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技术前沿 > 通过MAML2基因融合检测案例,了解黏液表皮样癌

通过MAML2基因融合检测案例,了解黏液表皮样癌

文章来源:健康界发布日期:2023-10-28浏览次数:180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是由黏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构成的恶性涎腺上皮性肿瘤,约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0%,恶性上皮性肿瘤的30%ME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居多,平均年龄45岁,女性多于男性。根据国外新研究数据[1]超过一半(64%)的MEC发生在腮腺,为常发的部位,其他还包括颈部局部淋巴结(14%)、颌下腺(7%)、肺部(3%)和眼内眦(3%),以及来自上颚、下颌、肩部、鼻窦、口底、外耳道和胸膜积液的单个标本(≈1%),另外,也有报道称,乳腺肿瘤中,黏液表皮样癌占比为0.2%-0.3%[2]

近期我司为一位临床诊断为“疑似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的患者检出MAML2基因融合,辅助临床鉴别病理亚型,合理诊治。

案 例

患者信息:女、45

临床诊断:(腮部)疑似黏液表皮样癌

送检样本:石蜡防脱切片

检测项目:MAML2基因重排(FISH法)

本案例为一位45岁女性患者,临床诊断与MEC发病特征一致。检测前,临床就诊断为疑似黏液表皮样癌,所以选择MAML2重排检测,辅助亚型确认,指导后续治疗。通过我司提供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金标准检测检出MAML2重排阳性,辅助临床确诊黏液表皮样癌,指导临床更加明确了诊治方向。

就此案例而言,不但加深了通过基因检测来确认肿瘤亚型评估的重要性,同时由于黏液表皮样癌确实属于少见癌种,我们也感觉有必要对MAML2基因融合以及黏液表皮样癌做出更多的科普介绍,所以准备了几个常见问题,逐一解答,以帮助更多的MEC患者!

1. 黏液表皮样癌为什么要做MAML2重排检测?

MEC病理学分类属于恶性涎腺肿瘤,而涎腺肿瘤在2022WHO分类指南中包含将近30种亚型,不同亚型的涎腺肿瘤发生率都比较低,形态学特征常有重叠,经常存在亚型诊断困难。MEC易与其他肿瘤相混淆,需要与鳞癌、坏死性涎腺化生、囊腺癌等相鉴别,避免误诊,尤其是低分化的MEC易与鳞癌表征相似,但MEC中一般无角化,黏液染色显示肿瘤中黏液细胞可有助于诊断。

随着分子学研究的发掘,MAML2基因融合在MEC中的发生率为40%-90%不等,但几乎很少见于其他涎腺肿瘤的亚型,所以MAML2基因重排可以作为MEC重要的分子辅助诊断标志物[3]。目前,CSCO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也推FISH方法学检测MAML2基因重排以确定黏液表皮样癌亚型,这尤为重要!

2. MAML2重排黏液表皮样癌有哪些融合亚型和病理特征?

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MEC出现染色体易位t(1119) (q21p13),导致11号染色体的MAML2基因第2-5号外显子断裂重排,并与19号染色体上的CRTC1外显子1融合,形成CRTC1-MAML2融合基因。约5%MEC存在染色体易位t (1115) (q21q26),形成CRTC3-MAML2融合基因[4-5]

在低级别或者中级别的MEC中,MAML2基因融合的发生率较高,而的MEC中很少见到MAML2基因融合,少数的MEC病例中存在EWSR1-POU5F1融合基因以及多个基因失衡,也导致频繁的肿瘤复发和转移现象。所以在分子指导的预后水平上,MAML2基因融合也是MEC患者预后良好的标志物。

研究表明,MAML2基因重排阳性的MEC患者与阴性病例相比,表现出良好的病理特征:如患者年龄较轻,肿瘤较小,淋巴结转移率、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均较低,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较长[6]

3. 黏液表皮样癌还需关注哪些治疗指标?

MEC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腮腺,属于唾液腺肿瘤,手术切除仍是治疗的治疗方案,但如果手术切除不完整,存在残留,导致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虽然MAML2基因融合常发于黏液表皮样癌且是其分子标志物,但它的靶向治疗药物尚未明确。参照NCCN唾液腺肿瘤指南,MEC治疗方案的选择因不同患者的疾病特征而异,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依据术后病理、分级、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选择放疗、辅助放疗或全身治疗。

全身治疗通常包含铂基础的化疗,另外,需关注雄激素受体阳性(AR+)患者的激素治疗:阿比特龙,亮丙瑞林等;基因变异指导的靶向治疗:NTRK融合(拉罗替尼、恩曲替尼)、RET融合(塞普替尼)、BRAF V600E(达拉非尼/曲美替尼)、HER2扩增(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恩美曲妥珠单抗、德喜曲妥珠单抗)等;免疫治疗: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陷(dMMR)和肿瘤突变负荷(TMB)指导帕博利珠单抗等。

在黏液表皮样癌一些分子突变和潜在靶向治疗药物指导上,佐治亚癌症中心近期在World J Oncol.期刊发表了综述介绍[7],提供了临床疗效证据。例如,ERBB2HER2)在MEC中扩增/过表达时,与HER2阴性的患者相比,死亡风险增加。在Agulnik等人的II期研究中,两例HER2阳性的MEC患者使用拉帕替尼均获得超过6个月的疾病稳定。

4. 肺黏液表皮样癌如何关注患者预后评估?

