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合理应用小儿药物的浅析

合理应用小儿药物的浅析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2-03-15浏览次数:39467

作者:金显辉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城市医院儿科 137000

  【关键词】 合理应用 小儿药物 体会

  在我国14周岁以下儿童约占人口总数的30%,儿科疾病占所有疾病就诊人数的20%,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高于成人的6.9%,,新生儿ADR的发生率高达24.4%,每年约有3万儿童因不合理用药而导致耳聋及其它不良反应,约有70%的聋哑儿童是因不合理用药所导致[1]。因此,小儿合理用药在临床上十分重要。现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如何安全、合理应用小儿药物作一探讨,综述如下。

  1小儿解剖生理特点

  临床上分为6期:(1)胎儿期:自受精卵形成至出生为止,共40周,此期是胎儿发育十分重要的阶段,各组织器官处于形成阶段;(2)新生儿期:自出生至满28天,此期患病率和死亡率高;(3)婴儿期;自出生至l周岁,此期生长发育迅速,易患传染病、感染性和营养性疾病;(4)幼儿期:自1周岁至3周岁;(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周岁;(6)学龄期:自6-7周岁至青春发育期前[2]。

  2小儿用药的药代动力学

  2.1药物的吸收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状况和给药途径。新生儿胃酸浓度低,排空时间长,肠蠕动不规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但对新生儿则可很好地被吸收。新生儿肌肉量少,末梢神经不完善,肌肉给药吸收较差。

  2.2药物的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腔隙比例、药物蛋白结合率等。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3],脂溶性药物血药浓度较成人高。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3],水溶性药物血药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游离型药物较多,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如胆红素等,因此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等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游离型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

  2.3药物的代谢 小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8周后,药酶系统活性才达成人水平。8周内,对于靠微粒体酶代谢的药物敏感。对还原硝基和偶氮以及进行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代谢的药物也特别敏感[2]。如新生儿若大量给予氯霉素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导致灰婴综合症。

  2.4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小儿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增强。小儿肾血作者流量低,新生儿只有成人的20%-40%,2岁时接近成人;肾小球滤过率按体表面积计算,在4个月时只有成人的25%-50%,2岁时接近成人;肾小管排泄量在1个月内很低,在1-5岁接近成人。肾小管分泌酸能力低,尿液pH值偏高,影响碱性药物排泄。可导致肾排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形成竞争排泄消除减慢,易致蓄积,在给药时应注意小儿剂量及给药间隔[4]。

  3小儿用药的原则

  3.1用药前的正确诊断 应首先确定患儿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小儿常见的病毒性感染依次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肠炎、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以及细菌感染引起的其它疾病[5]。

  3.2选择剂量 许多药物没有小儿专用剂量,常用的方法是由成人剂量来换算或按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来计算,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适当选用。临床大多应用公斤体重来计算剂量,而体表面积是目前相对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

  3.3选择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由病情、用药目的及药物剂型决定。(1)能口服或鼻饲给药的,经胃肠道给药安全。有些药物(如地高辛),口服较肌肉注射吸收快,应引起注意。(2)皮下注射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差,不能用于新生儿。(3)地西泮溶液灌肠要比肌肉注射吸收快,能迅速控制小儿惊厥。(4)由于小儿皮肤结构异于成人,很容易透皮吸收,甚至引起中毒,故应注意[4]。

  3.4选择合适剂型 (1)研制口服制剂来替代一些注射剂,原则上能够口服给药的就不需注射给药;口服剂应进行矫味改善口感,方便患儿服用。(2)研制开发多种剂型和多种含量的剂型,如滴剂、混悬剂、咀嚼片和泡腾片、颗粒剂、栓剂、贴剂等。(3)研制缓释制剂,减少服药次数和服药时间。

  4小儿药物的合理应用

  4.1抗生素类 感染性疾病是小儿常见疾病,治疗时选用敏感、窄谱、低毒的药物。并遵循“可用一种药物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5],应注意血药浓度与抗菌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关系。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等不提倡使用抗生素。如合并细菌感染,应以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严禁联合使用对同一器官均有毒性和不良反应相似的抗生素如头孢唑啉与丁胺卡那霉素都具有较重的肾毒作用,不能联合使用。青霉素半衰期短,欲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需增加给药次数,每日2-4次。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等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应慎用[6]。

  4.2解热镇痛类 适用于小儿的解热镇痛药较多,成分各异,但药理作用基本相同,只用一种即有效,不需联合用药。扑热息痛、布洛芬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口服吸收迅速,是目前应用多的解热镇痛药。

  4.3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 很多家长认为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可以长期、大剂量使用,因此经常给孩子服用钙、锌、氨基酸制剂,多种维生素等。服用此类药物应根据身体的需要,一般情况下,膳食中的上述营养物质已基本满足需要,若长期或大量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维生素D的过量可使体内浓度过高,出现高钙血症。对于新生儿,长期使用维生素K,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故应慎用。

  5小结

  综上所述,是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对小儿合理用药的一点体会,望同道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