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技术前沿 > 双特异性纳米抗体在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双特异性纳米抗体在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文章来源:健康界发布日期:2023-12-13浏览次数:16

源于肿瘤治疗的双靶点治疗理念也被广泛运用于免疫性疾病治疗,抗体药物是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主要药物。使用抗体治疗的免疫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炎性肠疾病、银屑病等自身免疫疾病。抗TNF 抗体是目前针对炎性免疫疾病成功的一类生物制剂,代表药物有Infliximab、Certolizumab 和 Golimumab等。包括纳米抗体在内的小型化抗体是目前许多在研究的优化型抗体方案(表3),这可能有利于缩短一些治疗性抗体的半衰期,通过减少抗体存留时间提高其安全性。

类风湿关节炎

TNF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病程中表现为不利的促炎和细胞毒性作用,阻断TNF生物制剂存在价格贵、副作用大和疗效普适性差等缺点。选择性抑制受体TNFR1信号通路可以极大程度降低TNF的促炎活性,从而保留受体TNFR2介导的有利免疫调节信号。据此,Steeland等设计将两个抗hTNFR1纳米抗体连接与抗白蛋白纳米抗体共同构建TROS。在动物模型以及在患者中进行评估表明,纳摩尔级TROS用量即可以抑制TNF/TNFR1信号通路。

IL-6作为多效性细胞因子在RA发病机制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van Roy等设计出能够高亲和且高效靶向受体IL-6R的双特异性纳米抗体ALX-0061,并将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以达到延长抗体半衰期的效果。通过猴子模型研究其药理学作用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单次静脉注射10mg/kg后,抗体血浆半衰期为6.6天,与血清白蛋白的半衰期相近。

家族性芬兰淀粉样变

家族性芬兰淀粉样变是由GSN基因(G654A/T)单点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van Overbelce等设计双特异性纳米抗体以8kDa淀粉样肽为靶点干扰MT1-MMP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可同时抑制胞内弗林蛋白酶(Furin)和胞外MT1-MMP活性,改善MT1-MMP酶对C68片段的连续裂解。在此基础上,选择腺病毒血清型9(AAV9)的基因治疗作为新的给药方案,构建AAV9-Nb11-FAF1;这种腺病毒载体的双特异性纳米体能够在淀粉样变小鼠体内成功表达并对肌肉收缩的减少有着很大改善。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抗反转录病毒疗法和有效的临床管理可使艾滋病转化成为一种慢性疾病,但这种治疗方法费用昂贵且存在许多副作用。Strokappe等将靶向非CD4bs表位的VHH(2E7)和靶向CD4bs的VHH(J3/3E3)进行连接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到腺病毒载体上,利用这一方法构建出抗HIV-1的双特异性纳米抗体。相较于等摩尔特异性VHH混合的毒株中和效力提高1 400倍,为抗HIV-1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治疗方法。

银屑病

银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认为抑制白介素-17(IL-17)的转录调控是有效的治疗手段。M1095双特异性纳米抗体能够有效地中和促炎细胞因子IL-17A和IL-17F,在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皮下注射该抗体并多次增加剂量后评估其对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M1095的用药剂量在高达240mg的条件下,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对其仍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银屑病的所有相关研究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败血症

败血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且缺乏特定的治疗方法。Steeland等研究出患者血浆内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和人源肿瘤坏死因子I型受体(hTNFR1)在败血症中的毒害作用。据此构建双特异性纳米抗体Nb70-alb-14,可同时阻断MMP8和hTNFR1。将该抗体分别在小鼠模型和患者中进行验证:在患者血浆检测中验证了其能够有效的抑制这两种介质,在小鼠中验证存活率提高28%,达到双重抑制治疗的效果,证实了该抗体具有治疗败血症的潜力。

双特异性纳米抗体在免疫性疾病中有更多的潜在应用价值。如涉及Th17细胞的免疫性疾病中,双封闭细胞因子IL-23及IL-17A比单独封闭IL-23或IL-17A更有效。由于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炎性因子的过表达,因此同时封闭多个炎性细胞因子能够防止免疫逃逸并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双特异性纳米抗体通过阻断配体或受体结合从而调控受体、清除靶细胞或激活受体等机制发挥靶向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