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4-06-12浏览次数:17633

        冠心病合并心绞痛属于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100例,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患者年龄50~80岁,平均67.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关于冠心病合并心绞痛的诊断标准[1],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纯西药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在观察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脉汤进行中药方治疗,处方为:炙甘草5 g,郁金10 g,红花15 g,枳壳10 g,葛根10~20 g,人参10~20 g,党参10~20 g,丹参15~25 g,炙黄芪20~30 g,生山楂10~20 g当归10~20 g,川穹10~20 g,决明子10~20 g,赤芍10~20 g(此药方由深圳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经销的中药配方颗粒组成)[2],嘱咐患者每天冲泡一剂,以水冲服,连续治疗一个月。密切观察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等各项指标。
1.3疗效判定标准:本次研究患者疗效判定标准分成三级: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消失,心功能改善达到二级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心功能改善达到一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症状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患者总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50例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6%;对照组50例患者中显效2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治愈时间相比,对照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少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50例患者中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60%;对照组50例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2%。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相比,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我国中医认为,冠心病合并心绞痛即胸痹,其病因是以患者气虚为先导,由气虚导致血虚,“气虚则血滞”、“气弱则血不行”,因此,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绞痛应当以补以通为原则,同时补宜补气补血,通乃活血化瘀通络[3]。而现代药理学则认为,方中党参有补益心气的作用,红花、丹参则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此外,丹参、川芎和当归以其活血化瘀的效用,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冠脉血液黏稠度,同时改善冠脉的供氧供血,以促进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的心肌功能恢复[4]。 
        本次研究选取了100例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并对观察组的50例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纯西药治疗,对照组的50例患者在观察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脉汤进行中药方治疗,后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方益气通脉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方法,并且中药配方颗粒具有药效稳定且携带方便等特点,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刘中华.益气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0例[J].光明中医,2011,26(4):709.

        [2]陈俊贤,吴胜凯,潘少奕.阿托伐他汀联合左卡尼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22(6):1009.
 

        [3]罗晓丽,邓仁生,申源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40(17):3207.

        [4]潘巧玲,昊建华,冯常森.271例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09,30(9):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