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浅谈自身输血的临床意义

浅谈自身输血的临床意义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3-06-09浏览次数:27906

 作者:杨春立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输血科,保定,071000

  【摘要】输血作为临床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对挽救患者生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身输血是在特定条件下,根据患者的病情或健康人的特殊输血要求,预先采集自体的血液或收集自身丢失的血液,体外进行处理、保存、备用,需要时回输给自己。随着输血知识的普及,自身输血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多.

  【关键词】自身输血;优点及局限;方式分类

  输血作为临床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对挽救患者生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无论是输血产生的免疫反应,还是输血相关传染病都是医疗过程中面临的十分严峻的问题。因而必须正确科学、合理规范并依法使用血液,达到安全输血的目的。自身输血是指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或回收手术或创伤区无污染的血液,经保存和(或)处理后当自身手术或紧急情况需要时回输给患者的一种输血疗法[1]。
  1 自身输血的优点及局限
  1.1 自身输血的优点 ①避免输血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巨细胞病毒、疟疾等。②避免同种异体输血的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浆蛋白抗原产生同种免疫反应所致的疾病,如溶血、发热、变态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③避免了异体血液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降低围术期感染的发生率以及肿瘤患者术后肿瘤的复发。④避免发生输同种异基因的差错事故。⑤节约同种异基因血源,为无供血条件的边远地区提供了用血途径⑥反复自身输血可刺激骨髓细胞增生加速。⑦为稀有血型(RH阴性)的患者解决了输血上的困难[2]。
  1.2 自身输血的局限 贫血、感染、心力衰竭或肝、肾功能不全、阻塞性肺疾患、凝血因子缺乏、伤口污染、严重感染、糖尿病患者及肝、肾、心、肺功能不全者不宜自身输血[3]。
  2 根据血液来源和保存方法自身输血的分类[4]

  2.1 稀释式自身输血 是指在患者手术当日实施麻醉后,预先采集一定量的血液短暂体外保存,同时予以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代血浆)维持血容量,使血液处于一定的稀释状态,再实施手术;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在术中或术后输这些短暂的自体血液。采用低温麻醉、体外循环辅助等手术患者,更适合实施稀释式自身输血[5]。其要求患者Hb>110g/h,Hct>10.35,血小板>100×10/L,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心功能Ⅲ级以下,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稀释的界限:Hb:60~70g/L.Hct≥20%。
  2.2 储存式自身输血 是指在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预先采集患者一定量的自体全血体外保存,在择期手术或其他情况需要输血时,回输这些体外良好保存的自体
  血液。需储备血量较少者可采用分次采血进行储备,通常在预计需要输血日之前的数周开始分阶段采血储备,采用“蛙跳”方法多次采集自身血液,置于4℃血库冰箱保存,术中使用。自身输血者的年龄、体重可以灵活掌握。除特殊情况外。一般要求外周血Hb≥110g\l,Hct≥34%。
  2.3 回收式自身输血 是以患者胸、腹腔的积血以及手术中出的血作为自身血源,在条件允许时,及时收集这些因出血丢失的自体血液。其工作原理是:将血液通过机械吸引装置吸人储血器,经抗凝过滤,清除细胞残片、异物及组织物。再注入血液分离罐,将无用成分、清洁液及抗凝剂,分离到废液袋中,分离出的浓缩红细胞注入储血袋,以备回输人体。回收式自身输血不能用于恶性肿瘤和严重感染者的手术。开放性创伤超过4h的积血也不宜回收利用[6]。以上3种自身输血法各有其特点,回收式自身输血可以应付紧急状态下的输血,稀释式自身输血对手术中止血有利,保存式自身输血适应范围更广。
  3 讨论

  其临床实验证明,自身输血安全可靠。尽管医学手段可以筛查血液中的病毒等传染性致病菌,但是还不能通过处理来杀死血液中的病毒和微生物,因为现有的处理方法会同时摧毁血液中的红细胞[7]。自身输血的应用和推广,可以相信,长期围绕我们血源紧张和输血传播疾病等问题,将随着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得到缓解,而且可以节省40%~50%的血液资源。这对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具有重要意义,用自己的血已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胡丽华.检验与检验诊断(血液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9: 276-284.

  [2] 卢燕雯.输血科核查制度与检验新规范及主任工作必备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224-236.

  [3] 胡凤娟.自身输血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08,7(29):13.

  [4] 冯支富.规范输血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医药指南,2008,3(6):87-88.

  [5] 吴泓蔚,李豫英,周冬梅.2005~2008成分输血应用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184.

  [6] 任晓红,蒋涛.2003~2009年我院临床输血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7):186.

  [7] 孔庆芳. D~u型及Del型献血者的筛查及其ABORh血型分布调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