据统计,起源于气管及支气管浆液腺和黏液腺的肺黏液表皮样癌(PMEC)约占肺癌的0.1%0.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的回顾性数据显示[8]20172020年确诊的原发性46PMEC中,FISH法检测MAML2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80.4%,且多发于低级别PMEC91.7%33/36)。《肺癌小活检标本病理诊断规范专家共识》指出[9],肺原发的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涎腺型肿瘤常表达的p63p40CK5/6,与肺鳞状细胞癌存在交叉,应注意避免误诊。此外,分子检测已成为肺涎腺型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形态学诊断存在困难的病例应注意节约组织标本,留存足够的标本采用分子检测(MAML2MYB融合基因)有助于诊断。

PMEC的肿瘤分化程度影响后续治疗方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有研究总结[10]低级别MEC病灶多出现在肺中央,淋巴结转移罕见。而MEC病灶多出现在肺周围,通常边界不清,坏死比例更高,预后差,通常也表现出常见肺癌的表征,如胸膜浸润、淋巴结病变,甚至远处转移。

在治疗和预后上,该研究纳入的17例患者中,16例行手术切除伴淋巴结清扫,1例患者拒绝治疗,失访。16例患者中有6例接受辅助化疗,1例术后失访,其余15例术后常规随访5-89个月(平均30.6个月)。发现低级别MEC患者在完全切除后无复发或转移;所有患者均存活至随访结束。6MEC患者中有5例为复发或转移。1例确诊时胸膜浸润,术后7个月死亡;1例淋巴患者术后5个月淋巴结受累死亡;2例随访中复发,只有1名患者在随访结束前没有复发。

因此,通常病理诊断为高分化(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的恶性程度低,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而低分化MEC患者的治疗往往需要更加复杂的治疗方案。

另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新综述也总结道[11],在肺MEC的预后上,患者年龄≥50-60岁、肿瘤大小≥75px、病理分化差、Ki-67标记指数≥10%SUVmax> 6.5HER2高表达/扩增、PD-L1阳性、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临床特征均与预后不良相关,并得到了后续多篇相关文献数据的验证。

5. 肺黏液表皮样癌可以考虑EGFR-TKI治疗吗?

PMEC中,L861QEGFR基因常见的突变,约占25%5/20[14],提示EGFR-TKI可能是EGFR阳性PMEC患者的靶向治疗方案。然而,早在2008年就有研究报道了MAML2融合的PMEC患者,虽然患者EGFR表达正常也没有基因突变,对吉非替尼仍有一定的反应,后续也有多篇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治疗MAML2融合PMEC案例被陆续报道,提示对EGFR阴性的PMEC有效率较高[15-16]

2015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有案例报道[17],一名10岁男童因发育迟缓、咳嗽、间歇性发热等症状入院,支气管镜发现右侧支气管肿物阻塞气道,病理显示为IIIA期低级别PMEC伴淋巴结转移,基因检测显示EGFRALKKRAS等驱动突变均为阴性。临床评估患者手术及放化疗方案都不合适,参考既往的研究结论,给患者制定吉非替尼成人半剂量靶向治疗方案。患者服用吉非替尼18天后,胸部CT扫描显示肿瘤消失,右侧支气管重建术显示阻塞缓解,同时体重增加5公斤。术后1个月的胸部CT扫描显示肿瘤未复发,根据RECIST评估为肿瘤完全缓解(CR)。患者术后随访22个月(至2015328日),肿瘤均未复发。案例表明吉非替尼在EGFR野生型的PMEC患者中具有抗肿瘤活性,并且低剂量在儿童中安全性可控。

针对这种“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EGFR野生型PMEC患者”的意料之外,有研究通过体外细胞系的研究[18],阐述了内在机制关系,这可能与CRTC1-MAML2上调EGFR配体双调蛋白(EGFR-AREG)水平有关。AREGEGFR蛋白的配体,PMEC细胞系由于存在MAML2融合导致AREG表达并磷酸化表达EGFR。因此,抗体阻断AREG-EGFR结合或干扰EGFR激活的TKI药物就可用于CRTC1-MAML2融合阳性PMEC治疗。但值得说明的是,像这种EGFR-TKI治疗PMEC患者,暂未经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证实,目前的一些个案报道及机理研究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