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我国心身疾病的临床研究现状

我国心身疾病的临床研究现状

文章来源:yxlw.org发布日期:2014-01-14浏览次数:21620

马梁红
  心身疾病(psychomatic disorder)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在80年代精神病学教科书、国际疾病分类(ICD)第5章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DSM-Ⅲ-R)第3版修订版已有专门章节中讨论或列出,而在内科学专著中各种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及冠心病等仍分散在各系统的章节中予以描述。心身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并以其惊人的高发病率与高病死率的状况冲击和改变着疾病谱和死亡谱。据一些发达国家的调查,在综合医院门诊患者中,略高于1/3的躯体病,不到1/3的是神经症,其余1/3是心身疾病[1]。上海医学院在两家医院的调查提示:心身疾病为门诊病例33.2%。而据北京对死亡原因的调查,占死因前三位的是心肌梗死、中风和恶性肿瘤。前两者都是动脉硬化,两者加起来占死因人数的一半以上[2]。而心身疾病患者多在内科就诊,一般医生容易忽略患者心理神经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从而影响其治疗和预后。开展精神科与内科等的会诊或联络对心身疾病的临床研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试从心身疾病的临床研究予以回顾性综述。
1 我国对几种常见心身疾病的研究现状

  我国80年代初已意识到疾病谱的改变,近几年来有关的研究,大多是围绕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展开。 1.1 心血管疾病 孙宁玲等(1995年)对1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A型行为与血浆儿茶酚胺(CA)水平变化的观察,设100例健康人作对照组。结果发现,患者组的A型行为评分不仅高于对照组,而且随病情加剧其分值也逐渐升高。CA水平检测显示,患者组A型行为的CA水平高于同组B型行为者,更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CA可直接激活血小板,使血管内皮受损导致高血压的进展。梁志坚等(1995年)对6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神经递质-内分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系列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应激状态下,三大系统中以尿3-甲氧-4-羟苯乙醇(MHPG)为代表的去甲肾上腺素代谢增高为明显;内分泌中皮质醇也较敏感;免疫系统的白细胞介素Ⅱ则显著低于非心梗患者,提示急性心梗时,机体应激程度高,皮质醇释放多,而免疫功能明显受抑[4]。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基金资助项目非药物治疗高血压,对原发性高血压采用综合治疗,即药物与健康教育、生物反馈相结合的治疗。三年的临床观察显示:综合性治疗组患者的血压达标率高,降压药物的使用剂量明显减少,证明综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优于单纯性药物治疗[5]。郭华(1999年)对21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对照治疗和观察,研究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加服抗焦虑剂佳静安定,并予以支持和认知性心理治疗、行为放松训练等,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疗效明显提高,治疗时间缩短。提示心理治疗和抗焦虑剂能够提高冠心病的疗效,长期及经常性的心理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6]。 1.2 消化性溃疡及功能性消化不良 金雁等(1996年)对十二指肠溃疡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内容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和实验室研究。对5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应用A型问卷、MMPI、生活事件量表、SAS、SDS等、实验项目有血清胃泌素水平及幽门弯曲菌检验。结果提示:负性生活事件、消极的应付方式、幽门弯曲菌感染,可能对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有促发作用[7]。瞿湘萍等(1998年)对10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正常健康人对照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等。结果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负性生活事件较正常人明显增多。倾向于神经质的个性特征与该病的关系密切,躯体化症状和抑郁情绪与患病也有较强的联系[8]。潘小平等(1999年)为探讨心理社会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关系及抗抑郁药对其的疗效。用抗抑郁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帕罗丁汀(赛乐特)或氟西汀(百忧解)治疗FD患者。结果:FD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8周后,精神和躯体症状有明显改善。提示:FD与精神因素相关,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情绪,用抗抑郁药治疗能显著改善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9]。 1.3 糖尿病 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伴有大量的心理社会问题,表现为社会性孤独,抑郁、认知功能障碍,性心理障碍,生活质量下降等。胡佩诚等(1996年)对糖尿病进行集体心理治疗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为主的集体心理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尿糖的改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表明心理治疗对糖尿病具有明确的疗效[10]。湖南医科大学的医学心理研究中心与代谢内分泌研究所共同联手,对“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这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进行攻关。他们将以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危险人群和遗传性自发性动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系统探讨并力求阐明心理神经因素在NIDDM发生中的作用特征和规律;探讨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心理和生理中介机制。这一课题正在研究之中,部分结果显示:紧张性生活事件对糖尿病的发生有显著影响[11]。 1.4 甲状腺功能亢进 范丽凤等(1998年)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测试了128例甲亢患者。结果显示:甲亢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相当高,睡眠质量较差,提示在积极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治疗,辅以必要的镇静催眠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2]。