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强骨胶囊配合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临床研究

强骨胶囊配合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临床研究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3-09-22浏览次数:24721

   作者:徐卫国,陈圣华,鲁光钱,龚建程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瑞安,325200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强骨胶囊,降钙素
  笔者应用强骨胶囊配合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5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09 年3月,我院骨科共收集骨质疏松伴胸腰椎骨折150例,均经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和X线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伴胸腰椎骨折。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龄58~84岁,平均65岁;病程1~9天,平均3天;对照A组50例,男17例,女33例,年龄55~82岁,平均66岁;病程1~8天,平均4天;对照B组50例,男17例,女33例,年龄51~90岁,平均68岁;病程1~7天,平均3天。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均衡,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1]:T值>-1为骨量正常;-2.5

  2治疗方法

  三组均采用骨折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降钙素鼻喷剂喷鼻,1次10IU,1天1次,连用30天;此后隔天1次,连用30天;后隔周1次,1次10IU,连用120天;同时口服强骨胶囊,1次1粒,1天3次,连服6个月。对照A组在骨折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降钙素鼻喷剂喷鼻(用法、用量、用药时间同治疗组);对照B组在骨折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强骨胶囊(用法、用量、用药时间同治疗组)。观察指标:观察每组用药前后临床疗效,骨密度(BMD)及骨转换指标的变化。骨转换指标及骨密度的测定方法: 血清学指标采用空腹,清晨抽血测定血中骨钙素(BGP)及肝肾功能,BGP采用放射免疫药盒测定;Ca2+ 、P2- 、碱性磷酸酶(ALP)等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骨密度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显效:压缩椎体大部分恢复正常状态,骨折愈合,腰部无不适,功能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好转:骨折愈合,腰痛基本消失,腰段外观及椎体形态较治疗前改善;未愈:局部疼痛,局部畸形无改变,功能障碍。
  3.2临床疗效三组患者均在骨折4周后复查X线,之后每隔2周拍片1次。治疗组50例中,显效42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对照A组50例中,显效33例,有效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对照B组50例中,显效28例,有效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6%。三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
  3.3三组治疗前后骨密度(BMD)及骨转换指标变化治疗前三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复查,治疗组ALP、BGP优于对照A、B两组(P<0.05),见表1。
  4讨论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的“骨痿”、“骨痹”范畴。中医认为,年老肾虚精亏,髓海空虚,不能营养筋骨,骨质脆弱,易于骨折,故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发展根源。强骨胶囊主要成分骨碎补具有接骨续损、强筋壮骨、补肾活血的功能。药理研究表明,骨碎补总黄酮是骨伤科传统中药骨碎补的有效成分,具有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维持骨微结构的完整度,抑制骨关节软骨病变,镇痛抗炎,降低血黏度的作用。骨碎补总黄酮还可提高患者下肢肌肉的力量,减轻骨骼负荷,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骨形成;增强骨的矿化;改善骨调节激素的紊乱状态 [3,4]。降钙素是以骨为靶细胞的生物活性多肽类激素,具有作用于破骨细胞受体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抑制破骨细胞功能而抑制骨吸收及治疗骨痛的作用。能降低椎体骨折,中枢性止痛作用可能与增加β内啡肽释放以及对下丘脑有直接作用,促进PGE2合成,减少钙离子流出细胞有关。适合有严重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患者。
  本组结果表明,强骨胶囊配合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在缓解疼痛及促进骨折愈合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独用强骨胶囊或降钙素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76.

  [3]徐立刚.骨与关节病中医外治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54-56.

  [4]刘章碌,黄建国,刘镇江.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机理和预防的探讨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