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市场分析 > 医疗影像设备发展需要技术更新和学科融合

医疗影像设备发展需要技术更新和学科融合

文章来源:中国医药报发布日期:2010-11-29浏览次数:60952

小到床旁B超,大到64排CT,影像设备在医院医疗设备中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正如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戴建平教授所说:“影像设备作为一个综合平台,对医院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政府坚定地推进新医改的过程中,中国可能会在不久的未来成为全球大的医疗设备市场和制造国。然而,面对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促进该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效提高影像设备的使用效率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在近日国药励展举办的2010年中国医学影像战略研究高峰论坛上,专家们提出,应该通过技术更新和学科融合促进医学影像市场健康发展。

不可或缺的综合平台

  “医学影像设备是医院医疗设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不仅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为临床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平台。”中国医科大学二院党委书记、中华放射学会常委郭启勇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大型综合医院每年用于影像设备的采购金额占医院全年收入的5%左右,“其中,超声与普通X射线是基本的设备,必须满足,彩超和三维/四维超声是锦上添花,足以满足临床整体的需求。同时,CT日渐成为二级医院以上的必备设备,64层CT已经成为三级以上医院的标配设备”。

  但是,不菲的影像设备投入能否给医院带来可靠的收益呢?在近日国药励展举办的2010年中国医学影像战略研究高峰论坛上,与会的医院院长们一致认为,在大型综合医院,CT、PET、DSA等大型设备的投入产出比是“比较划算的”。郭启勇更是用实例来说明——一家三甲医院在2005年购进了价值300万元的超声设备,同年检查收入为315万多元,第二年检查收入为350万元,之后的几年检查收入增长到700万元/年,5年累计达到了5倍的投入产出比。“即使算上折旧,影像设备仍然对临床工作和医院经营有很大贡献。”一家三甲医院的院长表示,即便是普通X射线照像这样的常规检查,通过增加设备、提高数字化程度,都能够大大提升检查的效率和准确度,给临床诊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不过,也有专家透露,北京市发改委曾调研影像设备的使用情况,三甲医院的设备使用率和完好率是的,设备每天从早到晚,几乎接近24小时运转;但是,同样的设备在一些二级医院的使用率却很低,同时伴随资源浪费、设备闲置、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医院的管理者来讲,应重点考虑影像设备的有效利用问题。”在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戴建平看来,加快设备更新并做到合理配置日显重要,医院应力求把设备大限度地用好,把投入资金大限度地用好。

技术更新推动产业融合

  “这种跟听诊器一样可以随身携带的B超设备,我希望今后临床医生也能用上。”戴建平对影像设备领域未来的技术更新充满了期待。目前有企业生产像磁带一样大小的无线数字监测仪,他认为,“这样的移动无线设备可以将医院诊疗的边界大大拓展”。

  “技术发展已经大大推动了临床诊疗的效率。”郭启勇以X射线照像设备举例,数字化成像设备DR的效率大概是CR的一倍,可有效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诊断效率,满足数据传输共享等临床需求。“尤其在急诊急救中,CT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医疗手段。”郭启勇认为,大型医院应该为急诊配备CT,CT检查量大的可配备2台,大型综合医院的CT主力机型应该为64层CT,科研性医院应配备64层以上的CT。

  新技术给医学影像学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来自我国台湾省双和医院的吴志雄院长介绍,台北医学大学目前有7个学院、3个附属医院,全部实现了无片化的影像数据传输。“每位主治医师有自己的虚拟空间,用于储存各种影像学的检查报告。对于异常部分,系统会自动发送简讯给这位医生。即使他在家里,也可以通过网络看到病例,甚至参加紧急会诊。”据悉,台湾省设立有集中的影像交换中心,双和医院可以把自己的影像检查传输到交换平台,便于病人周转和会诊时的资料传送。吴志雄认为,远程技术的完善给影像学发展带来更大空间,“我们可以在时间评估空中转诊的必要性,甚至可以派出急救直升机到昆山接诊。”

  专家认为,影像学未来将会套嵌在医院管理、IT技术和咨询业的整体解决方案中。“设备会越来越先进,但如何把先进的设备与信息服务系统整合在一起更加重要。”东软集团副总裁卢朝霞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医疗行业增速远远高于GDP增长,2008年到2010年大型设备增速达27.8%,并且逐渐从大中城市向乡镇医院普及,客户需求正在从单一的设备需求向服务、教育、咨询、培训的全方位需求发展。正因为此,在沈阳成功推出健康管理方案后,东软又进入唐山5140多个村,在每个村安装了多功能一体机,采集730万居民健康信息。“下一步,东软将在海南、无锡、宁波、郑州、鞍山等城市推广‘健康管理,健康城市’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