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胆道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治疗体会

胆道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治疗体会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2-07-11浏览次数:36393

    作者:李东,严卫忠,吴萍山  作者单位:上海市安亭医院 外科,上海 201805
    胆漏是胆道手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如不能及早诊断、妥善处理,将会导致严重后果。我科从1996年1月-2007年12月,共施行1 453例胆道手术,其中178例置T管,并发各类胆漏18例。本文探讨其产生原因及其预防、处理的策略。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48~78岁,中位年龄62岁。急诊手术16例,择期手术2例。手术方式:胆囊切除术6例, 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术12例。

  1.2 临床表现

  1.2.1 拔T管后胆漏 本组18例中,11例拔T 管后出现胆漏(占61%),其中1例于术后1 d误拔。初均表现为拔管后即刻右上腹疼痛,但大多并不剧烈,常伴右侧肩部牵涉痛或酸痛,有低热;如不及时采取有效再引流措施,有的病例疼痛逐渐扩展到全腹,本组有2例形成胆汁性腹膜炎。临床上无板样腹体征,往往以低热、腹胀、肠麻痹为主要表现。

  1.2.2 胆囊切除术后胆漏 本组共6例,其中有腹腔引流者4例,表现为肝下引流管持续引出较多胆汁样液体,伴轻、中度发热,有的患者有局限性腹膜炎体征,病期持续往往较长,1例因引流不畅,局部胆汁淤积,出现黄疸;另2例未置引流管或引流管已拔除,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腹痛、腹胀及体温升高,弥漫性腹膜炎,后期以腹胀、恶心、呕吐等肠麻痹症状为主,1例出现黄疸。

  1.3 诊断 1例为T形管置管缺陷,术后胆汁沿T形管外壁渗出,经T管造影确诊。经手术重新置管。B超、腹腔穿刺、CT为主要诊断手段。

  1.4 治疗结果 18例患者中,13例经非手术治疗成功,5例再手术,无死亡病例。

  2 讨论

  2.1 胆漏的原因 从本组资料来看,胆漏多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2.1.1 拔管后胆漏是本组胆漏的主要原因 本组患者均按照常规大多于手术3周以后拔管,有的患者长达8周,但是仍然有发生胆漏者,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①患者年老体弱、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合并肝硬化、糖尿病或长期使用激素,造成T管瘘管不易形成。本组除1例外年龄均大于60岁,以女性肥胖者多见,2例伴糖尿病,2例伴血吸虫性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其中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者,术后7周拔管仍出现胆漏,保守治疗无效后手术探查,发现瘘管壁菲薄,多处胆汁外渗。②拔管用力不当,导致瘘道破裂。本组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8周拔管,出现胆汁性腹膜炎,保守治疗4 d无效,手术探查发现瘘管虽已形成,而且管壁较厚,但行程较长且弯曲,在弯曲处管壁撕裂,为暴力拔管所致。③胆总管愈合缺陷:胆总管周围解剖过多、T管过粗与总胆管不相称致缝合过紧,影响管壁血供,拔管后,总胆管开口容易呲开,导致胆汁渗漏,本组1例经双套管持续吸引引流治愈。

  2.1.2 胆管壁轻微损伤 本组2例为不同情况的胆管侧壁轻微损伤,系胆囊三角周围组织炎症水肿,操作失误而于手术中被遗漏所致,此类胆漏不易早期确诊。本组1例,女,63岁,因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手术顺利。切除胆囊后见Calot三角处有少许渗血,以细针缝合止血,术后引流管有较多液体流出,每日300 ml左右,后引流量减少但出现腹膜炎、黄疸,再次手术探查见腹腔内1 500 ml黄色液体,肝总管前壁近肝门处可见一缝扎线头,穿入胆管前壁,并可见少量胆汁自针孔缓缓渗出,局部炎症较重,胆管狭窄;另一例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因手术顺利,未置腹腔引流,术后3 d起出现腹痛、腹胀伴中度发热,B超发现右肝下积液,穿刺抽出黄色液体,考虑胆漏,即腹腔穿刺置入细管引流,但腹痛范围扩大,腹膜炎体征明显,延及全腹,并出现肠麻痹。手术探查见右肝管侧壁胆汁渗漏,腹腔内大量胆汁样液体。

  2.1.3 放置T管失误 本组1例, 因炎症严重,肝十二指肠韧带水肿、肥厚、胆管壁肿胀,切开总胆管减压后,在总胆管壁与周围组织间出现一个潜在的间隙,置管时欠仔细,将T管短臂远段放在胆总管壁夹层中,术后出现胆漏,胆汁沿T管周围渗出。再次手术,重置T形管。

