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咬(吮)指甲癖25例疗效观察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咬(吮)指甲癖25例疗效观察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3-04-18浏览次数:29035

作者:张艳平  作者单位: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儿科

  【摘要】目的 观察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咬(吮)指甲癖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5例患儿采用推拿疗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四大手法,并进行脏腑点穴。 6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9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结论 推拿治疗小儿咬(吮)指甲癖可起到身心同治的目的,疗效满意。
  【关键词】 咬甲癖/中医药疗法; 推拿疗法; 颌畸形; 儿童

  咬(吮)指甲癖在学龄(前)儿童中较为常见,属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之一。长期啃咬(吮)指甲,可影响牙齿发育,造成错颌畸形,同时对指甲发育造成损害,如甲沟炎、甲板损伤、指甲畸形等。另外指甲内存在大量病源微生物寄生虫卵,可引发儿童消化道疾病、寄生虫病,并增加铅中毒机会等。据统计,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占错颌畸形病因的1/4[1],对儿童健康成长有一定危害。笔者运用推拿疗法治疗儿童咬(吮)指甲癖2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01/201009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儿科门诊收治咬(吮)指甲癖患儿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11岁,平均 6.32岁;病程3个月至8年,平均17.24个月;伴错颌畸形5例,甲沟炎1例,指甲畸形4例,消化不良2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13例;咬(吮)指甲程度,Ⅰ度12例,Ⅱ度10例,Ⅲ度3例。
  1.2 纳入标准

  (1)经常咬(吮)指甲者;(2)年龄≥3岁患儿;(3)病程≥3个月者;(4)配合推拿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不能按疗程治疗,中途中断无法判定疗效者。
  1.4 治疗方法

  患儿平躺床上,行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各30~50次,手法要轻柔有节奏。脏腑点穴:令患儿仰卧,点巨阙,阑门——通建里 ——调气海——放带脉,点章门——点左梁门,右石关——点天突,璇玑,华盖,巨阙——点上脘,中脘,建里——复推按阑门,调气海——并压三把——引气归原 ——彧中与阴陵泉齐放;令患儿坐起,两手食、中指扣住两肩井穴,右手拇指推按风府、哑门,点按百劳穴——点膏肓穴——拨弄风门至膏肓、脾俞两侧大筋——右手点百劳,左手点两肾俞,肝俞,脾俞——分拨两腋窝之筋,顺势下拨至肘——两拇指点两膏肓穴,顺其筋脉分推至两肾俞——握拳,自风门起挤按脊背筋脉至两肾俞——右手按肩井,左手按百劳向下推至尾闾。6岁小儿加做清补脾,平肝,运八卦,清天河水,各做5~10 min,捣揉小天心50~100次。6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5 咬(吮)指甲程度分度(自拟)

  Ⅰ度:有咬(吮)指甲行为,每日咬(吮)指甲频率较少,指甲、甲周无损伤,无错颌畸形;Ⅱ度:常有咬(吮)指甲行为,每日咬(吮)指甲频率较多,指甲长期不用修剪,已影响指甲正常生长,伴有错颌畸形等;Ⅲ度:长期啃咬(吮)指甲,每日咬(吮)指甲次数频繁,造成指甲变形,伴有甲周出血、甲沟炎等,严重影响指甲正常生长,及伴有错颌畸形。
  1.6 疗效判定标准(自拟)

  (1):咬(吮)指甲行为消失,受损的指甲得以恢复,伴随症状消失;(2)显效:咬(吮)指甲程度由Ⅲ度转为Ⅰ度或由Ⅱ度转为Ⅰ度,偶有咬(吮) 指甲行为,受损的指甲得以恢复,伴有症状减轻或消失;(3)有效:咬(吮)指甲程度由Ⅲ度转为Ⅱ度,仍常有咬(吮)指甲行为,伴有症状减轻或无变化; (4)无效:治疗后病情无好转或加重。
  2 结果

  随访1年,9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
  3 讨论

  咬(吮)指甲癖在心理学中认为是一种行为障碍,往往反映儿童心理情绪状态,如紧张、焦虑、抑郁、自卑等,其根源在于受关注不足,或缺乏安全感。在临床中发现,患有咬(吮)指甲癖的儿童往往伴有较为严重的厌食、消化不良、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在这些疾病治愈后,咬(吮)指甲行为也得到控制。这就证明咬 (吮)指甲癖不仅仅是单纯的心理性疾病,而是一种身心疾病。中医认为“肝主情志”,加之小儿特有的生理特点“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决定了小儿脾胃功能薄弱,易情绪失控。小儿虽情志单纯,但当前小儿放纵任性,稍有不从即愤怒哭闹,造成肝失条达,肝气郁滞,心气失和,或所愿不遂,无以释怀,遂咬(吮)指甲,以使肝气得以舒缓,心气得以平和,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严重影响指甲、牙齿及心理发育。
  《内经》中早有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治之以按摩……”,按摩不仅能“达病者血气壅滞”,还能“达情志之苦欲”,为推拿按摩能同时调理身、心疾患提供理论依据。四大手法能镇静安神,醒脑除烦。其中开天门除具有疏风解表的作用外,还有开窍醒神、安神镇惊的作用;推坎宫有醒脑明目作用,揉太阳有开窍镇惊作用,揉耳后高骨有安神除烦作用。清补脾、平肝等手法可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小天心、天河水等可以清心除烦、镇静安神。以上诸穴可以调肝理脾、清心安神,治疗后可以消除患儿紧张情绪。再加上脏腑点穴法调理五脏六腑气机,使全身气血流通顺畅,使心肝脾气机调达,神安而志定。本文所采用的脏腑点穴是已故王雅儒老先生所传之脏腑图点穴法,该疗法是道家按摩术的一种。通过术者补、泄、调、压等手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所谓“调”即以中指或食指在患者的穴位上进行循环往复运动;所谓“补”即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运动;所谓“泄”即按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此三法为脏腑点穴的基本方法,可透表达里、灌溉五脏、洒陈六腑。从而使瘀者化之,塞者通之,清者升之,浊者降之,实现脏腑、经络、气血运行生理功能的正常化。临床证明,推拿能够起到静态安神作用、移精变气作用、躯体放松作用、催眠作用、行为矫治作用等[2]。推拿时轻柔而有节奏的手法,激发了局部的治疗效应,同时作用于皮肤感受器,借经络系统或神经的应激作用,引起大脑皮层对全身功能的调整[3],也就实现了身心同治。国外学者研究证明,按摩可有效减少消极情绪。 Platania等[4]证明按摩能减少儿童的焦虑感和焦虑行为,增加其积极情感。Field等[5]也证明了推拿后儿童抑郁、焦虑状态减轻,唾液中皮质醇水平下降等。推拿时手法要轻柔,态度要和蔼,使小儿充分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从而减轻其紧张焦虑等情绪,使其得以身心同治。
  【参考文献】
  [1] 王翰章.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口腔医学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 王永泉.浅述推拿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及应用[J].按摩与导引,2002,18(3):67.

  [3] 蒋新慧,刘圣员.推拿疗法在心身疾患康复中的运用[J].按摩与导引,2002,17(1):2324.

  [4] Platania-Solazzo A,Field TM,Blank J,et al.Relaxation therapy reduces anxiety in child and adolesoent psychiatric patients[J].Acta Paedopsychiatr,1992,55(2):115120.

  [5] Field T,Morrow C,Valdeon C,et al.Massage reduces anxiety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patients[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2,31(1):12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