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市场分析 > 对接“国之大者” 重构服务模式

对接“国之大者” 重构服务模式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22-11-16浏览次数:59
在新时代,保障人民健康被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当前,我国总人口超过14亿,步入银发社会,慢性病患者基数庞大。大型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趋势中迎来展现更大作为的时机。

  近日,本报报道团队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调研,通过“三问”打开一扇窗口,详尽了解大医院与“国之大者”的血脉联系,进而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医疗卫生事业的实现路径。

□首席记者 叶龙杰 本报记者 邓海华 陈会扬 韩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视管理也赢在管理,这是很多人到该院调研后得出的认识。对于一家医院而言,管理涉及医疗资源的组合和高效使用,作用于患者身上,表现为治疗效果和费用负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国之大者”,关系到人均预期寿命以及整个国家对疾病防治的投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有赖于医院与整个社会系统的对接。

行进中的方阵
  11月3日是华西医院的建院日。为庆祝建院130周年,华西医院举行了“二十大开启新征程百卅华西再出发”启动仪式。活动中,引人注目的是由华西医院师生组成的13个方阵。

  通过视频直播,人们看到,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党委书记李正赤昂首阔步走在方阵前面,后面紧跟着专家方阵、导师方阵、医师方阵、护士方阵、医技方阵、科研方阵、学生方阵、毕业后方阵、后勤方阵、国资产业联合方阵、外派方阵、紧急医疗救护技术员(EMT)方阵、管理方阵。他们代表全院两万余名师生员工,展现出新时代华西人的精神风貌。

  华西人的精神风貌还展现在更多时刻: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2010年玉树地震救援、2013年芦山地震救援、2015年尼泊尔地震救援、2017年九寨沟地震救援、2019年宜宾地震救援、2020年以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中,华西医院始终奋战在第一线,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称号。

  几乎每一步都踏在了时代的节点上,这是人们对华西医院的直观感受。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国基本医疗保障逐步完善,老百姓就医需求呈井喷式爆发。1998年,华西医院制定了主院区的改扩建规划;10年后的2007年,规划落地完成,床位达到4300张,华西医院在当时被称为“全球单点规模大的医院”。

  此后,该院的床位数停留在了4300张。与这个不变的数字对比,门急诊量、疑难复杂病种患者收治比例、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学科排行榜等指标却稳步提升。若在院内找个患者闲聊,对方往往会说,能够挂到华西医院的号,感觉病就好了一半。

  优质医疗资源是社会宝贵的财富,大的价值在于能够看好病。登录华西医院网站,诸如“多学科团队为71岁高龄患者实施同期双微创手术一次解决食管癌和心瓣膜病”“眼科为出生仅20天新生儿实施微创青光眼手术”“胸外科8小时挑战‘不可能完成任务’”等新闻被置于显眼位置。

  与这些新闻相对应的是,“内镜下经盲肠阑尾切除术”“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的血流分型与腹主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关系”“新型心脏补片结合低氧预处理尿源性干细胞促进右心室流出道重建”等“大刊论文解读”更引起医疗同行的兴趣。20多年间,华西医院医务人员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打开了更多认识疾病的“通道”,并转化为临床上治疗疾病的实践。

推进模式的变革
  “我们不争排名,也不将目标放在拼第一上。我们为看重的还是给患者看好病,获得人民群众真真切切的赞许。”在回顾华西医院发展历程时,李为民如是说。

  穿过华西医院1994年修建的第二住院大楼、2003年使用的第一住院楼、2006年竣工的第三住院楼,人们能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印记。穿插于诺大院区的绿化带郁郁葱葱,这些植物被精心挑选过,不会产生过敏原。

  “以患者为中心,推广多学科协作模式;推行日间手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提升患者满意度……”李为民说,专科水平的进步、人才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设备的更新是临床科室的生产力,而医院、科室管理架构是生产关系,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要进行革新。

  比如,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香港和内地开始了对日间手术模式的探索。从2012年至今,这一外科手术管理模式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蓬勃发展,取得较多成果。华西医院在日间手术的基础上,自2018年起选取局麻下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术种开展日归手术。

