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CT非对称扫描模式与常规CT诊断支气管扩张的效果比较

CT非对称扫描模式与常规CT诊断支气管扩张的效果比较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09-08-23浏览次数:79099
作者:陈观尚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CT/MR室,广东湛江 524037

【摘要】    目的 了解CT非对称扫描模式对肺部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期间,35例临床疑似支气管扩张的患者进行CT非对称扫描,对比常规CT图像和非对称扫描图像对支气管扩张的显示。结果 高分辨CT扫描模式能显示35例的肺部支气管扩张病变,而常规CT图像只有8例(22.9%)能显示肺部支气管扩张病变。结论 非对称的CT扫描模式既能满足临床对肺部常规扫描,同时也能提供高分辨的扫描,大大提高对肺部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准确率,也避免了对肺部的反复扫描,减少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

【关键词】  非对称扫描 支气管扩张 高分辨扫描 辐射

  一般临床疑似支气管扩张的患者,都是在完成全肺常规CT扫描后再对可疑病灶进行一次或多次高分辨扫描的,为了减少患者的X线辐射量的吸收,我们采用了CT非对称扫描模式诊断并与常规CT图像作了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疑似支气管扩张患者35例,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20~65岁,平均46.2岁;反复咳痰11例,咳血丝痰24例。

  1.2 方法

  扫描设备用GE Hispeed NX/i双排螺旋CT机,采用非对称扫描模式(层厚10mm∶1mm),轴扫(层厚10mm,层间距10mm),管电压140 kv,自动低毫安,在重建区域1设置重建模式为软组织算法和重建区域2设置重建模式为骨算法,矩阵512×512,每层扫描时间0.7s,螺距为1.5,从肺尖往下至肋膈角扫完整个肺部,每次扫描层数视患者屏气时间长短而定,一般分2次扫描完成整个肺部,肺窗窗宽1000Hu,窗位—700Hu,纵隔窗窗宽300 Hu, 窗位40 Hu,扫描结束时即得到两种不同模式的图像:一是常规CT图像(10mm,软组织算法),另一是高分辨图像(1 mm,骨算法)。

   2 结果

  35例疑似支气管扩张的病例中,8例(占22.9%)常规CT扫描的图像能明确显示的囊状支气管扩张病灶,27例柱状扩张和静脉曲张型的病灶只能靠高分辨图像才能显示清楚,其中10例是多肺段多发性病灶,17例局部性病灶。

  3 讨论

   肺部支气管扩张按形态不同,可分为柱状扩张型、静脉曲张型和囊状扩张型[1]。支气管扩张在CT表现因扫描层面、层厚、扩张程度及支气管走行方向而异,临床要求清楚显示支气管壁、细小支气管的结构和支气管的走向,常规CT由于层厚较厚而病灶支气管较小,容积效应的产生易导致倾斜行走和横行的支气管及细小支气管结构显示欠佳,只有囊状扩张型才能显示清楚,诊断符合率较低,本文22.9%。高分辨CT扫描因层厚薄(1~2mm),能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便于更准确确定有无支气管扩张,病变的准确定位及分型,不致遗漏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下一步治疗采用方式提供指导。在高分辨CT扫描中,支气管扩张的柱状型表现为“轨道征”或“印戒征”;静脉曲张型与柱状扩张型相似,只是管壁不规则可呈串珠状;囊状支气管扩张是较为严重的病例,常表现为一组大小不一,多发含气囊肿,可呈蜂窝状改变[2]。有文献报道高分辨CT诊断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常规CT,其敏感性为95%,特异性90%~,对传统支气管造影为诊断支气管扩张的“金标准”提出了挑战[3]。平时对怀疑支气管扩张扫描一般都是完成常规CT扫描后,再重新对可疑的病灶进行高分辨CT扫描,若病灶广泛的多肺段的还要进行多次扫描,患者受到的X线辐射剂量和球管的负荷都增加了不少。而目前提倡合理地优化扫描参数,采用个体化的针对被检查部位和器官及检查目的的扫描范围,严格设定参数,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避免不必要的对检查部位多次扫描[4]。而应用CT非对称扫描模式,就可一举两得,所谓非对称模式就是利用双排CT的双探测器技术,一次曝光分别由两个探测器可以同时接收不同层厚的层面组织信息,经重建分别产生两组不同类型的图像,一组为常规10mm,软组织算法标准的肺图像,另一组为1mm,骨算法的高分辨图像,这样可在完成肺部常规扫描的同时,避免对可疑病灶再进行另一次高分辨扫描,既可为诊断获得细致详尽的影像资料,又可避免患者接受较多的X线辐射剂量。笔者认为CT非对称扫描模式不失为诊断支气管扩张的较好的CT扫描检查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振常,孙万里,杨海山. 医学影像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6.

  [2]朱晓华. 胸部疾病少见CT征像分析[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2.

  [3]孙新海,张现坡. 比较影像学简论[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76.

  [4]孟悛非,范淼. 重视CT检查中的剂量辐射[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10):1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