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的临床疗效

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的临床疗效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2-08-28浏览次数:34936

  作者:朱艳,成莉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中心医院妇产科,湖北 襄阳

  【摘要】目的:探讨含有抗肿瘤及病毒的中成药保妇康栓局部使用可否达到抗HPV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诊断和手术条件的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的患者357例,均用微波治疗,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179例和对照组178例,观察两组术后阴道排液量、脱痂出血时间及HPV清除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周治愈率为97.20%(174/179),对照组79.77%(142/178);观察组出血时间少于1周128例(71.15%),对照组90例(50.56%);观察组出血时间超过1周14例(7.82%),对照组64例(35.96%);观察组术后6个月HPV转阴率为95.37%,对照组为85.5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效果显著。
  【关键词】 微波;保妇康栓;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

  [ABSTRACT] ob[x]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Baofukang with anti-tumor and anti-virus function on HPV infe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357 eligible cases of cervical erosion complicated with HPV infection were treated with microwave first. Then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179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178 cases). amount of vaginal discharge, de-scab bleeding time and HPV clearanc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ure rate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was 97.20% (174/179)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9.77% (142/178) for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28 cases showed bleeding time less than 1 week, and 4 had bleeding time longer than 1 week, the corresponding number for the control group was 90(50.56%)and 64 cases(35.96%). Six months after the microwave treatment, 95.3% and 85.57%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showed negative HPV infection, respectively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all < 0.05). Conclusions: Microwave combing with Baofukang suppository shows obvious effects on cervical erosion complicated with HPV infection

  [KEY WORDS] Microwave; Baofukang suppository; Cervical erosion complicated with HPV infection

  宫颈糜烂是已婚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与宫颈癌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宫颈癌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其发病与宫颈HPV感染有关。因此,如何控制HPV感染是防治宫颈癌的关键,我们以有症状的宫颈糜烂同时合并HPV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用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及HPV变化,有显著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妇科门诊确认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患者357例,其中宫颈糜烂轻度120例,中度159例,重度78例。随机分为微波联合保妇康栓(观察组)179例和单纯微波组(对照组)178例,术前均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或宫颈组织活检,排除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年龄19~59岁,平均39.7岁。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月经干净后3~7 d,采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行宫颈糜烂面治疗,观察组于微波治疗48 h后,使用保妇康栓(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1.749 g/粒),2粒/d,至于阴道深部,连用15 d,术后常规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禁房事及盆浴,直至创面愈合,术后4、6、8周随诊,了解阴道排液量、阴道出血时间及宫颈创面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HPV。
  1.3 疗效判断

  (1)治愈:宫颈光滑,阴道分泌物正常;(2)显效:糜烂面积缩小≥60%;(3)好转:糜烂面积缩小<30%或好转不足Ⅰ度。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4周后临床效果

  两组治疗4周后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治疗4周后临床效果比较

  2.2 阴道排液量及脱痂期出血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阴道排液量少于月经量者150例(83.79%),对照组125例(70.22%);观察组术后无出血者37例(20.67%),对照组22例(12.36%);观察组出血时间少于1周128例(71.15%),对照组90例(50.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时间超过1周14例(7.82%),对照组64例(35.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术后6个月HPV转阴率
  观察组为95.37%(103/108),对照组为85.57%(83/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术后并发症
  两组术后均未发生感染。术后3个月恢复性生活。保妇康栓组有3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外阴疼痛、红肿,考虑为药物过敏反应,停药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3.1 保妇康的药理作用

  保妇康栓主要成分为莪术油,商宇红等[1]在体外试验通过RT-PCR半定量检测发现,应用保妇康栓后,宫颈癌SiHa细胞中HPV16E6、E7基因片段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保妇康栓对于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HPV基因片段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根本阻断HPV这一致病因子对子宫颈移行带上皮细胞的局部长期刺激,从而阻止了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患者向宫颈癌发展的危险性。
  3.2 保妇康栓对宫颈持续高危型HPV感染的治疗作用
  宫颈癌的病因主要由高危型HPV感染的治疗作用[2],当前对HPV的治疗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试图发现中药保妇康栓局部治疗HPV感染,以便开拓治疗HPV的新途径。本文对357例宫颈糜烂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进行观察,使用该药物后治愈率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是治疗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的经济、有效、理想的方法。
  3.3 微波在宫颈糜烂中的作用
  宫颈糜烂治疗方法有:(1)药物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的药物进行局部治疗,适用于糜烂面积小和炎症浸润较浅的患者[3],但其作用缓慢、治疗时间长、价格较贵;(2)手术治疗:如宫颈环形电切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的一种常用方法[4],但应用于宫颈糜烂上有过度治疗;(3)物理治疗:包括激光、冷冻、微波等治疗手段。微波自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医疗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手术中,微波以其优越的止血效果、微小的组织损伤被誉为取代电灼、冷冻、激光的新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患者无痛苦、出血少、治疗效果好、愈合时间短、无疤痕、不易复发等优点,深受患者欢迎[5,6]。
  【参考文献】
  1 商宇红,白丽霞,魏丽惠.中药保妇康栓对宫颈癌细胞抵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20(5):336.

  2 卞美璐,陈庆云.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子宫颈癌[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8):522-525.

  3 乐杰 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5-267.

  4 沈铿,Tay Sun Kuie,樊庆伯.宫颈环行电切术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5):271.

  5 王小妹.339例子宫颈糜烂患者微波治疗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7;3(2):100,104.

  6 李梅.宫颈糜烂微波治疗后多量出血60例临床观察及处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9),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