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行业资讯 > 14项专利,为了康复科病人的尊严和需求

14项专利,为了康复科病人的尊严和需求

文章来源:杭州日报发布日期:2016-11-10浏览次数:666

白天护理病人,下班回家构思专利方案,每天凌晨1点睡、早晨6点起,从去年8月底到今年5月,这样的日子在护士杨湘英身上成为常态,也让她成了“网红”。在捧回14张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的背后,是她对市一医院康复科32位患者的牵挂和付出。   
“杭州出了位护士发明家。”这是大家对她的评价。从事护理工作13年,其中有9年是在市一医院康复科,在她的护理生涯中,她深深地感受到了患者身心的痛,希望用自己的发明换来患者的尊严与笑容。   
护理7岁偏瘫男孩时产生的灵感   
杨湘英是市一医院康复科的主管护师,平时除了护理,还有带教工作,是护士长徐月花的好帮手。   
“我们科里共有32张床位,13位护士,平时住满了病人,大多数都是功能障碍患者。”杨湘英说,80%以上是脑中风患者,其次为老年病患者,60岁以上的占了大多数,只能整日躺在病床上。   
去年6月,作为科室骨干的杨湘英,去了嘉兴、武汉的两家康复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医院进修,这期间,她萌发了一个念头,能不能搞一些护理上的发明,来减轻康复病人的痛楚呢?终,她又是怎么捣鼓出14项专利的呢?
  
“靠临床护理和知识积累。护理时遇到问题,我就随手记下来,回家路上、吃饭、上厕所都在想如何解决它。”杨湘英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说,曾经在照料一位7岁男孩时,触发了她的灵感。   
这个男孩是康复科年纪小的患者,因为脑梗出现了一侧肢体偏瘫,住院康复治疗。偏瘫时间久了,上肢和下肢的肌肉痉挛,偏瘫一侧的肩关节容易半脱位,手臂也会肿胀和疼痛。杨湘英当时就想,如果能发明一个抗偏瘫肩装置,将瘫痪一侧的肩膀托起来,就可以减少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   
这个初的灵感,后来也成就了她14项护理发明专利中的一个。   
她的发明还病人尊严   
结合护理经验,运用康复技术和力学原理,杨湘英画图、写下改进方法。到2016年春节前,她已发明了11个专利,今年又拿到了3个发明专利。   
杨湘英早钻研的发明叫“上肢活动障碍患者背部清洁按摩装置”。洗后背这件事,正常人也觉得累,更不用说上肢活动障碍患者了。   
“洗澡关乎病人的尊严。”有了这个想法,杨湘英为偏瘫、乳癌患者等设计了这款“洗澡神器”。只要病人一侧手臂能小幅活动,就能借助这个“洗澡神器”,独自完成背后搓澡。从康复学上看,一侧手臂的摆动,也能带动另一侧手臂肌肉的运动。   
她的发明中,让人暖心的是“防堵塞注食器”。这个发明,是因为杨湘英注意到了瘫痪病人的普遍问题。全瘫病人大多有吞咽功能障碍,一般需要通过鼻腔插入胃管,注入流食。日常护理中,常因家属没把食物研磨细致,导致胃管堵塞。   
“换一根胃管,既费钱又增加患者痛苦。只要加一道滤网,没有打碎的食物就不会进入胃管引起堵塞了。”杨湘英在普通注食器的前端,加上了安装着滤网的控温装置。之所以要控温,是怕过热的食物损伤胃黏膜。这个设计灵感,来源于她家孩子使用过的变色勺。   
愿望是专利能尽早投入应用
  
14项发明专利,体现了杨湘英作为女性的细致入微与对护理的专业理解。女性容易尿湿床,导致皮炎的发生,于是她设计了具有防漏、通风等功能的女性接尿器;为了预防压疮,她发明了有按摩、称重、防压疮的偏瘫病人专用床;为了让双手无力的患者绞毛巾,她发明了像旋转拖把一样的甩干毛巾的装置,患者只需用手肘按压踏板即可……   
一年多的努力,一个个难题被杨湘英攻克,换来厚厚一叠暗绿封面的专利证书。作为科室骨干,杨湘英直言,“搞发明搞科研需要知识积累,康复医学护理发明要融合多种学科知识,要学的东西很多,时间真的不够用。”   
“搞发明的时候真没想这么多,只是对护理发明感兴趣,想学有所用,为病人做点事。”对自己突然成了“名人”,杨湘英很谦虚,她说,申请专利,大的愿望是早日看到这些专利真正用于临床护理、造福病人,让全社会都能重视康复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