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69例动态心电图长R-R间距心电图及临床分析

69例动态心电图长R-R间距心电图及临床分析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08-01-25浏览次数:77185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中窦性心律与心房颤动(Af)中长R-R间距差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DCG中R-R间距≥2.0s者分为窦性心律组(A组)、持续性Af组(B组)及阵发性Af(C组),分别统计比较三组长R-R间距差异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结果 A、B、C三组长R-R间距分别为(4.17±1.24)s、(2.56±0.23)s、(8.85±1.12)s,组间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C组恢复窦性时无1例存在房室传导阻滞(AVB)。A、B、C三组平均每例24h长R-R间距出现次数分别为(919±298)次、(112.5±34.2)次、(633±187.1)次,组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三组中长R-R间距在22:00~06:00之间分别占50.7%、86.7 %、86.7 %。结论 长R-R间距出现频率及时限长短差异与不同心律有关,长R-R间距多发生在夜间,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窦性停搏 心房颤动 房室传导阻滞 隐匿传导 长R-R间距

       动态心电图(DCG)中,在不同病因、不同心律其长R-R间距出现的频率及长度等有明显差异。本文将69例长R-R间距分为窦性心律(A组)、持续性Af(B组)、阵发性Af(C组)三组,对其长R-R间距及其差异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讨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69例选自我院2006年5月~2007年7月住院及门诊DCG中伴有≥2.0s的长R-R间距者,男性42例、女性27例。A组34例,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29~90(平均65.1±5.8)岁。B组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46~92(平均65.4±7.8)岁。C组9例,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44~80(平均68.8±2.8)岁。69例中冠心病(1例伴二度AVB)17例,病窦综合征(SSS)1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0例,冠心病合并SSS 7例,风心病6例,高血压及高血压心脏病5例,晕厥原因待查3例,心肌炎(1例伴二度AVB)2例,心悸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甲亢、夜间胸闷、带状疮疹各1例。其中SSS及冠心病合并SSS均在A组,风心病及高血压或高血压心脏病均在B组。

    1.2  方法  采用美国MGY  HOLTER12·NET3导动态心电记录仪24h全程记录。患者同时记录生活日记。回放自动检出≥2.0s  R-R间距的时限、出现时间、次数及各类心律失常。以上经人机对话后确认。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心室率  24h A、B、C三组小心室率分别为29~51(平均34.8±3.2)、30~47(平均34.7±3.1)、28~47(平均35.1±2.9)次/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心室率分别为75~147(平均103±14.5)、80~219(平均152.4±28.1)、116~208(平均154.1±21.4)次/分,A组与B、C组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B、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心室率分别为46~96(平均61.9±6.9)、50~90(平均76.1±12.1)、62~23(平均75.0±5.8)次/分,A组与B、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B、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24h≥2.0s长R-R间距平均每例发生次数A、B、C三组分别为1~4354(919.0±298.0)次、1~786(112.5±34.2)次、2~2588(633.4±187.0)。各组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各时间段各组每例平均发生长R-R间距次数见表1。表1  各时间段各组每例平均发生长R-R间距次数从表1中可见,22:00~06:00时段,A组发生次数占总数的50.7%,B组占85.1%,C组占86.7%,B、C组分布多集中在夜间,A组分布较B、C组相对离散。

    2.3  各组≥2.0s在各时间段发生例数见表2。表2  各时间段R-R间距次数≥2.0s发生例数从表2中可见,在22:00~06:00之间A组发生次数占总数的57.7%,B组占81.0%,C组占57.4%,A、C组在各时间发生长R-R例数均较B组相对离散。

    2.4  各组中长R-R间距出现的时间段见表3。 表3  长R-R间距出现时间段 A组中长R-R间距67.6%(23/34)出现在0:00~06:21之间,B组出现在23:59~06:47之间,C组66.6%(6/9)出现在23:03~4:22之间,余3例出现在10:38~14:26之间。

    2.5  各组长R-R间距均值比较  A组2.0~20.0(4.10±1.24)s,B组2.0~3.3(25.6±0.23)s,C组3.7~14.0(8.85±1.12)s,呈C组>A组>B组,三组间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

    2.6  长R-R间距出现与体位及临床症状的关系,A组中1例女性70岁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于10:33出现全心停搏长达20s,1例女性84岁冠心病合并SSS,于06:21R-R长达10s,为阵发性三度AVB。C组1例男性77岁冠心病,于14:26全心停搏长达14s。上述3例均处于卧床休息状态,并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症状,未发生阿-斯综合征。其余长R-R间距者均无明显自觉症状。

