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技术前沿 > 揭示DNA糖苷酶AAG介导核小体碱基切除的结构和机制

揭示DNA糖苷酶AAG介导核小体碱基切除的结构和机制

文章来源:健康界发布日期:2023-06-27浏览次数:32

DNA糖苷酶与受损DNA碱基的结合标志着碱基切除修复的开始。基于核小体的真核基因组包装阻碍了DNA的可及性,而DNA糖苷酶如何定位核小体上的底物位点目前尚不清楚。

该研究揭示了脱氧肌苷(DI)诱导的核小体结构动力学修饰的分子基础,并阐明了DNA糖苷酶AAG如何以不同的溶液可及性进入核小体上的受损位点。

该研究报道了在不同几何位置携带DI的核小体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以及它们与DNA糖苷酶AAG复合的结构。无载核小体结构表明,DI的单独存在会在全局范围内干扰核小体DNA,导致DNA和组蛋白核心之间的界面普遍减弱,核小体DNA的进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AAG利用这种核小体的可塑性,通过形成稳定的酶-底物复合物,使DNA进一步局部变形。总之,该研究揭示了受损碱基对核小体稳定性的影响,并为理解DNA糖苷酶AAG如何利用核小体的结构动力学参与核小体中的DNA碱基损伤提供了一个机制框架。

该研究报道了天然血影蛋白-肌动蛋白连接复合物(来自猪红细胞)(一种特化的短F-肌动蛋白,作为膜骨架的中心组织单位)的冷冻电镜结构。当α-/β-adducin异质四聚体结合到F-肌动蛋白的倒刺端作为一个柔性帽时,tropomodulin(原肌球调节蛋白)和SH3BGRL2一起在形成一个帽。连接复合物通过dematin中间层的环状结构与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在其整个长度上的周期性相互作用而加强。这项工作为理解膜骨架的组装和动力学提供了一个结构框架,并为其他F-肌动蛋白系统中各种无处不在的F-肌动蛋白结合因子的机制提供了见解(点击阅读)。

真核生物碱基切除修复(BER)机制定位并修复染色质中的DNA碱基损伤。基因组DNA由于各种外源性损伤剂和自发分解反应而含有大量的DNA碱基损伤。在人类细胞中,DNA碱基损伤主要通过损伤特异性DNA糖苷酶检测。DNA糖苷酶识别受损的碱基并催化其切除,留下一个无嘌呤/无嘧啶位点(AP位点),该位点将被AP位点核酸内切酶APE1切割,在DNA上产生缺口。随后的修复反应涉及AP裂解酶活性、DNA聚合酶活性和DNA连接酶活性。这些反应由XRCC1DNA聚合酶β和DNA连接酶III在短片段BER亚途径中执行,而长片段BER子途径需要复制性DNA聚合酶δ/ε-PCNA-RFC机制、瓣状核酸内切酶1DNA连接酶I

烷基腺嘌呤DNA糖苷酶(AAG3-甲基腺嘌呤-DNA糖苷酶)作为DNA碱基损伤的第一反应者之一,可以识别3-甲基腺嘌呤(3-MA)和7-甲基鸟嘌呤(m7G)、氧化腺嘌呤1N6-乙烯腺嘌呤(εA)和脱氨基腺嘌呤-次黄嘌呤等烷基嘌呤。在人类中,AAG的表达改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微卫星不稳定性、自发移码突变以及包括骨肉瘤、乳腺癌症和星形细胞肿瘤在内的多种癌症有关。在小鼠模型中,Aag敲除小鼠易患肝癌和结直肠癌,而Aag过表达小鼠体内过量的Aag活性会导致肝毒性、致死性和其他烷基化诱导的毒性。

虽然碱基切除酶对裸DNA双链体作用的结构机制已经很清楚了,但这些蛋白质如何克服核小体施加的障碍来定位和修复核小体中的DNA碱基损伤还不完全清楚。该研究使用冷冻电镜来解释BER因子AAG如何进入被引入核小体上不同位置的受损碱基。结果表明,单个DI核苷酸可以诱导核小体结构的全局扰动,而AAG利用改变的核小体动力学,并根据核小体上受损碱基的几何位置,采用不同的机制进入底物位点。在更广泛的背景下,该研究的工作也有助于了解核小体的结构动力学如何与D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以调节它们在染色单体真核基因组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