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民族语言对人群疟疾认知的影响

民族语言对人群疟疾认知的影响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08-01-30浏览次数:74807

【摘要】    目的 从人类学角度研究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对“疟疾”一词的认知和理解,分析由此可能对疟疾防治带来的潜在影响。方法 采用医学人类学的专题性访谈进行调查。结果 全省25种少数民族,共10种少数民族还保留有对疟疾的独特词语,而含义各不相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对疟疾病采取的态度和防治方法的选择。结论 应从社会文化背景角度出发,了解不同人群对疾病的认知, 探讨对病痛的体验、描述和解释,从而制定疾病应对措施。

【关键词】  疟疾 民族语言 疾病认知 医学人类学

  The Influence of Ethno Language on People's Perception to Malaria     
      
  XIA Min,ZHANG Zaixing,WU Chao,et al.

  Yunnan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Simao,665000,  China

  【Abstract】  ob[x]jective  To study how malaria is called and its meaning in ethnic groups' languages and also its potential influence for malaria control in Yunnan. Method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focus group discussion of medical anthropology. Results  10 ethnic minorities gave the answers in Yunnan among 25 ethnic groups investigated. The understandings of malaria among those ethnics exist differences that can affect their attitudes to malaria and selection of treatment, and may influence local control of malaria. Conclusion  It is an approach to know different group's perception on disease by studying their social-cultural background, consequently to set down measures for disease control.

  【Key words】  Malaria; Ethno language; Perception to disease; Medical anthropology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同时也是疟疾高发的地区。全省各民族间人口分布、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教育及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他们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对事物有不同的感知和认识,对同一种疾病的称呼和理解也有不同;而处于边境及内地疟疾流行区的少数民族,自身对疟疾的理解和看法是否存有不同?这种不同是否会使其在应对疟疾病时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基于这一想法,从人类学角度对云南少数民族进行了“疟疾”词汇相关情况调查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云南省25种少数民族为访问调查对象,集中选择居住或靠近疟疾流行区的当地常驻居民进行访问。选择知识广、有代表性、年龄较大者。每个民族至少调查1个自然村,每村调查3~5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医学人类学的定性方法逐个对调查对象进行专题性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让被访者谈谈本民族对“疟疾”的叫法或称谓及所包含的相关含义。访问者详细记录相关信息。

  2  结果

  2.1  访谈基本情况 
   
  对176个自然村的708人进行了访问调查,男性460人(64.97%),女性248人(35.03%)。被调查的民族,有的由于人口少、长期和周围的汉族等其他民族混杂居住,语言、习惯等方面已被同化,故不再使用或根本不会本民族的语言,如富源的水族虽然仍保留自身的风俗习惯,但语言已被汉化,70~80岁的老人也说不上来几个水族语单词;通海的蒙古族已不会自己的语言,但能说汉语、苗族语、瑶族语等,因其周围就混杂居住着这些民族;有的虽然保留本民族语言,但多数人已说不出某种称呼的具体含义,只作为一种习惯叫法传承下来,如白族:知道疟疾的叫法却不知道其代表的含义。
   
  调查发现,有10种民族还保留有对疟疾的独特词汇,并各自对“疟疾”的叫法和相关含义作了解释,他们分别是哈尼族、傣族、布朗族、拉祜族、佤族、苗族、瑶族、壮族、傈僳族和怒族。

  2.2  各民族语言对疟疾的叫法及含义 
   
  拉祜族(澜沧县):“napepe” (汉语拼音谐音)(na病,pepe发抖)。得此病的严重病人,其舌头会裂开而死亡。
   
  佤族(西盟县):“saihui”(sai疾病和疼痛,hui来得快)。得此病的人一般不会死,有贫血症状,脑子会不好用。
   
  哈尼族(金平县):“mixipa”(pa发热)。是会发冷发热的病,严重的会死人。
   
  布朗族(勐海县):“huahui”。认为如果得疟疾的人不及时救治,时间长了就会变成残疾,肠子被病菌咬断致死。
   
  苗族(金平县):“wangnuo”。生病的人腰疼,但不发抖,会晕倒,能导致人死亡。
   
  瑶族(河口县):“buzhuangleng”(zhuang发冷)。病人会头疼,需要喝很多的水,治不好就会死。
   
  怒族(福贡县):“napi”(na病)。得此病的人如同得感冒一样,不久就会好了,不会死人。
   
  壮族(马关县):“bangfa”(bang得,fa摆子)。认为疟疾并不是严重的疾病,不会引起死亡。
   
  傈僳族(福贡县):“qiuhe”(qiu发抖,he疫病)。
   
  傣族(潞西市):“genglao”(geng冷,lao冷得发抖,过后热)。

  3  讨论
   
  在一定意义上,如果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的所做和所想,那么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人们对一个词的理解、意象形成,由词产生的联想不能超出他们已有的知识范围和经验结构。同一个疾病词汇,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头脑中反映出的意象和联想可能不同,其采取的态度和表现也会不同。在一个民族看来是普通的事物,而对另一个民族可能是致命的。
   
