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政策法规 > 深圳制定“1+N”政策体系 建设国际区域医疗中心

深圳制定“1+N”政策体系 建设国际区域医疗中心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发布日期:2014-02-25浏览次数:20455

         当前,深圳的医改步入了攻坚期。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蔡立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接下来深圳市将进一步深化医保、医疗、医药体制“三医”改革,突出公立医院改革,在核心领域攻坚克难。今年,我市将制订出台医改“1+N”政策体系,充分利用深圳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体制优势,实施开放式跨越发展战略,加强政策统筹,超前规划布局,全面提升深圳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打造“深圳质量”,构建“深圳标准”,把深圳建设成为国际化区域医疗中心。 
         “三名”工程提升医疗水平 
         “深圳的医改虽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蔡立坦陈,当前我市医疗服务能力与城市发展水平和群众期盼有差距。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资源结构也不合理,儿科、康复、肿瘤等专科资源不足。学科建设水平差距大,目前全市共有重点专科14个,远远落后于北上广。 
         如何快速提升我市医疗水平蔡立表示,我市正在大力实施“名医、名诊所(科)、名院”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名医,建设一支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医疗专家队伍;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名诊所(科)和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 的“名院”。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引入名医,举办名诊所(科)、名院。
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上,我市将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新的国家、省级重点学科;深化医院与高等医学院校、在深研究机构在举办附属医院、发展教学医院、开展医学研究方面的合作;探索虚拟医学院建设和医疗卫生领域特色学院建设。 
         在人才的引进上,我市将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引进相关的资助、补贴、住房、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政策,研究建立年轻医学人才破格晋升制度,为医疗卫生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在自有人才的培养上,我市将加大深圳大学医学院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在深设立华南分院;探索市内外医学院校和深圳三级甲等医院合作建立特色学院;进一步加强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完善我市公立医院内部不同年资医生之间的“带教”制度,形成学术梯队;同时鼓励和支持我市医务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研修和学术交流。 
         此外,我市正在加紧超前规划布局一批医疗卫生重大项目。目前正在研究论证深圳国际医疗城、质子治疗中心、转化医学中心、综合性干细胞战略资源库、区域诊疗中心等,正在力促与国家肿瘤中心、哈佛医学院等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办医项目落地,以快速提升深圳解决疑难重病的医疗水平。 
         在重大项目建设上,我市今年将加快新安、宝荷、新明、学府、聚龙等医院建设,建成市二医院综合大楼、北大深圳医院外科住院楼,全年新增病床2400张。 
         上下联动建立分级诊疗体系

         “我市虽然建立了‘一大一小’两级医疗服务架构,但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机制并未完全形成。群众扎堆大医院看病,一定程序上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影响了就医满意度。事实上,大医院门诊患者中有一半都是多发病、常见病,完全可以在基层解决。”蔡立表示,下一步医改,我市将全面构建以“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为主要内容的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引导群众合理选择就医,建立科学合理就医秩序。 
         在服务体系架构上,全市医疗机构将按分布、规模、等级重新划分为10个组团。组团内的医疗机构在专科设置上,社康中心提供全科服务,一、二级医院临床学科的设置以一、二级专科为主,三级医院的专科设置向三、四级亚专科发展。各组团建立议事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合作联动,建立会诊、转诊、技术帮扶等制度,设立转诊绿色通道,实行分片转诊。“我们将把组团的分级合作、双向转诊纳入医疗质量监管考核,以提升服务质和量。对于以任何理由拒绝转诊要求的医院,将按照规定追究责任。”蔡立说。 
                  此外,我市还将通过经济杠杆来引导医院和患者。比如,对医院,改革财政补贴机制,加大专科门诊补贴力度,引导大医院以诊疗大病和重病为主,减少普通门诊诊疗连将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下沉到基层。对患者,完善医疗价格引导机制,制订我市医疗价格体系改革方案,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医学大型设备检查价格。进一步增大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价格的差距,专科门诊和普通门诊诊疗费价格的差距,以及专科门诊不同级别专家诊疗费价格的差距,实现更加明显的价格梯度。
改革付费机制完善大病保险

         截至2013年底,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100万,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蔡立透露,下一步,我市还将创新机制,推进医保制度改革。 
         在医必费机制改革上,逐步实现国家颁布的临床路径全部实行按病种付费。在强化医保支付导向上,加强医保对基层医疗机构支付的倾斜力度:适度提高参保人在社康就医时的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比例,降低参保人自付比例;降低基本医疗保险二档和三档对大医院普通门诊的支付比例,提高患者自付比例,引导参保人合理选择就医。此外,还将完善大病保险制度,采取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的方式,通过政府招标选定承办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提高大病保险的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 
         统一标准打造“智慧医疗” 
         针对我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滞后的问题,蔡立表示,市卫计委将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数据、管理、安全、技术等方面的规范,建立覆盖全市、多网融合、信息共享的人口健康信息网,打造“智慧医疗”和“智慧计生”。市民健康卡、预约挂号工程将推广到所有医疗机构。2014年启动远程会诊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实现市属医院及其他三级医院之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 
         部门发布

         重点人群家庭医生 签约率要达45%

         如何提升市民对社康中心首诊的信心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蔡立表示,今年我市将着力从软硬件提升社康中心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深入推广家庭医生责任制,老年人、慢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要提高到45%。 
         在社康中心软硬件建设上,我市将全面开展社康中心基本设备标准化配备,区分一类、二类、三类社康,明确不同的基本设备配备标准,2014年完成40%以上社康中心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新建和改建社康适当提高建设标准。按3-5万服务人口建1家一类社康中心,面积不低于1500平方米,1-2万服务人口建1家二类社康中心,面积不低于650平方米。今年每个社康中心都会配备经过全科规范化培训的医生,医院的专家也会定期下社康。 
         我市将全面构建社康中心全科医生与居民之间契约式服务模式,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包,明确费用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实施范围。建立社康中心全科医生签约奖励机制,按签约量和服务质量进行补贴,全面构建多劳多得、优劳奖励的社康中心绩效分配制度。
重点领域

         公立医院:探索多体制筹资 社会办医:鼓励走高端特色

         今年,深圳公立医院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将在补偿机制、人事薪酬、筹资模式等方面有更大的改革探索。
我市将在新建医院和条件成熟的老医院市眼科医院试点“去行政化”改革。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原则,逐步推行员额管理制度,实行全员合同制管理,由医院自主设定岗位,并按岗位确定薪酬。在筹资模式改革上,在保证应有公益性的前提下,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或公办民助方式的办院形式。在一些专科建设方面,尝试采用资金或技术入股方式,促进公立医院与民间资金、人才技术的合作,以此吸引高层次专家团队进入深圳。
         在社会办医上,我市将出台“普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高端医疗、特色专科,重点扶持举办儿科、妇产、精神卫生、肿瘤、传染病、老年护理、康复医疗、中医等专科,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今年,还将力促四家新规划的社会办三级医院医疗用地尽早进入招拍挂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