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龙氏手法治疗环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72例观察

龙氏手法治疗环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72例观察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2-02-15浏览次数:40415

作者:孙建峰,段俊峰  作者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康复理疗科,广东 广州

  【摘要】 目的 观察龙氏手法治疗环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对72例颈性眩晕的患者经三步定位诊断明确环枢关节错位所致者,运用龙氏手法进行复位。结果 :46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63.9%,有效率达。结论 龙氏手法能够整复环枢关节错位,从而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

  【关键词】 颈性眩晕;环枢关节错位;手法复位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人,且有年轻化趋势。临床表现以头晕为主,重者可出现猝倒,伴有呕吐、头痛、颈肩部不适、视物模糊、失眠、耳鸣、心慌、汗出等症状,颈部活动时诱发或加重。我院采用龙式手法整复环枢关节错位所致眩晕患者7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病例均为2006年11月—2008年1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康复理疗科就诊的门诊患者,共计72例,其中女38例,男34例,年龄25~69岁,其中30岁以下9例,30~39岁22例,40~49岁17例,50~69岁24例。病程短者1天,长者2年半,其中1月以内24例,1~6月17例,>6月~1年12例,1年以上19例。症状均以头晕为主,颈部活动时诱发或加重,其中猝倒7例,颈肩部不适57例,恶心、呕吐46例,头痛35例,视物模糊20例,失眠18例,心悸13例。触诊:双侧环椎横突、枢椎小关节位置关系不对称,局部压痛。所有患者均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片,X线张口位片可见:寰枢关节半脱位;环齿侧间隙左右不等宽;环椎两侧下关节突外连线不在同一水平线;环椎两侧块不等大;枢椎齿状突中轴线与棘突中轴线不重叠;环枢关节面不平行;正位片可见棘突偏向一侧;侧位片可见环椎“四边征”、“三边征”、枢椎可见“双边征”或“双突征”。

  1.2 诊断标准 采用龙层花等[1]提出的“三步定位诊断”,即症状、触诊、X线检查均定位于环枢关节。神经定位(症状)诊断根据其症状分析脊神经根、椎动脉损害部位;触诊包括横突、关节突及棘突;关于寰枢椎错位的X线诊断无统一标准,临床常规诊断标准不适用于“错位”诊断,故我们采用上述的X线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排除骨折、肿瘤、严重骨质疏松及内科病症所致眩晕(如:高血压眩晕、梅尼埃病等)。部分患者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颈椎磁共振、椎动脉造影及五官、眼科相关检查。

  1.3 治疗方法 常规放松患者颈肩部肌肉,以拇指揉法为主,掌揉为辅,以枕后小肌群及两侧与寰枢椎相连接肌肉为主,以缓解肌肉紧张,约5~7 min,然后根据寰枢椎不同的错位方式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法,旋转式错位应用仰头摇正法,侧摆式错位应用侧向搬正法。

  仰头摇正法: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手托枕部并用拇指置于患椎偏歪侧横突后方,使头作上仰,(仰头可使颈2以下椎体后关节紧闭成“定点”)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其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大角度时,术者双手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常有“喀哒”声。复位时的手法要点是:应仰头≤20°,转头≥30°的姿势,闪动力方向是向外上方[1]。

  侧向搬正法: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托住其颈后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向隆起处,另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紧贴其面部, 双手合作将其头部先牵引并渐屈向健侧后屈向患侧,当向患侧搬至大角度时,“定点”拇指不放松,与“动点”手同时做—搬、按、牵联合“闪动力”,有时病人可听到关节弹响声[1]。

  复位结束后,重新触诊双侧横突或关节突,如关节复位不完全可重复复位1次,以定点手拇指置于错位关节突后方,动点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紧贴其面部,双手同时用力向后做—颈椎手法平牵,同理再做对侧。1次/d,10次为1个疗程。

