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当归四藤方配合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观察

当归四藤方配合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观察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2-04-10浏览次数:38865

     作者:李 蔚1,傅松波2,魏淑萱1,杨 瑞1,范 力1 作者单位:1 730050 甘肃兰州,兰州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  2 730000 甘肃兰州,兰州大学医院内分泌科

  【摘要】 目的 观察当归四藤方配合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中西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片;中药组给予当归四藤方随证加减;中西组给予依帕司他片联合当归四藤方治疗,一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三组疗效。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中西组显效19例,有效38例 ,总有效率95%;中药组显效13例,有效32例,总有效率75%;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71.7%,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FBG(空腹血糖)、2hPG(早餐后2h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比较,三组治疗后均有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改善情况比较:三组症状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除舌红少苔和脉沉细弱的症状外,中西组的其余中医临床症状与对照组、中药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归四藤方配合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糖尿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片;当归四藤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生早,其发病率约占糖尿病的60%~90%[1],由于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往往易被忽视,其治疗困难,晚期病变不可逆。因此,早期诊断并积极给予干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院糖尿病科与兰州大学医院内分泌科合作自2008-2010年共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180例,其中6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及纳入标准

  参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依据:(1)糖尿病诊断明确;180例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候。(2)糖尿病病史在5年以上;(3)周围神经病变证据:出现肢体麻木、肢末发凉、针刺样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弱等症状,经肌电图检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1.2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年龄在18岁以下或80岁以上患者;对中药过敏者;有严重的心、肝、肾、脑等并发症或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如感染、中毒或外伤。

  1.3 一般资料

  180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有长期的糖尿病病史,出现肢体麻木、肢末发凉、针刺样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弱等症状,经肌电图检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随机分组,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病程 、FBG、2hPG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均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基础上,对照组口服依帕司他片(中国扬子江药业)50mg, 每天3次;中药组服中药汤剂,根据北京名老中医祝谵予先生的四藤一仙方为基本方,加减自定为当归四藤方(当归30g,黄芪15g,葛根15g,海风藤10g,络石藤10g,鸡血藤15g,钩藤10g,威灵仙15g,桃仁10g,红花10g,苍术10g,地龙10g,甘草6g),临床兼症不同随证加减:若四肢酸软无力,加桑寄生10g,鹿茸12g;下肢肿甚,加茯苓10g,泽泻12g,薏仁10g,防己10g;麻木加陈皮10g,半夏12g,茯苓10g,胆南星12g;皮肤痒痛加蝉衣10g,白鲜皮10g,防风10g,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中西组在服用依帕司他片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方剂,每日1剂,选方和辨证加减同中药组,三组患者均连续服用3个疗程。表1 患者一般情况表

  2.2 观察指标

  症状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8、10周共诊治7次,记录症状变化;血糖检测:按氧化酶法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BG)、早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并计中医证候疗效指数及症状评分[4]。

  2.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显效:FBG<7mmol/L,2hPG<8.3mmol/L,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HbAlc<6.5%,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m/s;有效:FBG<8.3mmol/L,2hBG<10mmol/L,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10%~29%,HbAlc <7.0%,神经传导速度提高3m/s;无效:血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神经传导速度不变。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秩和检验。

  3 结果

  3.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表2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hPG、HbAlc变化比较

  见表3。表3 三组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4。表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改善情况比较

  4 讨论

  糖尿病已成为世界性的流行性疾病,近20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生活方式的巨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趋势和发病年龄的低龄化,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今年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达到9240万人,患病率高达9.7%。糖尿病前期人群近1.5亿,若不控制则以每年10%的速度进展为糖尿病,情况十分严重[5]。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病程漫长,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导致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微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神经组织血供减少和神经内膜缺氧亦是糖尿病神经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时存在显著的血流变学变化[6],在糖尿病早期即可见到神经内膜血流量显著减少[7]。而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复杂,是由血管损伤[8]、代谢障碍[9]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针对单一发病环节的西药治疗效果尚不理想,而中医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采用以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通过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防治微血栓形成,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疗效[10]。

  本病属于中医“络病”、“痹证”、“痛证”、“萎证”、“麻木”的范畴,《内经》称“久病入络”。因消渴日久,久病入络,络脉阻滞,气机郁滞,血行淤滞。而临床则出现肢体麻木、肢体发凉、针刺样疼痛、蚁行感、触电感、腱反射减弱等症状[10]。

  北京名老中医祝谵予老师从事临床和教学六十年,师从近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以擅治糖尿病见长,其自拟四藤一仙方[11],专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中以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钩藤为主,活血通络,配以威灵仙祛风通络止痛,甘肃省医师在临床应用中以本省道地药材当归为君药,其性味甘,辛温,入心、肝、脾经,主治补血活血,在明代《景岳全书--本草正》上说:“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清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12]。”黄芪补脾胃之阳气,苍术补气健脾,葛根生津止渴,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泄热通络,衍生为当归四藤方,全方攻补兼治,疗效显著;如四肢酸软无力加桑寄生、鹿茸等补肾壮筋之品,如下肢肿甚加茯苓、泽泻、薏仁、防己等淡渗利湿,如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痰,如皮肤痒痛,加蝉衣、白鲜皮、防风祛风散寒止痒。配以西药依帕司他片,为一种可逆性的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醛糖还原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临床研究表明,依帕司他能抑制糖尿病性外周神经病变患者红细胞中山梨醇的积累,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13]。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