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45例临床分析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45例临床分析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2-07-27浏览次数:35754

  作者:边亚博,齐红  作者单位: 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市医院妇产科
  子宫肌瘤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盆腔良性肿瘤,过去多以手术为主,近年来研究认为,子宫能产 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有内分泌功能,参与体内生殖、生理及病理过程,绝经前切除子宫者即使保留卵巢,也常引起更年期综合征、冠心病及骨质疏松症的提早出现,因此药物治疗子宫肌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对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进行了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1月间,在我院门诊经盆腔检查及B超检查证实为子宫肌瘤者共45例,年龄35~55岁,平均42.77±6.23岁。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增多,周期延长,痛经,下腹坠胀等,肌瘤体积大8.3cm×8.1cm×7.2cm,平均4.2cm×3.4cm×5.0cm。

  1.2 用药方法及治疗 应用米非司酮25mg,自月经来潮第2天开始,每日1次,睡前口服,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

  1.3 临床观察指标 (1)盆腔B超及妇科检查监测肌 瘤体积;(2)激素测定:于用药前黄体期和用药后3个月后,各进行一次放射免疫法测定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各激素测定的批内、批间误差均小于10%;(3)症状监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服药期间所有患者均闭经,仅1例阴道有少许不规则出血,停药后2~5周月经开始恢复,其中停药2周恢复者有2例,占4.4%;停药3周恢复者21例,占46.7%;停药4周恢复者10例,占22.2%;停药5周恢复者12例,占26.7%,有痛经者9例,占20.0%,用药后痛经均有减轻或消失,9例中月经恢复后痛经复发者6例,占13.3%,3例痛经消失,占6.7%,但复发后痛经程度较原来有明显减轻。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例

  2.2 治疗后肌瘤体积变化 米非司酮治疗后肌瘤体积大为7.4cm×3.7cm×5.2cm,平均体积为3.0cm×2.5cm×2.4c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肌 瘤体积缩小>20.0%以上者有41例,占91.1%,≤20%者4例,占8.9%。

  2.3 激素测定 所有患者用药后无1例肝、肾功能异常。用药后FSH、LH、E2、P的平均浓度均较用药前下降,但以E2和P下降明显。用药前后激素水平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 表2 用药前、后血清激素变化

  2.4 副反应 用药后感恶心、食欲减退、嗜睡14例,占31.1%;潮热6例,占13.3%;性欲减退2例,占4.4%;23例无任何不适反应,占51.1%,停药后均恢复正常。

  2.5 随访 6例因临床征象改善不明显而手术,病理检查均为子宫腺肌病。其余患者停药后所有副反应均消失,3个月后复查,子宫无明显增大,停药6个月后肌瘤又见生长者8例,占17.8%。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具有雌激素受体(ER)与孕激素受体(PR)的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以往认为肌瘤的发病主要与雌激素有关,但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孕激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亦具有重要作用。米非司酮是一种作用在受体水平的抗孕酮和抗糖皮质醇的类固醇,通过与PR结合达到阻断孕酮作用的目的,初该药主要用于终止早孕,近年来研究发现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肌瘤亦有相当的疗效。

  米非司酮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抗瘤效应:直接对抗孕酮活性或抑制PR基因的表达;抑制子宫肌瘤组织中上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减少子宫动脉血流[1,2]。使用米非司酮后孕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能直接影响组织中孕激素受体数量,故它能阻断孕激素的作用,其靶器官是子宫内膜,特别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它能取代体内P与其受体相传播,因而抑制P活性,继而卵巢黄体溶解,体内P和E2水平也随之下降。本研究中口服米非司酮后P降低近3倍,肌瘤缩小,也进一步证实了在缺乏内源性P时,该药可诱发一种无周期性激素模式,导致排卵停止。此外,又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破坏了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促使子宫肌瘤退缩,并诱发闭经,且其副作用较轻。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有一定效果,因而是可行的,为子宫肌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尤其用于近绝经期患者,减少了手术率及因手术带来的问题,丰富了保守治疗的方法,使其能安全进入绝经期,是一种更为经济,更有前途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