  以上关节复位的标准是症状好转、消除,触诊颈椎横突、小关节对位正常,切勿追求响声,甚至以响声为复位标准,以避免发生矫形过正而伤及患者。

  1.4 疗效评定 :眩晕症状消失,颈部活动正常,恢复正常工作,随访3个月无发作;显效:眩晕症状基本消失,颈部活动基本正常, 长时间劳累或颈部活动不当时诱发轻微头晕,可坚持日常工作;有效:症状减轻,治疗后症状消失,但颈部稍大幅度活动再次诱发头晕,对生活工作有影响;无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46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0例,短疗程1次,长2个疗程,治愈率:63.9%,显效率:88.8%;有效率:。

  3 讨论

  目前对于颈性眩晕的病因、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在各种学说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交感神经机能亢进及颈部本体感觉紊乱被认为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机制。龙层花等认为颈性眩晕主要是由上颈椎错位引发[1];刘景辉等临床研究认为环枢关节错位是导致颈性眩晕的重要原因,且手法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于红等通过手法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行经颅多普勒检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椎动脉的搏动指数较前有明显提高[3]。本研究病例均经三步定位诊断,终确定为环枢关节错位导致眩晕,经龙氏手法复位后有效率达。因此,寰枢椎错位是导致颈性眩晕的重要原因,运用龙氏手法复位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环枢关节结构及生物力学的特点使其容易发生位置改变,解剖上与椎动脉及颈交感神经关系密切,这些因素决定了其与眩晕发作密切相关。环枢关节为颈椎活动的枢纽,颈椎旋转运动的50%由其来完成,屈伸运动的一半左右与环枢关节有关[4],当环枢关节周围软组织受到长期静力性或累积性的慢性损伤,其组织便发生变性、机化,形成粘连、瘢痕甚至挛缩,致使环枢关节双侧肌力不平衡,从而造成环枢关节错位。椎动脉自环椎横突孔穿出后,绕过环椎侧块后方,跨过环椎后弓的椎动脉沟,转向上方,经枕骨大孔进入颅骨,此段椎动脉走行复杂,弯曲较多,倪文才进行尸体解剖发现:椎动脉在枢椎横突孔至枕骨大孔的行程中就有6~7个弯曲[5];陈仲强观察到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寰枢椎段在头颈转动时可发生梗阻或狭窄[6]。因此,椎动脉容易因环枢关节结构紊乱而影响供血。

  颈部交感神经分布相当广泛而又复杂,颈上神经节位于第2颈椎横突前方,易受环枢关节错位或炎症刺激的影响,其发出节后纤维外侧支中有部分分布于环枢关节滑膜囊及其周围组织,部分参与形成了椎动脉周围神经丛,这些交感纤维互相交通,环枢关节炎症可因此影响椎动脉丛,使椎动脉收缩痉挛[7],从而导致眩晕的产生。

  总之,环枢关节由于其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的特点,易发生环枢关节错位,或进一步导致局部炎症,从而影响到椎动脉及(或)交感神经,引起眩晕等临床症状。

  由于部分病人体质较瘦弱,颈部肌肉相对松弛,或者患者错位时间较长局部劳损,手法复位后,当患者头颈部正常活动时易再次出现寰枢椎错位,也就是说治疗后易复发。我们在治疗过程中针对这些病人多在手法复位后加用水针治疗,水针疗法可重新稳定颈椎,并能够修复劳损组织。水针多选取病椎棘间韧带、椎旁夹肌、半棘肌、多裂肌为注射点,药物选用10%葡萄糖和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本组病人中共11人加用水针疗法,其中8人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因此水针的有效率达到72.7%。临床中针对容易反复发作的患者配合水针疗法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龙氏正骨治脊疗法是由龙层花、魏征以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进行革新形成的一套治疗脊柱软组织损伤、脊椎关节错位、关节滑膜嵌顿、椎间盘突出及肥大性脊椎炎等病症的手法[1]。具有稳准、轻巧、无痛、安全、有效等特点。通过三步定位诊断明确寰枢椎病变,并根据诊断得出的错位方式选择相对应的正骨手法,手法操作严格按照上述规范要求,避免了盲目扳颈带来的危险性,具有规范、安全、有效、易学等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