  从调查结果看,云南某些少数民族对“疟疾”一词的理解和看法确实存在不同。不同民族对“疟疾”的理解与其居住地的环境有着相关性,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某些民族语言中的“疟疾”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能导致病人死亡,而这些民族又恰好长期生活在疟疾发病高的地区。如澜沧县的拉祜族、勐海县的布朗族、河口县的瑶族等,他们认为疟疾是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大、会死人的病,得这种病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没力气干活、没钱看病,经常给其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困扰和麻烦。而据1999~2001年的云南省疟疾疫情数据显示,以上3县一直存在当地恶性疟疾病例报告,尤其是河口县,疟疾发病率3年均排在前10位县的行列[1]。②从某些民族语言对“疟疾”的理解上看,他们认为疟疾这种病和感冒发烧是一回事,只在发病程度上略重。这些民族的居住地大多处在疟疾时有发生、有良好蚊媒孳生环境的地区。在福贡的怒族语和马关的壮族语中,把疟疾视为一般的疾病,等同于发烧、感冒、头痛。他们认为疟疾不会给自身健康造成太大的危害,没必要在这种病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金钱,随便治治就可以了。③一些经常发病民族中的某些人群对“疟疾”的理解中没有包含发热的意思。这些民族一般都有其他专门用来描述发热/发烧的词汇。如福贡县的傈僳族语中,疟疾被称为“qiuhe”(qiu发抖,he-疫病),所以“qiuhe”中没有发热的意思,发热被称为“guoduica”。在已有的对西盟县佤族疟疾情况的调查中,大多数佤族村民知道疟疾症状并且把发热列为首要表现,但佤族语中发热有专门的词汇“guikuai”(gui发热的,kuai- 身体)表示,疟疾在有些人的描述中没有发热的意思,因此仍有大约1/3的人认为发热不是疟疾的症状[2]。而根据疟疾发病的临床症状,发热恰恰是疟疾尤其是间日疟发作的明显症状。
   
  各民族对“疟疾”一词的理解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疟疾采取的态度和对防治方法的选择,从而对疟疾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造成一定危险因素的存在。尤其在疟疾发病虽然不高、但依然有潜在危险因素地区的少数民族,对疟疾病未足够重视,不能建立积极的防护意识;一旦当各相关因素蓄积到一定程度,导致疟疾发病增多甚至暴发时,他们将可能处于一种不知所措、无力应对的状态。疾病预防中有关危险因素的消除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环境状况[3]。云南各少数民族存在的此类意识现状会给当地的疟疾防治造成某些消极的影响。要防止这种情况,就要求当地疟疾防治机构和工作人员积极采取针对措施,并寻求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广泛开展与现行防治措施相结合的健康宣教活动,加大防病御病的宣传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对疟疾的正确认知,通过改变人们的认知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医学人类学认为,疾病作为个人的遭遇亦是社会文化的构成;人体疾病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病理生理现象,它作为社会的符合表征,隐喻着人们对于疾病的不同文化理解及其疾病的文化实践;人们对于疾病的发生方式及其病征的习俗反应和体验在不同文化中各不相同[4]。基于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要了解不同人群对疾病的理解和认知,可从其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综合考虑语言、习俗、礼仪、禁忌等方面,来探讨病人和家庭对病痛的体验、描述和解释,认识社会文化如何影响人类健康行为,从而根据这些知识制定应对措施,防治疾病。

【参考文献】
   [1]李华宪,张再兴,周新文,等.云南省1999~2001年疟疾流行现状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3,16(2):8992.

  [2]许建卫,夏敏,陶红,等.云南西盟佤族对疟疾的认知情况[J].中国热带医学,2004,4(5):705707.

  [3]彭先导. 人类学与流行病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跨学科探索[J].医学与哲学,1995,16(9):464466.

  [4]王曙光,张胜康.疾病的文化隐喻与医学人类学的哲学鉴别解析[J].医学与哲学,2002,23(9):2225.

作者:夏敏 张再兴 吴超 许建卫

作者单位: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云南 思茅,6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