    2.7  引起长R-R间距原因

    69例中SSS占27.5%,慢室速率Af占24.6%,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20.3%,快室速率Af后占5.8%,阵发性二~三度AVB占8.7%,阵发性Af终止后占5.8%,阵发性房速终止后占7.2%。

    2.8  合并其他心律失常

    以房性期前收缩(含频发、连发、未下传)、室性期前收缩(频发、连发)、交接性逸搏及逸搏心律、阵发性房速、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多见。71%合并3种或3种以上心律失常。A组中阵发性二度~三度AVB 3例,阵发性窦性停搏代之以交接性逸搏心律8例(过缓3例)。房性逸搏心律3例、室性逸搏心律2例。B组短阵性室性逸搏心律4例。C组短阵性交接性逸搏心律5例(过缓2例)。3例晕厥原因待查者中,A组1例36岁男性,DCG中24h长R-R间距仅发生1次,为2.07s(05:44),短阵高度AVB及全心停搏1例女性,48岁,共发生长R-R间距3557次,长为6.9s(0:15)。C组1例女性59岁,共发生长R-R间距1913次,长12.8s(02:37)为短阵性全心停搏。

    3  讨论

    本文三组中长R-R间距的均值、平均每例24h出现次数及各时间段分布比例,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与心律有关。出现以上差异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B组由于持续性Af,交接区长期处于快而不齐f波的不同程度生理性干扰和隐匿传导,已逐渐适应,不应期也相应缩短,f波下传的机率相对增多,故长R-R间距出现率及长度相对少而短[1]。B组中长R-R间距为3.3s,与文献报道很少超过4.0s相似[2];②A、C组中长R-R间距较多,可能与频发短阵性窦性停搏、阵发性房速及阵发性Af终止后、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及短阵性全心停搏等有关;③由于A组没有Af干扰及SSS病例较多,出现短阵性窦性停搏及全心停搏与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等有关;④由于突然出现阵发性Af的干扰,超速抑制了下级起搏点,使处于“休眠”状态的下级起搏点不能即时发挥起搏作用,故导致阵发性Af终止后出现过长的R-R间距机率较多。

    长R-R间距发生于夜间睡眠状态较多,可能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交接区不应期延长,传导缓慢,对快而不齐的f波更易发生明显的干扰性阻滞或连续的隐匿传导,影响f波下传,同时也抑制了下级起搏点激动的发放[3]。SSS患者病变除累及窦房结、窦房交接区外,还累及心房、房室交接区等,使自律性降低或舒张期自动除极化难以达到阀电位而丧失自律性。过长的全心停搏,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缺氧而影响下级起搏点自律性的形成。快速性房速对窦房结及其下级起搏点超速抑制,使A组发生长R-R间距的次数及例数均较B、C组离散。夜间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窦房结、房室交接区等各级起搏点的兴奋性、自律性更低,发挥起搏作用更差,故A组夜间又较白天长R-R间距发生率相对更高。

    Af伴长R-R间距多为生理性,合并二度或高度AVB可能性很小。蔡力等[4]对20例风湿性心脏病Af伴长R-R间距者复律后电生理检查,结果复律后除1例存在一度AVB,1例窦房结功能异常外,其余18例经电生理检查,房室结功能正常。钱秉源等[2]报道83.15%心室停搏>3.0s时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有一过性头晕或黑曚。出现症状主要取决于心室停搏时间长短、频率及心室停搏时患者的体位、状态(睡眠或请醒)及脑血管情况等。本文1例卧床时全心停搏长达20s仅出现头晕、心慌、出汗,未发生阿斯综合征,实属少见,可能与适应了长期缓慢心率有关。钱秉源等[2]观察认为心室停搏>3.0s患者,其预后取决于基础心脏病及心衰。对于Af、AF患者不必要安装起搏器。对SSS患者出现>3s者是否安装起搏器,应结合是否存在与心室停搏相关的症状、基础心脏病及心功能状态而定。因此虽有心室停搏>3.0s,但无症状的SSS患者即使有>3.0s的心室停搏,推迟安装起搏器是安全的,因安装起搏器只能改善临床症状,不能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吴伟.47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动态心电图分析.实用心电学杂志,2007,16(2):87

2 钱秉源,王龙华,王健平.心室停搏大于三秒的临床意义及起搏器应用的商榷.中华内科杂志,1998,37(3):162

3 何方田.心室停搏103例动态心电图分析.浙江医学,27(3):195

4 蔡力,罗莹,郑竹虚,等.风湿性心脏病房颤伴长R-R间歇的心内电生理研究.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0,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