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穴位埋线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

穴位埋线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3-05-25浏览次数:28138

作者:潘文斌,方永雅,王丽荣,陆廷信  作者单位:广西武鸣县中医医院消化内科(武鸣530100)

  关键词:穴位埋线;消化性溃疡;中医疗法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中的常用见病、多发病。中医在消化性溃疡中的疗效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及肯定。穴位埋线是根据针灸学理论,通过针具和药线在穴位内产生刺激经络、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笔者就穴位埋线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疗效进行统计及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选择我院消化内科门诊能坚持疗程和保持随访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经胃镜检查确诊,随机分为对照组(西医组)40例和治疗组(加用穴位埋线治疗组)60例。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20~71岁,平均(42.4±4.6)岁;病程0.3~7.9年,平均(2.3±0.5)年;分类: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26例。治疗组的60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21~71岁,平均(43.8±3.1)岁;病程0.4~7.6年,平均(2.4±0.6)年;分类:胃溃疡22例,十二指肠溃疡38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种类等基本情况方面进行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服用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给予患者服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多种药物,以缓解症状,促进愈合,预防复发及防止并发症为目的。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服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1.2.3 取穴 中脘、胃俞(双)、脾俞(双)、足三里(双)、肝俞(双)。采用羊肠线埋于这些穴位皮下。操作方法:将3号羊肠线剪成若干0.5~2cm左右长,操作前用75%乙醇浸泡。穴位局部用75%乙醇常规消毒,选取5~7个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术者戴口罩和消毒手套,每次按穴区组织厚薄选取相应长度的羊肠线一段,放入7号注射针头前端,用1.5寸长的30号毫针从7号注射针头后端置入做针芯。左手拇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针头刺入所需深度后,行提插行气,得气后用针芯将羊肠线慢慢推入穴位,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肉层内。出针,查看针孔无羊肠线暴露后,针孔用碘伏消毒,敷盖创可贴。15d1次。
  2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将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及比较。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溃疡灶由活动期转为疤痕期或消失;好转:溃疡灶由活动期转为愈合期,溃疡面积缩小≥50%或者干净仅留少许白苔;无效:溃疡面积缩小<50%或扩大[2]。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 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将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1年随访复发率进行统计及比较,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年随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 05,均有显著性差异,而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各年龄段均好发。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胃酸分泌过多、多种因素导致胃黏膜的侵袭因素及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及有关[3]。病因复杂性及多样性,且往往多种病因并存,是导致溃疡不易愈合且易复发的重要原因,目前西医治疗常采用综合疗法,既要抑制胃酸、杀灭幽门螺杆菌,又要增强胃黏膜的抵抗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多管齐下才能取得好效果。
  研究资料已证实针灸有保护胃黏膜,调节植物神经,改善胃分泌及运动功能的作用[4]。穴位埋线是根据针灸学理论,以线代针,肠线在穴内分解、液化、吸收的过程中,对穴位形成长久的良性刺激,功能增强,具有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作用,故能显著提高治疗疾病的效果。
  因此,笔者就穴位埋线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疗效进行研究,通过与单纯运用西药进行比较,发现加用穴位埋线更占据优势,从而肯定了穴位埋线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疗效。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加用穴位埋线进行治疗近远期疗效均较好,安全性也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少芳,彭孝纬.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分子机制及中医药治疗探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7(1):12-14.

  [2] 郑青,吴叔明,柯美云,等.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幽门螺杆菌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J].胃肠病学,2002,7(5):10.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 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40.

  [4] 许佳年.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