.9%氯化钠500 ml后症状消失,2例干细胞治疗后2~3 h出现发热,体温37.5~38.0 ℃,4 h内可自行消退,未用过退热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废弃的脐带组织,其抗原性低,不同于脐血干细胞需配型。治疗后2个月17例患者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均无其他不良反应。
  三、讨论
  成体中枢神经再生能力有限,损伤后不能自发修复。自1992年Revnokls等从成年鼠分离培养出干细胞后,大量研究发现,成年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均存在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能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4]。Kin等分别在鼠缺血性脑损伤的对侧脑实质内或脑室内移植干细胞。发现移植细胞的迁移范围,后者较前者更大。故认为在早期的缺血性脑损伤中,脑脊液内应用移植细胞能更有效地播种在损伤部位。脑出血后,由于脑内血肿的占位压迫和手术操作的损伤,均可使部分脑组织受损,表现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神经细胞坏死、神经网络局部缺损、血脑屏障破坏,并由于水肿、缺血、毒素吸收等情况病灶周围健存神经细胞进一步遭到损伤。移植的干细胞识别病灶部位并选择性地向病灶移动,相对密集地聚集在病灶中心及周边,通过细胞替代或分泌营养物质等方式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5]。目前国外有报道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CVD后遗症[6-7],未见应用自体分选CD34+干细胞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该病的报道。我细胞治疗中心采用自体分选CD34+干细胞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的方式,同时加强患者功能康复锻炼,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干细胞治疗2个月后,对17例患者进行BI评分,均有提高,A组平均提高11分,B组平均提高8分,主要表现在大便、小便、吃饭、移动、活动、穿衣、上楼梯等方面的恢复。患者病情近期的改善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营养作用有关,而对于神经功能恢复则需要在干细胞复制、多向分化潜能作用发挥后方可促进组织再生修复。造血干细胞与血管母细胞同源,具有很好的可塑性,能够促使其发挥迁移、归巢、远合的特性,使造血干细胞可以重建病变部位的微循环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这样的重建及修复需要一定浓度、纯度的造血干细胞作为基础,因此应用分选的CD34+干细胞来实现这样的目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跨系分化性、趋化性、低免疫源性及免疫调节性,其来源丰富、产率高,对年龄大、病情重、多器官功能减退的患者是很好的选择。
  干细胞为CVD后遗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干细胞进行治疗,临床上从患者改善的指标看令人鼓舞,且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干细胞治疗CVD后遗症是安全可行的,且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影像学随访资料仍在进一步观察中。
  (本文图片见光盘)

  【参考文献】
  [1] 李奎成,唐丹,刘晓艳,等.国内Barthel指数和改良Barthel指数应用的回顾性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8):737-740.

  [2] 王黎明,周建军,白雯,等.自体分选干细胞治疗1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66-68.

  [3] 吕璐璐,刘拥军,许贞书,等.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生物学性状.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40(2):99-104.

  [4] Zhu L,WuX,Zhang HL.Adultneuralstemcelltherapy Expansion iv itro Tracking in vivoandclinical inicaltransp lantation.J CurrDru Targets,2005,6(1):97-110.

  [5] 陈保忠,张卫华,郑志.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后遗症.中国实用医药,2009,4(25):12-14.

  [6] Rabinovich SS, Seledtsov VI, Banul NV,et al.Cell therapy of brain stroke.Bull Exp Biol Med,2005,139(1):126-128.

  [7] Bang OY, Lee JS, Lee PH, et al. Autologous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stroke patients.Ann Neurol,2005,57(6):874-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