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儿童MRI灌注检查过程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儿童MRI灌注检查过程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文章来源:毕业论文发布日期:2011-04-09浏览次数:55133

儿童MRI灌注检查过程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张远芳,郭岳霖,肖叶玉,方文辉(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广东汕头515041)
  摘 要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在MRI检查中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在儿童MRI灌注检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A组对671例儿童MRI有效检查运用心理学方法,以4~14岁的受检儿童作为心理护理对象,使之在MRI检查中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实验B组将A组研究结果应用于22例相应年龄段儿童MRI灌注检查过程,研究心理护理在MRI灌注成像检查过程中的有效性;对照组搜集52例相应年龄段受检儿童,不予施加任何心理护理作为对照。结果:实验A组4~6岁受检儿童有效制动72%, 7~11岁受检儿童有效制动93%, 12~14岁受检儿童有效制动97%。实验B组4~6岁受检儿童有效制动60%, 7~11岁受检儿童有效制动71%, 12~14岁受检儿童有效制动。两实验组之间各年龄段有效制动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各年龄段有效制动率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护理可以提高儿童MRI灌注检查的成功率,是一种实用、安全、可靠的制动方法。
关键词 儿童;磁共振成像;灌注;护理
2002年至今,我们发挥心理护理在磁共振(MRI)检查中的制动作用,做好受检儿童检查前及检查中的心理护理,缩短检查时间,提高检查效率。本实验将前期研究结果应用于MRI灌注成像,研究心理护理在儿童MRI灌注检查过程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2年至今745例MRI受检儿童分为实验组693例和对照组52例。实验A组搜集2002年至今MRI平扫儿童671例,男378例,女293例;年龄4~14岁,其中4~6岁229例, 7~11岁318例, 12~14岁124例。实验B组搜集2008年至今MRI灌注成像受检儿童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4~14岁,其中4~6岁5例, 7~11岁7例, 12~[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08B060600045)14岁10例。选取标准为生命体征稳定,基础疾病均不导致神志不清,剧烈疼痛或强迫体位等MRI检查相对禁忌证。该组患儿根据各个年龄组心理特点及个体特殊情况施以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照组搜集2008年至今受检儿童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4~14岁,其中4~6岁18例, 7~11岁19例, 12~14岁15例。选取标准同实验组。该组患儿不予施加任何心理护理。
1. 2 方法 使用1. 5TMRI扫描仪(GE 1. 5THDx echo speedplus)扫描;检查时间:根据受检部位而定,一般15~30 min。
实验A组和实验B组受检儿童予以相应的心理护理,基本原则为扫描前采取精神鼓励、现场观摩和示范脱敏等护理措施,具体心理护理方法需根据各个年龄组心理特点及个体特殊情况而异。评价标准:采用双盲法由三个主治以上医师评价图像质量,无伪影、病灶显示清晰的图片为制动效果好。
3 讨论
3. 1 MRI灌注成像过程中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MRI灌注成像属于MRI脑功能成像的一种,反映的主要是组织中微观血流动力学信息,是一种半定量分析技术,检查部位的有效制动对检查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MR PWI的方法常采用对比剂通过法,动脉自旋标记(ASL)法是利用动脉血液中的质子作为内源性对比剂,需用特殊设计的脉冲序列对流入组织血液质子进行标记、检测来反映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该检查过程需团注大剂量造影剂(一般为2~4 ml/s)容易导致受检者不适而影响制动。本试验将前期研究结果应用于MRI灌注成像,研究心理护理在儿童MRI灌注检查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能显著提高患儿MRI灌注检查的成功率[1]。
3. 2 受检儿童心态分析
3. 2. 1 4~6岁(学前期)年龄组的受检儿童 情感易变,自我控制能力差(如坐不住,说话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持久毅力),对家长的依赖性大,加上对扫描室的特殊环境,容易产生孤独、恐惧、不安全和受惩罚的感觉,甚至以反抗和攻击来发泄不满情绪。事实上学前期儿童的思维还带有很大的对象性和行动性,离开了一定的直观事物感知,离开了一定的行动,思维也就常常随之而转移或停止。对这些特殊年龄的检查对象,要主动热情接待患儿及家属,检查前鼓励、称赞患儿,用关爱的目光与之交谈,让患儿感到被尊重、被关心从而产生愉快心情,通过对患儿关心体贴以取得他们的信任[2]。以表扬鼓励为主,调动其能动性,以儿童的语言,比喻的说法,激励儿童。
3. 2. 2 7~11岁年龄组的受检儿童 已进入学校学习,开始学会控制情绪,有自尊心,容易被激励。许多观察表明,进入学龄段的儿童,一般都有向往学习的要求和愿望。随着他们知识面和接触面的增大,他们也产生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向往学校的集体生活,有着好奇而自豪的心理,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离开学校群体,就会感到非常难过。由于存在孤独感,加上疾病的折磨,因而容易出现自卑、自暴和自弃的心理和某些反抗行为。他们虽然能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但他们的心理活动一般都带有随意性,因而心理活动是不稳定的,甚至同一年龄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活动特征也不一样。
3. 2. 3 12~14岁年龄组的受检儿童 进入少年期,思维渐趋成熟,对事物有较好的识别,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自强好胜,有一定的自我照顾能力。对学校有一定的依赖,由于疾病的折磨,他们不得不离开校园,害怕影响学习,容易产生焦虑、急躁甚至恐惧的心理。特别是需要增强时更是忧心忡忡,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检查冲动时容易产生不配合。