  “日归手术患者不需要过夜,当日归家,不需医护值班,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日归手术是中国日间手术的创新和升华,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追求。”李为民表示,能够推行如此高效的运行模式,既依靠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又依赖于各职能部门与临床医技科室的多学科协作,细化分工,制定标准,完善考核和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梯队,加强医院和社区之间的联动。

  为了支撑日归手术的运转,华西医院成立专门的日间手术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医务部、护理部、麻醉手术中心等职能部门和科室的管理团队组成。日间手术管理委员会是日间手术管理的高权力机构,实行例会制,在医院授权范围内负责日间手术各项重大管理决策。

  日间手术不是小手术,需要化繁为简、与时俱进,厘清日间手术实践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为此,内外科、医技科室、手术室和信息中心等部门、科室进行协作,完善手术医疗质量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医院—社区一体化、延续性医疗服务模式。由此,医院内的床位数总量不变,但二级、三级住院手术逐步改进为日间手术,为更多疑难危重患者接受治疗提供了更多机会。

  在华西医院,刚办理出院的患者常有这样的认识:华西是救命的,不是养病的,不会让你多住一天院。的确,该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院门、急诊量为775万人次,出院病人达28.3万人次,手术达19.6万台次,平均住院日为7.28天。而《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三级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为8.8天。

满足人民的需求
  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且优质医疗资源匮乏。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业界估算现有慢性病患者超过3亿人,带病生存普遍存在,且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井喷式增长。倘若这些人每人多住一天院,所带来的压力将是巨大的。

  “一家医院的管理不应只看院墙内,只关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要在院墙之外,关注患者的生存和生活,促进他们的健康。”李为民带领华西医院多年推动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的痛点。

  原发性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我国肺癌早期诊断率较低,仅有19%,远低于其他国家,比如日本肺癌早期诊断率高达38%。”李为民说,除了早期诊断率低,我国肺癌规范化治疗率也较低,许多患者被诊断为肺癌却没有进行规范化治疗和全程管理;治理大气污染、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开展肺癌早期筛查等有助于降低肺癌发生率的举措还应进一步落实。

  缓解这一民生痛点的着力点在哪里?在成都市郫都区、龙泉驿区,甘孜州等地的社区,华西医院推出以移动CT车为筛查工具的社区肺癌早期筛查项目,多年来筛查出大量的肺结节患者。同时,该院创立早筛早诊早治系列技术,将肺癌的早期诊断率从26.48%提高至60.78%;研发出人工智能产品,对3~5毫米的肺小结节快速检出准确性达98.8%;经皮穿刺获取小样本组织,用于肺癌基因突变检测,准确率达95.45%。

  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为民团队的“肺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走出人民大会堂,站在台阶上留影时,李为民笑了。“那一刻,感受到新时代的脉搏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多期待。”李为民说,“未来,华西医院患者全程管理中心将纳入更多病种,实现从早期筛查到诊疗、随访的全程化、一站化、便捷化及规范化疾病管理。”

  在常见疾病之外,罕见病患者的治疗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2016年,华西医院便创设了罕见病诊治中心,汇聚37个临床医技科室,建立常态化跨学科工作模式,形成办公室团队及专家委员会双周例会制度,制定罕见病绿色通道、罕见病疑难多学科联合诊疗等多项制度与流程,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组织模式,形成了“全院一盘棋”的罕见病管理模式。

  “部分发达国家对罕见病的认识更早,罕见病研究基础更为深厚,在罕见病临床服务、教学和研究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李为民表示,通过不懈的努力,华西医院罕见病诊治中心在罕见病领域药物创新、医学转化等方面取得成效。目前,已建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多个罕见病队列,搭建了各系统疾病研究、基础研究等大型支撑平台。

  “大家觉得在华西医院看病放心,是因为我们建立了一整套多学科诊疗系统,让疑难杂症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李为民说,华西医院的多学科协同模式还在不断升级。过去,多学科协同模式较为松散,导致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脱节。未来,医院将重点重构系统疾病的组织构架,如将呼吸内科、胸外科、胸部肿瘤科进行整合,建立胸部疾病中心,并建立多学科协同诊疗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