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3-05-20浏览次数:28197

作者:张博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摘要】 目的 讨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辨证治疗。方法 电针耳穴疗法、耳针疗法、灸法、电针体穴疗法、体针疗法、耳穴贴压疗法,根据诊断进行辨证治疗。结论 治疗原则以宣肺、化痰为主。痰湿蕴肺型辅以健脾化痰;痰热郁肺型辅以清热化痰;脾肾阳虚型辅以温补脾肾。
  【关键词】 针灸,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属于中医学的“咳嗽”、“痰饮”、“喘证”等范畴,多因痰湿蕴肺、痰热郁肺所致,或因病久伤及脾肾,肾不纳气,肺失肃降所致。
  1 诊断要点

  1.1 临床表现

  1.1.1 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早期仅劳累后出现呼吸困难,病情较重者一般劳动或活动即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静卧时亦可出现。
  1.1.2 容易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每于继发感染时,症状加剧。
  1.1.3 肺气肿的一般体征为:桶状胸;肺部叩诊呈高清音,肝浊音界下移,心独音界缩小或消失;肺部听诊呼吸音减低,呼气延长,有时有细湿啰音或哮鸣音;心音低而弱。
  1.1.4 严重肺气肿患者易并发缺氧、呼吸性酸中毒(呼吸衰竭)及肺源性心脏病.尤其在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或使用过量镇静剂后出现。患者表现为头痛、倦怠、淡漠,严重者可产生谵妄及昏迷。体征方面可出现口唇青紫、瞳孔缩小、肌肉颤动、腱反射亢进、抽搐等。
  1.2 辅助检查
  1.2.1 血常规:部分患者红细胞增多及血红蛋白增高。
  1.2.2 肺功能:①肺活量降低或正常,但大通气量占预计数百分比的降低大于肺活量占预计数百分比的降低。②第1秒时间肺活量降低在60%以下。③大呼气中期流速降低小于2L/秒。④潮气量可增大。⑤功能残气量增大。⑥残气量占肺总量百分比大于35%。⑦气体分布不均(用氧洗出法,肺泡气大于2.5%,甚至到15%)。⑧肺弥散功能降低。⑨有低氧血症者,血氧分压小于60mmHg。在呼吸衰竭时也可同时有高碳酸血症。
  1.2.3 X线检查:①肺血管细小型肺气肿,肺部表现为透明度增大,臑降低至第十一肋骨平面,臑顶平直而肋臑角增宽,肺外周血管细小而肺门血管粗大,心脏影狭小。②肺纹增多型肺气肿,表现为肺外周肺纹理增多,或呈现网状结节影,横臑不一定下降,心脏第二弓突出。③除上述肺气肿征象外,有时出现肺气肿泡。
  2 治疗

  2.1 辨证治疗

  2.1.1 治疗原则

  以宣肺、化痰为主。痰湿蕴肺型辅以健脾化痰;痰热郁肺型辅以清热化痰;脾肾阳虚型辅以温补脾肾。
  2.1.2 处方

  (1)主穴:分为两组,组取风门、肺俞、厥阴俞,第二组取华盖、玉堂、膻中。可以单取一组,也可以两组交替使用。
  (2)配穴:痰湿犯肺配阴陵泉(与组主穴同时取用)或公孙、丰隆(与第二组主穴同时取用);痰热壅肺配鱼际、合谷(与第二组主穴同时取用);脾肾阳虚配肾俞、脾俞(与组主穴同时取用)或足三里、太溪(与第二组主穴同时取用)。
  2.2 辨病治疗

  2.2.1 体针疗法

  处方:取穴分为六组,组取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风门、肺俞、厥阴俞、T2~T4夹脊穴等,第二组取胸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等,第三组取位于上肢的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孔、列缺、太渊、鱼际等,第四组取位于下肢后内侧的特殊穴位,如三阴交、太溪等,第五组取位于下肢前外侧和腹部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并发感染时取用第六组穴位,第六组取单侧的少商、商阳或十宣。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第六组穴位同时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第五组穴位、第六组穴位同时使用。这两砷处方交替使用。退烧后去掉第六组穴位。
  2.2.2 电针体穴疗法

  处方: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取穴分为六组,组取位于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风门、肺俞、厥阴俞、T2~T4夹脊穴等,第二组取位于胸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等,第三组取位于上肢的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孔、列缺、太渊、鱼际等,第四组取位于下肢后内侧的特殊穴位,如三阴交、太溪等,第五组取位于下肢前外侧和腹部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并发感染时取用第六组穴位,第六组取单侧的少商、商阳或十宣。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第六组穴位同时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第五组穴位、第六组穴位同时使用。这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2.2.3 灸法

  多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组取位于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风门、肺俞、厥阴俞、T2~T4夹脊穴等,第二组取位于胸部、上肢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孔、列缺、膻中、玉堂、紫宫等,第三组取位于下肢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三组穴位交替使用。
  2.2.4 耳针疗法

  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支气管区、肺区、肾上腺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皮质下区、胸椎上段,发烧时配耳尖、耳垂。
  2.2.5 电针耳穴疗法

  多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支气管区、肺区、肾上腺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皮质下区、胸椎上段,发烧时配耳尖、耳垂。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足三里、三阴交、孔、列缺(双侧交替使用)。
  2.2.6 耳穴贴压疗法

  多在退烧后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支气管区、肺区、肾上腺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皮质下区、胸椎上段。
  【参考文献】
  [1]陶义训,等.《针灸疗法国外文献集锦》.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70.

  [2]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87.

  [3]焦国瑞.《针灸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82.