3. 3 心理护理对策
3. 3. 1 倡导治疗应从心理护理入手 儿童在生病期间,其生理、心理和行为都会出现相应的反应,医务人员要掌握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反应特点,通过与患病儿童的交谈,观察他们的个性特征,掌握他们的相关信息、资料,综合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可以增强他们的信任,减轻他们的紧张感和恐惧感,配合做好检查。要注意运用“关心与尊重并举”的语言,用关爱的态度和适当的儿童语言启发和诱导患病儿童,使他们感到被尊重、被关爱,从而达到调整患病儿童的心理状态[3]。
3. 3. 2 减轻学前期受检儿童思想负担 对学前期患病儿童应予关心、呵护,要向家长了解患病儿童的兴趣、爱好,采用患病儿童易懂的语言做好有关解释,使他们确认不会因为检查而使身体受到伤害或增加病痛,减少对检查的疑虑和恐惧。同时,也要争取家长的配合。以符合儿童好奇、好胜、被重视的心理需求方式与之交谈,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减轻了受检儿童的害怕心理,增强了受检儿童信心,提高检查过程的能动性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 3. 3 调整学龄期受检儿童不稳定情绪 对学龄期患病儿童在检查的过程中,应注意尊重其自尊心。因势利导简要讲解检查的必要性及配合检查的重要性。针对不同患病儿童的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等特点,正确引导患病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克服易兴奋、易冲动等不稳定情绪[5]。通过交谈缩短与患儿的心理距离,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4]。
3. 3. 4 与少年组受检儿童充分沟通 对少年组患病儿童首先要给予尊重,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帮助他们认识检查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关系,改善心境,增强信心,提高积极性。要诱导患病儿童倾吐内心的担忧和顾虑,进行开导说理,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鼓励患病儿童保持乐观的情绪,以利身心健康。
3. 3. 5 稳定家长情绪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在家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孩子一生病,家长就格外紧张,甚至也产生焦虑和恐惧。有研究指出: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有直接的影响[3]。因此,患病儿童家长的心理不容忽视。医务人员要理解患病儿童的家长这种不安的心理,并注意稳定家长的情绪,使他们配合检查。
3. 4 镇定与制动 在心理护理无效的情况下,采取镇定药的应用,要确保患儿没有不良反应的情况下才给镇静药物,我们对药物效果的观察: 10%水合氯醛起效快,服药后15 min开始起作用,具有安全可靠性强、易吸收、无蓄积作用、副作用小、治疗量毒性小、醒后无后遗效应等优点[6]。但是要注意用药剂量,用量过小不易产生佳效果。几年来我们的经验治疗量作用时间短,半小时左右患儿自行清醒。对婴幼儿镇静催眠药物是水合氯醛,但是个别患儿因环境改变产生恐惧心5理和烦躁不安,特别是神智清楚、注意力高度集中、兴奋性增强的患儿口服水合氯醛迟迟未能入睡才考虑用安定。另外,先天性大脑发育不良患儿多数对水合氯醛不敏感,要加安定静脉缓慢静推。安定具有镇定、解除患儿紧张、恐惧不安及比较安全等优点,是佳的候选镇定药物。安定脂溶性高,静脉注射后迅速进入脑组织,随后重新分布到脂肪组织,脑内浓度很快下降,因此中枢作用出现快,消失也快,静脉注射后患儿几分钟内很快入睡,作用持续时间短。一般在静脉注射安定后几分钟后立即进行扫描,因半小时左右患儿会自行清醒。
我们选择安定的优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候诊时间,在原来静脉留置针用药。但要注意静脉注射速度过快可抑制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7]。本组患儿用安定静脉缓慢注射,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效果较好。人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与外界环境的刺激有关。不良的刺激可导致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良好的刺激能使人产生愉快的联想,引起安慰、欢快的心情。据文献报道:患者过分紧张恐惧、忧虑等心理变化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情况,导致植物神经异常[8]。本研究亦表明,检查前施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与否对各年龄段儿童MRI检查有效制动率的影响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因此,当患病儿童做MRI检查时,可以通过必要的解释来消除其紧张情绪,使患病儿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处于佳状态,能达到有效制动的护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远芳,郭岳霖,肖叶玉.儿童大脑胶质瘤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 6(2): 7.
[2] 肖根秀.门诊注射室护士与病人沟通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12): 1147.
[3] 李天心.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 585[4] 许顺江,闫宝勇.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与护理[J].河北医药, 2009, 31(23): 72-73.
[5] 姜玉娥,梁兰梅.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脑电图检查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8): 3-4.
[6] 赵丽娟.护理干预在小儿核共振检查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15): 74.
[7] 刘芳,韩立新,曹惠霞.核磁共振动态动描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21): 81.
[8] 张远芳,刘国瑞,方文辉,等.婴幼儿CT增强扫描药物应用及观察[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4, 6(6): 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