朱芸华等(1998年)将42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与心理干预组各21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单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组除上述药物治疗外,配合心理干预,包括倾听患者诉说病史,向患者介绍有关甲亢的医学知识,同时给予认知及支持性心理治疗等。结果显示:治疗组体重增加、症状改善,T3、T4有效控制等指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提示心理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改善预后,起到药物不能达到的效果[13]。 1.5 偏头痛 樊蓥等(1995年)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MMPI),对50例偏头痛患者和30例健康人进行了对比测查。提示偏头痛患者存在着多项个性偏移,这也是偏头痛不易的内在因素之一,亦提示心理干预的必要性[14]。严浩等(1999年)对56例偏头痛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偏头痛发作期间经颅多普勒改变与症状自评量表的阳性症状均分呈正相关,表明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精神因素有关,临床应给予综合性治疗[15]。 1.6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 马绪臣等(1993年)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问卷对TMD患者进行个性心理特点的调查,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在我国TMD患者中为主要病因之一;并提出心理评价应当被列为TMD患者的临床检查、诊断和治疗全过程的综合评价指标之一[16]。潘芳等(1997年)通过对TMD复发者情绪障碍的研究提示,过度焦虑和抑郁导致患者主诉增多,临床症状复杂化,给诊断、治疗带来不利。所以消除社会心理刺激,给予心理治疗和必要的抗焦虑药治疗,是提高疗效、减小复发的有效措施[17]。
2 心身疾病研究的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心身疾病的临床研究目前已不限于情绪因素或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且深入到了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已从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神经生理等方面展开研究。近年来对临床防治也正被广泛关注,但这方面的研究仅限于几家高等院校的附属医院,而大量的临床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尚未广泛了解此项工作,因此对于进一步开展心身疾病研究,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极为重要:
2.1 加强对医学模式的转变工作 在现时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工作中对心身医学的认识比较肤浅,医务人员很难理解到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疾病的作用或影响,因此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工作的继续教育中应重视心身医学的专业教育或培训工作。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在临床实践中,注意患者的心理状况,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及一些精神药物的应用和一般性的心理治疗方法等。 2.2 开展系统的防治心身疾病工作势在必行 如何建立一套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防治措施,目前临床工作中经验较少,更谈不上推广。如有利于预防诊断治疗的由临床专科医师、精神科医师、心理学家联合开展对心身疾病的综合治疗并未形成趋势。心身疾病的预防工作更为薄弱。这也是今后研究心身疾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指导临床医学工作有现实的意义。
马梁红 (545005 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参 考 文 献
1,北京医学院.医学心理学,第1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4.66
2,刘涛主编.实用心身医学,第1版,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
3,孙宁玲,韩建得,赵华,等.A型行为对原发性高血压者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1):45
4,梁志坚,沈渔村,赵友文,等.冠心病患者MHPG.S04,皮质醇和白细胞介素测定.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57~59
5,非药物治疗高血压协作组.综合治疗高血压三年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6):241~243
6,郭华,杨长虹,彭勇.心理治疗抗焦虑剂对冠心病疗效的影响.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1999,1(1):18~19
7,金雁,吴采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生理及行为因素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3):126~127
8,瞿湘萍,凌奇荷.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初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杂志,1998,6(4):228~229
9,潘小平,李瑜元,沙卫红,等.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9,19(3):162~164
10,胡佩诚,申玉玲,李郁莉,等.糖尿病集体心理治疗的临床观察.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4):229~231
11,高北陵,龚耀先,戴晓阳,等.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Ⅱ:紧张性生活事件对人类Ⅱ型糖尿病发生影响的初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3):134~138
12,范丽凤,洪波,黄玉荣,等.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1):40~42
13,朱芸华,樊伟生,孙坚,等.甲亢病人心理干预的临床观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310
14,樊蓥,周安南,顾人娟,等.偏头痛患者与健康人MMPI的比较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6):258~259
15,严浩,黄朝芬,叶天雄,等.偏头痛发作的情绪因素及TCD改变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83
16,马绪臣. 我国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研究临床工作展望.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8,33(4):195
17,潘芳,汲萍,王迪涛,等.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复发者情绪障碍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4):304

本文来自: 医学论文(www.yxlw.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yxlw.org/html/lc/20121223/41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