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新品动态 > 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有望解决中枢神经给药困局

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有望解决中枢神经给药困局

文章来源:健康界发布日期:2023-08-08浏览次数:27

ANEXT安龄生物·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有望解决中枢神经给药困局

细胞外囊泡作为脑部药物递送系统的全面评估

胶质瘤是常见的原发性脑癌类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GBM)则是具侵袭性、普遍的胶质瘤亚型,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年左右。脑癌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治疗,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血脑屏障(BBB)限制了药物向肿瘤的输送。

目前全球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CNS药物开发仍然具有高成本、临床使用路径长、高失败率等挑战性。对大脑的药物递送挑战通常归因于复杂且高度调节的障碍,这些障碍阻止药物从进入身体的点到达大脑中的靶,特别是血脑屏障(BBB)和血脑脊液屏障 (CSF),这限制了大多数药物的获取。因此独立于大脑的给药途径,药物递送系统必须渗透到脑实质以到达目标疾病部位。

近年来,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因具有免疫原性低、药物血液循环时间长、能够穿越血脑屏障、安全性高等优点,在疾病研究中非常受欢迎,其中包括在脑部疾病中的研究。EVs的细胞来源影响其多种特性,这对EVs能否作为药物载体也至关重要。干细胞来源的EVs继承亲代细胞的特性,避免了细胞治疗的缺点,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天津南开医院合作研究团队在Stem Cell Reviews and Report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tem Cell‑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 Promising Nano Delivery Platform to the Brain?”的综述文章,总结了脑部药物递送不同的策略,重点介绍了干细胞衍生的EVs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该综述首先概述了当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递送的策略。基于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血脑屏障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多种技术来增强脑靶向给药与脑部药物吸收(侵入性技术和非侵入性技术)。基于上述技术输送到大脑的药物通常装载在载体上,以提升药物输送效率。纳米给药系统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在给药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在文章中概述了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几种纳米级递送系统,包括合成载体,如聚合纳米颗粒(PNPs)、无机纳米颗粒、脂质体和脂基纳米颗粒,以及生物载体,如细胞外囊泡。其中,重点关注细胞外囊泡尤其是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的生物发生、药物装载及应用。

由于EVs具有穿过血脑屏障的能力,显示出了在大脑中传输药物的巨大潜力。干细胞衍生的EVs不仅可以装载小分子药物(如紫杉醇、姜黄素),实现“常规药物新用途”的效率优化,还可以作为物流系统递送核酸(mRNA、miRNA和siRNA)和蛋白质(如CCR-2、脑啡肽酶、CXCR4),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该综述对近十年来干细胞衍生EVs在主要脑部疾病(中风、脑部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递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以期为未来干细胞衍生EVs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核酸、蛋白质和小分子药物可以被封装在EVs中,经过或不经过修饰,通过全身或局部给药进入大脑,对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挥治疗作用。

尽管EVs作为给药系统有诸多优势,但在真正大规模应用于临床之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EVs本身缺乏统一的提取、表征、储存和产率标准,而作为给药系统,EVs存在特定的如何提高载药效率、脑病灶靶向性等有待解决的问题。干细胞衍生的EVs作为纳米载体,对于开发高效的脑给药系统具有深远的价值,在先进的给药系统的帮助下,有望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困境,为临床转化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