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

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实用医学发布日期:2015-09-25浏览次数:7494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南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脓毒症并DIC新生儿61例,依 据临床治疗方案分成低分子肝素组(观察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1例,观察组患儿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各指标差异。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出血停止用时( 1.53±0.22)d, DIC指标恢复用时(3.63±0.4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24±0.64)d和(6.74±0.64)d,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各DIC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且观察组增幅大于对照组 (P<0.0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均较治疗 前明显下降,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观察组出血加重2例,过敏反应、 血小板减少及注射处血肿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0-/0,对照组仅1例患儿出血加重,不良 反应发生率为4.760-/0,与观察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新生儿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方案,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新生儿;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脓毒症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与致死率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307c~707c患者发病后死亡,该疾病
已被证实为当前ICL'非心脏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因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而加速广泛纤维蛋白沉着,从而 对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新生儿在分娩途中可能因吸入羊水或经脐带、产道或破损皮肤感染多种致病菌,使其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繁殖并引发脓毒症,若病情严重、存在并发 DIC的风险,对新生儿生命健康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该研究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漫性血管内凝 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南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脓毒症并DIC新生儿61例,均符合 相关疾病诊断标准[4-5],其中男33例,女28例日龄3~17 d, 平均日龄(6.9±3.3)d;感染因素:吸入羊水25例,肺炎17例,产道感染14例,皮肤感染2例,脐带感染3例;血培养:大肠杆菌28例,金色葡萄球菌27例,克雷伯杆菌6例。依据临床治疗方案分成低分子肝素组(观察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1例,两组在一般资料对比 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该疾病相关诊断标准患儿;(2)足月新生 存在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吃奶量降低、精神萎糜、呼吸 困难等患儿;(4)由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 (1)相关药物禁忌证者;(2)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患儿:(3) 早产新生儿。该研究获得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2.方法:(1)对照组患儿均给予营养干预、热量维持、保暖、水电解质调节、维生素补充、人免疫球蛋白 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100-103 ml/瓶,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70081),1.5 -3 ml/次,肌内注射血指标检测、各指标观察等常规治疗干预。(2)观察组 患儿在基础治疗同时予以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案治疗: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 Glaxo Wellcome Production.0.3 ml: 3075AXaIU,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90006),每次40AXaIU/kg,皮下注射,每日2次,持续给药至患儿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DIC指标趋于正常时停药。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

        3.观察指标:观察比对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 反应发生情况,记录其血小板计数( PLT)、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 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 PT)、D-二聚体(D-D)、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DIC指标差异。

        4.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行x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治疗前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标差异情况比较(x+s)
注:PLT:血小板计数;Fbg: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PT:凝血酶原时间;D-D: D-二聚体:^P1T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结 果 1.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后,对照组出血停止时间、 DIC指标恢复时间分别为(4.24±0.64)d、(6.74±0.64)d,而观察组则分别为( 1.53±0.22)d、(3.63±0.42)d,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前后DIC指标差异情况分析:治疗前,两组各DIC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PLT及Fbg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且观察组增幅大于对照组( P<0.05);FDP、PT、D-D及APTT等均较 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表1)。 3.不良反应:观察组出血加重2例,过敏反应、血小 板减少及注射处血肿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 2.500-/0, 对照组仅1例患儿出血加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0-/0, 与观察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该研究中,给予低分子肝素方案的观察组患儿于给药 后( 1.53±0.22)d停止出血,随后的(3.63±0.42)d内 DIC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而给予常规治疗方案的对照组患儿各指标恢复及出血停止时间均明显长于观察组,部分患儿DIC指标恢复期甚至长达近1周,对其预后质量的提升 及身体各机能的发育不利。这一结论说明对新生患儿给予 常规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方案可有效缩短患儿给药后出血症状停止时间,加快凝血指标恢复速度,在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与赵森伟等研究相似,其指出,低分子肝素具有较高抗Xa因子活性和较低抗Ⅱa或抗凝血酶活性,该药物可与血浆内的凝血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形成抗凝复合物,起到良好的溶栓抗凝效果。低分子肝素还具有较长的血浆半衰期及生物 利用度,其较普通肝素而言继发出血率低,适用性更广,安全性更高。该药物能在作用于凝血因子I的基础上降低 血小板黏附率,以此达到抗凝消栓目的。 此外,本研究还就两种不同治疗方案下新生儿脓毒症 并DIC指标差异进行研究,发现治疗后,给予低分子肝素的观察组患儿PLT及Fbg分别为(23.89±1.43 ×10-t和 ( 320.57±8.58)g/L,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水平及治疗后对 照组的指标检测结果,且观察组患儿FDP. PT、D-D及 APTT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降幅高于对照组,这一结论说明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提升DIC指标改善效果.对体内外血栓及动、静脉血栓形成均有理想抑制作用:为了测试该药物的药毒性及其对新生儿机体的不良影响。本研 究还就低分子肝素的安全用药性进行探讨,发现给予该 物的观察组与仅进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儿间,治疗后不 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表明低分子肝素药性较为 温和且较小。新生儿需在医师指导下用药以减少 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对脓毒症并DIC新生儿给予低分子肝素治 疗方案,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DIC指标恢复时间及出血停止时间,对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降低其致死率等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艾秋萍.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1):879-880.

        [2] 黄涛,关琦.低分子肝素治疗严重脓毒症的临床观察.中国医 导报,2010,7(14):58-59.
        [3] 艾宇航.张丽娜,龚华,等.低分子肝素治疗脓毒塞的前瞻性临床 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121:736_-39.

        [4]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4版.北 人民卫 生出版社,2011:642-646.

        [5] 于爱真,王少雯,华子瑜,新生儿脓毒症临床诊断标准评估[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15(22):1712-1-15.

        [6] 赵森伟,柴艳芬.血必净与低分子肝素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 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01 l/0141:405-408.
        【7] 韩宇,程青虹,匡重伸.等.低分子}素治疗脓毒症中P-选择素 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1):976-979.
        [8] 卢骁,赵良,任黎勃.等,低分子旰素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的 保护作用.中国急救医学1010.3018):720-724. I收稿日期:2014-10-13)
        (本文编辑:苏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