  2.1.4 未结扎的副胆管渗漏、复杂胆道手术后胆汁渗漏,多能通过调整引流得以自愈。

  2.2 胆漏的预防措施 根据胆漏的原因及治疗结果分析,我们认为关键在于预防,胆漏的预防应从术前、术中及术后三个环节入手。

  2.2.1 术前 首先初期手术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胆囊炎急性期,由于解剖结构不清,组织充血水肿严重,并发症风险增加,因此,传统上胆囊炎急性发作超过72 h尽可能采用保守治疗。虽然根据现今水平,这一时限可以突破,但这一概念仍须时时参考[1]。

  2.2.2 术中 ①要选择良好的麻醉,充分的暴露,合适的术式及仔细操作,对于Calot三角周围炎症、水肿、粘连明显,解剖不清,胆囊难以切除时,可以采取胆囊部分切除术,避开危险的三角区解剖;特别困难时,选择胆囊造瘘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尤其年老体弱或同时合并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等严重疾病者[2]。②对于“简单顺利”的胆囊切除术,也不能掉以轻心。明确Calot三角关系是避免损伤的关键。胆囊切除后,常规在胆囊床置一块清洁纱布,观察有无胆汁污染,有助于早期发现胆管壁轻微损伤,及时处理。③术后置腹腔引流虽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有利于术后早期发现胆漏及有利于胆漏的保守治疗,引流管一般要放在小网膜孔附近[3]。本组有腹腔引流管者,均经改成双套管吸引引流获得成功。④置T管时要求选取T管大小合适,不宜过粗,以免缝合有张力及拔管时造成胆管开口处撕裂。T管行程应短而直,周围可覆以大网膜[4]。置T管时,为了便利拔管,T管的平行臂下面一半可以剪去,并在正对T管处将平行臂剪去一个小三角,以便拔管时两平行臂合拢,不致损伤窦道。⑤减少阴性胆总管切开探查,如无胆总管探查指征,可尽量行经胆囊管胆道造影术,以避免拔管并发症的发生。

  2.2.3 术后 杜绝误拔T管这种低级错误;拔管时应动作轻柔,切勿暴力操作,有作者报道,该院常规由门诊换药护士拔管,从未发生拔管后胆漏,除拔管时间较迟外,认为与女护士操作轻柔有关[5]。拔管时间通常以术后4周以上为宜;对于年老体弱、糖尿病、肝硬化、营养不良者,可带管出院,延长拔管时间[6];有作者提出,拔管后即刻由瘘道插入导尿管引流1~2 d作为过渡,可以保障安全[5]。

  我院自2003年以后,未再出现拔管后胆漏。

  2.3 胆漏的处理

  2.3.1 拔管后胆漏 拔管后胆漏常即刻表现症状,诊断并不困难,应尽早从原瘘孔置入引流管行连续低负压吸引,一般在数小时内常不难插入,插管应尽可能深入。本组9例(包括术后1 d误拔T管者)均取得成功;2例插管无法深入,引流不畅,腹痛范围扩大,中转手术治疗。

  2.3.2 胆囊切除术后胆漏 非手术疗法仍为术后胆漏治疗的策略,原有引流管者,应保持其通畅或改为双套管持续低负压吸引引流;有作者报道,如没有或已失去外引流通道,在腹腔未严重污染前,鼻胆管引流对小的胆漏确实有效[7]。

  在非手术治疗期间,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再手术准备。观察内容包括腹痛程度、范围、体温、导管引流通畅情况。B超动态监测胆漏量。如腹痛、腹膜炎范围扩大,腹腔积液延及全腹,应毫不犹豫地剖腹手术。

  手术方法包括:①置管引流:手术目的为清洗腹腔、充分引流胆汁。引流管必须放置在漏口附近,持续低负压吸引,保证漏口周围不再形成胆汁,消除炎症,等待漏口闭合,远离漏口置管引流往往是无效的。任何修补、缝合漏口的尝试都是徒劳的。本组3例(包括拔管后胆漏2例)置双套管、持续低负压吸引。漏口均于1~2周内愈合。②胆肠Roux-Y吻合术:若胆漏时间较长,损伤胆管局部已形成炎性狭窄,近侧胆管已明显扩张,可于近侧胆管行胆肠Roux-Y吻合。本组1例经此处理,结果良好。③重置T管 本组1例因安置T管不当引起的胆漏,行急症手术重置T管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